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发布后,北京市教委近日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和学校提出了“北京版”中小学生手机管理要求。新学期到来,“手机禁令”也开始实施,学生手机离身是否会与家长失联?违规带手机进校园要受处罚吗?身为孩子家长是不是可以从此袖手旁观大松心了?
【问题1】
学生不带手机会与家长失联吗?
家校沟通不会“断线”
黄冈中学北京朝阳学校校长 牟成梅
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让中小学生完全不使用手机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但如何合理使用,家长和孩子的意见是有分歧的,甚至引发“家庭纠纷”:一方面家长对孩子过度使用手机束手无策,另一方面又担心没有手机与孩子失去联系。开学在即,面对“手机禁令”,处于两难境地的家长更加纠结……
近年来,根据学校对学生、家长的调研,我们发现,家长反感使用手机的同时又同意孩子带手机到学校主要是因为需要跟孩子保持联系,而这种联系主要是“上下学接送”的需要。所以,学校对手机的管理采取“二十字方针”——有限进校园,杜绝进课堂;手机可“离线”,沟通不“断线”。
“有限进校园,杜绝进课堂”。学校通过班会课和心理课积极引导学生给自己做一个“负责任的决定”,引导学生给自己做合理的学习规划和生涯规划;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帮助孩子科学合理使用手机,以期养成学生使用手机的自律。实际上,多数时候的自律是从他律开始的。所以,学校明确规定了手机进校园的条件和程序,要求必须由家长正式提出申请,经学校审核同意后方可把手机带进学校。被允许带手机的学生每天到校后,先向家长报平安,随后将手机关机并交由班主任存放在专用保管箱内。放学后,班主任会将手机统一发还给学生。针对手机进校后的管理,学校明确规定:如出现未经申请带手机入校的,学校会没收并由家长取回;如出现经同意带手机进校但未上交班主任管理的,学校会通知家长取回,并暂停该学生“带机进校”的权利,以杜绝手机进入课堂,影响课堂学习。
手机可“离线”,沟通不“断线”。手机进校后便进入“离线”状态,因为家长也并非随时随地都需要联系学生,更不希望影响到孩子在校的学习。放学后将手机发还给学生,确保了家长能及时联系到孩子。与此同时,学校还将学校联系热线(校区主管办公电话)公布在校门口的公示栏,将学校德育处、年级组办公室电话和班主任的电话都公布给学生家长,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及时联系到学校、老师和学生。
在我们看来,手机不是洪水猛兽,当教育教学真正有需要的时候,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主动把手机提供给学生。比如,在2020年中秋节前一天的午休时间,学校就统一将手机发还给学生,让学生给自己的母亲或父亲,或其他长辈发信息问候,说说平常当面说不出口的“爱意”……沟通方式是从心开始的,也是温暖的。无论学校、家长还是学生,都应该明白,学会合理使用手机才是最重要的。
【问题2】
学生违规带手机到校会受处罚吗?
不会简单粗暴地处理
史家小学教师 邢超
开学之前,我们学校已要求各班班主任向学生明确,不要将手机带到学校使用,并将这条规定纳入班级制度中。当然,如果学生违规将手机带到学校,作为班主任,我肯定不会简单粗暴地对待和处理这个问题,而是会在第一时间用合理的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然后将手机放在专门的区域暂存,适当的时候再交还给家长。
近年来,中小学生滥用手机的危害越来越明显。有调查显示:学生用手机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甚至会在上课时用手机闲聊、玩游戏。这样滥用手机既浪费了大量学习时间,也会令学生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专注力下降。长此以往,恶性循环,还可能荒废学业。出于对孩子沉迷手机的担忧,很多家长都和我进行过交流。
我们学校的老师也针对学生使用手机问题进行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假如学生将手机带到学校,眼睛长时间聚焦手机屏幕,容易产生干涩、痒等症状,很可能损伤视力。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低头看手机的姿势过长,可能埋下颈椎病的隐患。即使在课间,学生也不该玩手机,因为课间是留给学生们休息的时间,应该用于调整和放松。
此次,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要求一出,无论老师和家长都非常支持。
为了让学生们意识到这项新要求的重要性,我计划在新学期利用班会时间带领全班学生对上述“滥用手机的危害”进行系列讨论,通过正面引导、互动学习,充分认识到滥用手机的危害,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如果有学生将手机违规带入校园,我们学校也已明确规定,老师要对学生以说服教育为主,并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向家长重申学校关于手机管理的相关要求,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家校协同,形成育人合力。
【问题3】
光靠“堵”能管住手机吗?
