在明朝的灭亡因素中,关外后金的崛起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一切的根源则是明朝经略辽东的战略失误。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明朝先后与后金多次爆发战争,其中尤以萨尔浒之战和松锦之战的结果最具决定性,可以说是后金崛起、明朝衰亡的关键战役。
萨尔浒之战:辽东局势彻底失控,明军已无法遏制后金崛起纵观整个明朝时期,辽东虽然被纳入了大明管辖,但由于当地少数民族众多,而生存条件又过于恶劣,因此长期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且完全推行军管制度,再加上仁宣以来明朝的战略收缩,这给后金的崛起提供了可能。
万历十四年(1586年),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甲十三副,逐步征服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而最初明朝仍然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即使努尔哈赤在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自称国王,又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称汗,明廷对其仍然没有过多的关注。
直到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起兵反明,先后攻掠多地,明廷这才开始将目光转向辽东,抽调川、甘、浙、闽等省兵力驰援辽东,同时通知朝鲜、海西女真叶赫部出兵策应,准备一举歼灭努尔哈赤,萨尔浒之战序幕就此拉开。
历经半年,各地援军先后抵达沈阳地区,合计总兵力11万人,对外号称20万,对后金方面则号称47万。明朝军队虽然是清军的1.8倍,但由于朝廷粮饷不足,士兵逃亡不止,再加上各支军队互不统属,将帅之间掣肘严重,战斗力其实并不强。
然而,朝廷并未给主帅杨镐整顿军务的时间,在朝廷的不断催促下,杨镐只得在刚刚下过大雪,道路泥泞不堪的情况下出兵,再加上分兵策略的失误,以及情报的泄露,导致明军被逐个击破,惨遭战败。
此战过后,明朝在辽东的主动权完全丧失,彻底失去了趁机剿灭后金的能力,开始进入被动的战略防御阶段,再也无法遏制后金在辽东的崛起。也正是在萨尔浒之战的同年,努尔哈赤正式称帝,国号大金。
松锦之战:明朝彻底丢失辽东,被迫退守山海关以内在逐步实现对辽东的掌控之后,努尔哈赤便开始不断向明朝边关推进,虽然此时明朝关外只剩下了最后一道防线——关宁锦防线。然而,面对这道防线,努尔哈赤始终难有建树,直到自己去试,也没能成功破关。
皇太极继位之后,在关宁锦防线难以攻克的情况下,改变战略不再向明廷进攻,而是通过两征朝鲜、拉拢和进攻蒙古诸部,先行解决了入关的后顾之忧。至此,皇太极才开始将战略重心调整到关宁锦防线。
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皇太极汲取过去教训,制定了长期围困、围点打援、迫其出降的计划,先修筑义州城作为阵地,再收割锦州城外庄稼、扫除外围据点,切断锦州驻军与外部联系,之后又于次年在锦州城外铸造营垒、挖掘壕沟、竖起栅栏,将锦州围的水泄不通。皇太极的计策果然奏效,由于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导致锦州外城失守,锦州守将祖大寿连忙向朝廷告急,崇祯急令洪承畴水岸聆步骑十三万“刻期出关”。
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下旬,洪承畴率领大军抵达松山与杏山之间,二十五日双方在乳峰山交战,清军失利、几乎溃败,洪承畴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取胜后便驻扎宁远,探查锦州虚实。而兵部尚书陈新甲则以兵多饷艰为由,主张速战速决,催促迅速进军,崇祯帝于是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同时分别任命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督促决战。在洪承畴被迫出军的同时,皇太极则命人在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等地挖掘站好,包围松山一带。
明军与清军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清军突袭明军囤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粮草被夺的明军本打算次日一早突围后修整再战,然而大同总兵王朴回营之后便立即率领本部人马率先趁夜突围逃跑,结果导致明军各部争相突围,顿时阵脚大乱。
最终,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之后在“转饷路绝,阖城食尽”的情况下,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以为内应。松山城也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陷落,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垣,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没。
此战,宁锦防线告破,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明军除吴三桂的三万残军退守宁远外,全部损失殆尽,山海关以外基本全部落入到了清廷手中。至此,明军彻底丧失了与清军在关外交战的资格,明军只能退守宁远、山海关一线,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
如上所述,在明军和清军的诸多战争中,萨尔浒之战和宁锦之战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两场战役,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彻底丧失了遏制后金崛起的机会,而宁锦之战后明军则彻底丧失了对清军的反击能力,只能被迫退守山海关一线,而后金则在攻灭蒙古各部后,开始自北部长城一线频频入侵关内,明朝在农民起义军和清军双线牵制之下,在九边重镇被明末瘟疫摧毁的情况下,最终被李自成攻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