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睿亲王多尔衮,精明强干,被乾隆皇帝誉为“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但这样一位杰出人物,竟然被明朝一个满嘴跑火车的家伙耍得团团转,上演了一幕幕荒唐闹剧。
这是怎么回事呢?还要从鲁监国说起。
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后,鲁王朱以海在浙江“监国”,故被称为鲁监国,而唐王朱聿键则在福建称帝,建立隆武政权,东南沿海同时出现两支抗清力量。
清军大举南侵,占领浙江和福建大部,隆武帝被俘后自尽身亡,福建的抗清力量仅剩下郑成功所部和山区少量义军,而鲁监国的地盘也仅剩下孤悬海外的舟山。
永历政权的建立后,随着江西清军将领金声桓、王得仁,广东清军将领李成栋,山西清军将领姜镶等人先后率领部下反正,各地反清武装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
清廷焦头烂额,应付不暇,一时间顾不上进攻鲁监国。
各地义军几乎都是独自作战,缺少互相配合,先后被清军镇压下去,形势的好转之后,清廷再次将目光对准鲁监国。
由于不熟悉海上作战和缺少水军,清廷暂时无法进攻舟山,故而对鲁监国所部采用招降和瓦解的政策。
在高官厚禄的诱惑之下,鲁监国部下一些抗清意志不坚定的官吏,陆续驾船向清廷投降。
投降的官吏中,有一个人名叫严我公,就是他将摄政王多尔衮忽悠得找不着北。
多尔衮画像
严我公,是浙江会稽人,在鲁监国部下担任佥都一职,永历三年(公元1649年),和知府许珖等人渡海向清军投降,“并献进剿机宜,愿充向导”。
清廷江南江西河南总督马国柱不敢怠慢,急忙将严我公送到京城,多尔衮喜出望外,两次接见严我公。
多尔衮俯下身,双手紧握住严我公的手,同他亲切交谈,并致以诚挚问候,多尔衮说:“希望严卿不忘降清初心、牢记降清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大清统一贡献一份力量。”
严我公激动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颤声道:“微臣只争朝夕,真抓实干,一定早日将伪逆朱以海部下全部招降,方能不负新时代!”
多尔衮大喜,立即授予严我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招抚沙埕舟山等处招抚使,携敕书前往浙江招降明朝文武官员。
严我公坚持以招降为本,以大清朝的利益为核心,先后派人到四明山义军山寨和舟山群岛等地对抗清将领进行游说劝降。
在严我公的卖力策动下,鲁监国麾下的开远侯吴凯、定远侯石仲芳、义安伯顾奇勋、开平将军姜君献、安远将军王用升、昭武将军田得坤、翼义将军陈龙、忠勇将军沈乘龙、虎贲将军胡茂芳、定一将军陆鸣时、总兵陈德芝等人降清。
表面上看,严我公收获甚大,召来一批勋贵和将领,但实际上,这些人空有唬人头衔,并无相应的权力和实力。
原来,鲁王监国之初,为和隆武帝争夺地盘和鼓舞士气、稳定人心,滥封爵位和擢升将军,官帽满天飞,负责刻印的部门忙不过来,甚至要连夜加班,才能把官印刻出来。
在舟山,随便在大街上溜达一圈,就能遇到一堆将军和侯、伯爵爷。
因此,这些人投降,对鲁监国的实力影响微乎其微。
鲁监国麾下真正掌握兵权的张明振、张煌言等人都是坚定的抗清志士,清廷的高官厚禄,他们根本不屑一顾。
如四明山寨的抗清将领王翊直接把严我公的使者烧死,连废话都不愿多听一句。
看到严我公招来这么多大官,多尔衮笑得合不拢嘴,毫不吝惜高官爵禄,不仅保留他们原爵位和官职,部分人还得以升官进爵。
远在北京的多尔衮不知内情,但当地的清廷官员都不是傻子,他们早就发现严我公招来的都是无兵马、无钱粮、无地盘的“三无”人员。
但当时多尔衮正在兴头上,他们也不敢多说,随着降官越来越多,福建、浙江的钱粮甚至都不够支付他们俸禄和赏赐的。
清廷浙闽总督陈锦等官员终于忍不住了,上奏章说明此事,得到兵部赞同。
多尔衮直到此时,才发现被严我公给忽悠了,只得下令停止,这场持续了一年的招降闹剧才草率收场。
不久之后,多尔衮死于塞北狩猎途中,严我公下场如何,不得而知。
大儒黄宗羲在《海外恸哭记》中称:严我公其实是个骗子,并未在鲁监国政权中任职,他向清廷投降时的官印也是自己刻的。
参考资料:《南明史》、《清世祖实录》、《明清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