“疏堵结合”引导智能电子设备使用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副校长 戴艺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在此基础上,北京市教委也对各区和学校做出了相应的管理要求。这是一项非常及时的政策,市教委也提到了要“疏堵结合”,教育引导学生合理适度使用各类智能电子设备,我想从家校共育的角度提一些自己的看法。
人类面对缺乏了解的事物时的本能首先是远离,其次才是去试图了解和利用。智能电子设备的应用我认为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我们通常所指的智能电子设备一般是包含手机、平板电脑、教室内的电子屏等等,对于学校和家长来说,首先要辩证看待智能电子设备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与人类对火的认识和利用过程类似,对火的错误利用会造成重大损失,但现代社会又离不开火的应用,因此消防安全设施和消防安全教育也在同步发展。
目前,学校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只是涉及到了物联网、人工智能的一些少量内容,这与智能电子设备的发展现状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我认为,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智能电子设备应该以系统规范的教育为主。首先,学生应该通过学习来了解智能电子设备。学生应该了解智能电子设备的发展历程、功能演进,清楚智能电子设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并知晓关于智能电子设备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其次,学生应该熟练掌握智能电子设备相关知识。学生要基本了解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能接触到的智能电子设备的工作原理,智能电子设备上所安装的软件分类以及运行方式,并了解这些智能电子设备及软件所能达成的功效。最后,学生应该学会灵活运用智能电子设备。学生通过学习应该学会识别身边所能接触到的智能电子设备和相关软件,能够学会操作和控制一些常用的智能电子设备,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合理运用这些设备和软件,真正高效地达成自己的目的。
说白了,引导学生真正认识电子设备的使用价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合理运用这些设备和软件,才是“手机禁令”颁布的初衷。假如一味地去拒绝、去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只能事倍功半,甚至背道而驰。
当然,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利用和发展都会经历一个过程。在此,我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出台相关的智能科技教育课程规范,将智能电子设备的学习和使用纳入正常教学体系中来,帮助使用者成为智能电子设备的主宰者。
【问题4】
实行“手机禁令”家长就可以大松心了?
家长应模范管理自己的手机
北京八中教师 刘慧敏
从教育规律来看,落实学生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新要求,家长也不能袖手旁观大松心,而是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如果家长能够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便可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孩子是教育主体,是家校协同的主角,家长只是协助管理者或者陪伴者。家长首先应该认清这种关系,让孩子成为手机的主要管理者,才能发挥出孩子的主动性,家校协同才能实现。
家长不妨把自己看成和孩子共同合理掌控手机使用的“朋辈关系”,甚至是把自己放到一个“被教育者”的姿态,真正有效在孩子身边陪伴,一起在他律与自律中成长。比如,家长可以找一个恰当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客观地把各自手机的需求、用途列出来,然后和孩子共同讨论,形成一个双方都比较认可的家庭手机使用协议或手机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给出建议,但最终的要求,应由孩子自己提出。这当中,也包括以孩子的口吻或者从孩子的角度去给家长提出一些建议。
监督是相互的。作为家长,一定要按约定管理好自己的手机,只有家长管理好自己的手机,才能更好地让孩子去管理好自己的手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榜样力量,万万不可一边自己拿着手机,一边敦促孩子放下手机去读书。孩子与家长在一段时间内达成约定和默契的过程,相信也是家长有所收获和成长的过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具体建议供家长们参考:首先,作为家长要提高自身育人魅力和说服力,多读点教育类的书,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合理地疏导,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学习规划;其次,要多些有效温暖的亲子陪伴,设计有滋有味的业余生活和炫酷的游戏。比如,去培养电子产品以外的爱好,篮球、击剑、阅读、做手账、玩音乐、做美食……哪怕是和孩子一起漫步聊天也好,总之,贵在“用心”和“一起”;最后,就是多配合学校的工作,给学校多一些理解,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委会组织的集体活动,尽可能和学校老师协同合作。
【专家观点】
让手机为中小学生成长所用
中国教科院研究员 储朝晖
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先后印发中小学生手机管理要求,将手机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为解决长期困扰家长和老师的未成年人手机管理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
对未成年人手机使用的管理不能仅仅盯着手机,或者孤立地就手机解决手机问题,而是需要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出发做系统设计,兼顾到各方面情况巧妙安排,才能更好落实见效。
目前,学校怎样管理手机的要求已经明确——“限制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各地各校正在按此要求细化管理措施。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校限制手机使用能够让学生对手机的价值和功能定位得以调整,更有利于家庭对孩子手机使用的管理。当然,不排除一些学生可能控制不住自己,回家还要过手机瘾。
对孩子手机使用的管理需要根据不同孩子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能力、自制力的发展状况以及对手机使用的需要、使用手机的效率多种因素制订不同方案,综合考虑加以管理。年龄较小的孩子对手机使用的需要程度和效率都比较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所以,家长不妨尽可能推迟给孩子配手机,在孩子必须用自己的手机的时候才配手机是做好管理的第一步。
在孩子自主性尚不足的时候,家长可以与孩子就手机管理订立规则,共同遵守,对孩子的手机进行定时管理,比如睡觉、写作业或其他不需用手机的时候将手机放置在家长可以监控的位置;在孩子需要用手机的时候,就不要一味禁止,而是要和孩子一起学会提高手机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效率,了解哪些功能不适合未成年人使用、使用将会有什么危害,讲清手机是人使用的工具,保持自主才能有利于自己,用其利,避其害。
对孩子手机使用的管理需要依据教育性原则,这次教育部门强调学校要准备好必要的手机统一保管装置,妥善保管好手机便是基于这一原则。家庭对孩子的手机进行管理的方式、方法、程序、规则也需要尽可能体现教育性,尽可能避免家长与孩子在手机管理上形成对决的局面。
让孩子的生活更丰富,多种体验的机会增加,学习方式多样化是对孩子的手机使用进行管理更为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多参加户外活动、亲近自然、接触社会,他们的好奇心就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满足,有更多的渠道亲自感知获取多方面的信息,而不需要仅仅依赖手机或沉迷于手机。
教师和家长可定期对孩子的手机使用情况进行了解、评估。如果确认孩子能够自主控制、合理有效地使用手机,就可适当调整管理措施,给孩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获得更多成长资源的机会打开方便之门。
管理手机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更健康成长,在尽可能减少、消除它对孩子成长不利影响的同时,又要从孩子终身、全面发展考虑,让手机充分为孩子的成长发展服务。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贾晓燕
编辑 蔡文清
流程编辑 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