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产生了几大派系?北伐派代表人物,两国宗藩关系

导语:“三藩之乱”产生了几大派系?北伐派代表人物,两国宗藩关系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以及朝鲜方面对战争状况的深入了解,朝鲜国内不同群体出于不同原因的考虑,对“三藩之乱”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北伐派”和“务实派”两大主要派系。两派的主要分歧是,朝鲜是否应该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以支持三藩的“义举”。朝鲜“北伐”派主要由地方儒士集团构成,也包括部分朝廷内的史官和中小官僚。他们从“春秋大义”出发,结合当时的东亚局势,提出“北伐”的论调,因此也被称为“义理派”。 北伐言论在朝鲜国内由来已久,在曾经入质沈阳的朝鲜孝宗朝(1619—1659年在位)尤为典型,这一时期北伐的呼声达到高潮,后因孝宗的去世而略显低落。康熙初年,“三藩之乱”的爆发又为北伐言论的再次膨胀提供了契机。
“三藩之乱”产生了几大派系?北伐派代表人物,两国宗藩关系

康熙初年,朝鲜国内的北伐言论首先是从儒生开始的。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己卯,朝鲜国儒生罗硕佐、赵显期等向国王先后上疏,要求北伐:“吴三桂既据南方,蒙古亦不亲附,天下事变,迫在目前;乘此机会,练兵峙粮,大可以复仇雪耻,小可以安国保民。”随后,在七月癸亥,朝鲜国内最激进的反清人士尹鑴也进密疏:巨闻除天下之忧者,必享天下之福,折天下之义者,必受天下之名……华夏之怨怒方兴。吴起于西,孔连于南,鞑伺于北,邓窥于东。薙发遗民,叩胸吞声,不忘思汉之心,侧听风飚之响,天下之大势可知也已。我以邻比之邦,处要塞之地,居天下之后,有全盛之形,而不于此时兴一旅、驰一檄,为天下倡,以披其势、震其心,与共天下之忧,以抚天下之义,则不徒操刀不割,抚机不发之为可惜,实恐我圣上遹追其承之心,无以奏假于我祖宗我先王,而有辞于天下万世矣。
“三藩之乱”产生了几大派系?北伐派代表人物,两国宗藩关系

康熙十四年(1675 年)正月,针对“水原儒生李启祥上疏,自请渡海以通郑锦事”,尹鑴认为应加褒奖,这样必有后继之人。四月,尹鑴又鼓动唐人黄功上疏,请渡海奉使招郑锦。罗硕佐、赵显期、尹鑴都是当时朝鲜国内儒士集团的代表,他们的上述言论,是直接针对三藩之乱爆发后,朝鲜是否应该采取直接的军事措施而发。从他们的言论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其支持北伐的态度。他们一方面认为应该趁清朝“众叛亲离”的良好机会,大举进发;另一方又从春秋大义出发,认为天下皆起兵反清而我国独不参与,于理不合,于义不合。
“三藩之乱”产生了几大派系?北伐派代表人物,两国宗藩关系

借助“三藩之乱”的爆发,这些儒生们又开始对朝鲜与清朝之间的宗藩关系提出不满。康熙十四年正月丁亥,尹鑴提出,应该就清朝使者的接待问题作出重新规定,后干脆认为不必“对犬羊屈拜”。二月丁酉,尹鑴又申前说,引发朝堂争议,遭到许积等人的反驳,尹鑴进而提出:“彼若生疑而动兵,则正好乘机。我国自有十万精兵……不十日可据沈阳。沈阳既举,则关内震动,事无不成之虑。”继而引出自己的主张:“方今外有三事:北伐一也,渡海通郑二也,与北绝和三也”。
“三藩之乱”产生了几大派系?北伐派代表人物,两国宗藩关系

尹鑴的态度很明确,朝鲜作为礼仪之邦,小中华的代表,不能对作为蛮夷之邦的清朝屈礼迎接。如果清朝因礼仪问题兴师问罪,则正好趁机出兵北伐。儒生们的北伐论以及对两国宗藩关系的质疑,其目的都是希望朝鲜王朝能借此机会出师北伐,改变其与清朝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三藩之乱”产生了几大派系?北伐派代表人物,两国宗藩关系

当然,尹鑴的北伐论也不仅仅局限在言论层面。康熙十四年正月,尹鑴曾上疏要求制造兵车,虽然此事引发朝堂争议,颇受阻碍,但最后还是得以“试造数三辆”。不久之后,朝鲜国王检测了兵车的威力之后,下令“顷日兵车造成事,只虑物力之不逮矣,即令中官,详细看审。见其图形,则可以足用于缓急,亦足为御敌之长技,如此,则何惜一时物力之有弊乎?即令分付于两局及关西,料理造成,以待阴雨之备。”朝鲜“不能因惜一时之物力置防御之长技(兵车)于不顾”,于是开始大规模制造兵车。虽然这一决策后因害怕清朝使者看到引发误会而终止,但是尹鑴的此番上疏及国王的肯定,却推动了朝鲜国内北伐言论的发展。
“三藩之乱”产生了几大派系?北伐派代表人物,两国宗藩关系

至此,北伐言论的主体从儒生逐渐转移到史臣及中小官员身上。康熙十四年(1675 年)五月辛未,丰德幼学陈绚上疏:“请择能胡语、汉语者,间行深入,以观贼奴虚实,又察吴将胜败。文武中择智谋异等者,为通信使,送于郑锦海岛,凭寄檄书于吴三桂,以约某月某日兴兵协力之期。”六月庚申,对马岛太守平义真来书言吴三桂事,引发朝堂相争。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05 字。

转载请注明: “三藩之乱”产生了几大派系?北伐派代表人物,两国宗藩关系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