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
教育部举行新闻通气会,
介绍中小学落实“双减”工作和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制度建设有关情况。
新学期开学后学校如何落实“双减”工作?
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制度建设情况怎么样?
......
相关重点内容快和中教君一起看看吧!
99.6%的家长反映本学期老师没有给家长布置作业
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直报信息显示,目前98.2%的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
根据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直报信息,截至9月22日,有1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填报了有关信息,其中98.2%的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92.1%的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64.3%的学校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监测平台以二维码形式邀请家长无记名通过网络直接填写调查问卷,共收到5737.7万份家长问卷,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老师没有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新学期开学以来,教育部督促各地各校落实作业管理通知要求,制订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年级组学科组作业统筹,有效控制作业量和时长。同时,面向社会公开进行作业管理问卷调查,并将结果通报各地。此外,广泛推广提升作业设计质量的国家级教学成果,探索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有效作业等实施途径。
10.8万所义教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超500万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
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全国有10.8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寄宿制学校和村小学)已填报课后服务信息,其中96.3%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有7743.1万名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85%,其中71.2%的学生每周5天全程参加;534.5万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占这些学校教师数的86.2%,另聘请了20.6万名校外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工作。
加快校外培训管理条例立法进度
教育部将研究起草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加快校外培训管理条例立法进度,对非学科类机构管理一并纳入,加大对“一对一”“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隐形变异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一是继续完善配套政策。在督促各地落实好已经出台的配套文件基础上,加快预收费监管、加强培训机构党建等其他配套政策法规的制订进度。研究修订竞赛管理办法,治理打着“国际”旗号的各类竞赛。同时完善“营改非”流程,进一步明确过程中的公示期限、资产确权等政策。研究起草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在组织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场所、培训内容等方面对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机构同步作出规定。加快校外培训管理条例立法进度,对非学科类机构管理一并纳入。
二是强化监督检查。加强与有关部门联络协调,统筹运用好各种方式方法,加大对“一对一”“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隐形变异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继续跟踪各地进展,压实地方责任,适时开展“双减”大督查,对工作进展缓慢的省份加强针对性指导帮扶,对履职尽责不到位的地方和人员严肃问责。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双减”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必须注重当前和长远相统一,往深里做、往宽里做、往严里做、往远里做,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11个配套文件促“双减”
为确保“双减”意见落地见效,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基本构建起了“1+N”的“双减”政策制度体系。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介绍,这个“1”指的是中办、国办印发的“双减”《意见》,是方向性的、宏观性的“双减”工作的总纲领,如“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等。“N”指的是落实过程中需要对一些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对一些工作要求进行细化,以指导各地更好地抓好贯彻落实工作。目前已出台了学科类培训范围界定、“备改审”、“营改非”、培训材料管理、培训人员管理、查处变相违规培训、加强收费监管、上市公司清理整治、课后服务、建立监测机制、培训机构登记等11个文件。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在深入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过程中,对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培训机构和个人“打擦边球”或转入地下的隐形变异培训问题,参与课后服务导致学校教师负担增加的问题,学科类培训转向和资本涌入非学科类培训的问题,亟需出台相应指导意见,防止出现政策空白。总体思路是按照“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的要求,系统出台涉及校外培训机构的设置、审批、收费、人员、材料、行为、资本等方面的配套文件,这是一套政策“组合拳”,以实现全覆盖、全链条有效治理。
北京:鼓励学科类培训机构先培训后付费
会上,北京市教委介绍,当前全市恢复线下培训的机构预收费已经全部纳入资金监管,资金监管总额达到9.68亿元。对于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正在推进资金监管,将预收费资金监管作为线上机构重新审批准入的前置条件,坚持“无资金监管,不得重新审批”。此外,北京市“双减”措施提出,鼓励实施先培训后付费的收费模式。
上海:培训机构非正常停业,消费者可转课
培训机构非正常停业,预付费能不能退?还没有上的课怎么办?
会上,上海市教委负责人介绍,针对培训机构非正常停业的情况,上海积极鼓励发挥行业自律和公益互助作用,建设“上海市培训协会跨界公益互助平台”。
当有培训机构非正常停业时,利益受损的消费者可以在该平台上申请获得其他机构提供的公益互助培训课程。相关培训课程均为“公益”属性,不免除消费者对原培训机构的债权关系和追责权力。
上海市培训协会跨界公益互助平台于9月7日正式向社会募集公益互助课程,目前已有43家培训机构捐赠课程,涵盖文化学科、艺术、体育、科技、职业技能等多个行业,总课程达到1986门,总价值超过11亿元。该平台已于9月22日面向消费者开放。
文章来源 | 中国教育报记者 欧媚
---------END---------
责任编辑丨任文娇
信息来源 | 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来电告知,本平台将立即改正。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记得三连哦
(分享、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