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啸”:自古军营最不能发生的事,最后一次出现在淮海战役后期

“营啸”:自古军营最不能发生的事,最后一次出现在淮海战役后期

“营啸”:自古军营最不能发生的事,最后一次出现在淮海战役后期

古代军营气氛令人恐惧
自三皇五帝开始大规模的战争贯穿了我国的整个历史,夏商周时代交战规模已经达到几十万人之多。因此军队规模我国自始至终位居世界首位,直至今天。庞大的军队如果没有了约束,与洪水猛兽无异。严苛的军纪就是管束士兵战时奋勇杀敌平时遵纪守法的必要手段,我国古代有【十七条禁律五十四斩】等军规,对违反纪律的士兵处罚极为严厉。历代名将锤炼出的百战雄狮无不纪律严明,放在现在说就是纪律是战斗力的保证。但凡事有利弊,严苛的纪律加上随时面对战斗的彷徨以及作为弱势群体的怨气令军营这种特殊的大规模集体生活场所,孕育着一种躁动的风险——紧绷的神经得不到正常释放,偶然一点风吹草动就像炸药里投入火星一样,士兵都变得歇斯底里不再是自己,继而自相残杀不分敌我——这就是炸营,又叫营啸。
“营啸”:自古军营最不能发生的事,最后一次出现在淮海战役后期

战国高平之战秦军屠杀赵军和营啸也有关
最早关于营啸的记载是东汉时期,记载于【通鉴纪事本末】,发生在东汉对西羌的战争中。一个士兵在噩梦中的惊叫使整个高度紧张压抑的军营产生连锁反应,引发了大规模混乱,队伍不战先溃。一支由武力强大的疯子组成的军队,其破坏力可想而知。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营啸的记载,而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却只能从蛛丝马迹和相关人员的推断中看到当时的情景。
“营啸”:自古军营最不能发生的事,最后一次出现在淮海战役后期

这些败兵做俘虏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1949年初的淮海大地,国共上百万大军纠缠在一起厮杀。蒋军在接连损失黄百韬和黄维兵团后,失败已经不可避免。由杜聿明直接指挥的,盘踞在徐州的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弃城南逃中被我军包围于陈官庄附近狭小区域,天地不应覆灭在即!天寒地冻,饥寒交迫与我军炮火的威力,尤其是命悬一线的心理压力令这个由军人、家属、平民还有学生组成的数量达三十万人的混乱团体不用我军进攻,就随时有发生大混乱大崩溃的可能。不知道选择突围的杜聿明是否考虑了这种内爆的风险,但无论如何他给了这些处于崩溃边缘的溃兵和难民一个方向的指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疏导。假设蒋杜均决心困守,且不论交火中的伤亡和误伤,数十万人中只要少数的精神崩溃,引起的连锁反应和破坏就必定是灾难级的事件,从这个角度看也许不能选择投降的杜聿明还是避免了大灾难的大功臣。作者不是危言耸听,桀骜不驯的邱清泉已然干起了迫害女学生的恶行,实际就是垂死癫狂的小发作。在陈官庄这样极度绝望的有很多,无论原因他们死前的可能的发泄肯定是无人性无差别的。
“营啸”:自古军营最不能发生的事,最后一次出现在淮海战役后期

将老叔财产败的一干二净孙元良
大规模的灾难因一个更确切说是逃命的命令而避免,最善于跑路也确实是最快跑路的孙元良兵团竟然在我军有效拦截之前,大部冲出包围圈。这是一支数万人的川军部队,在老长官孙震被蒋明升暗降后,由双方都能接受的孙震之侄黄埔将领孙元良接任兵团司令。该部一直处在既怕被歼,又怕被蒋军收编的状况下,官兵思乡心切毫无战意,新长官孙元良的宗旨就是避战保命。只等突围命令一下,川军个个都是铁脚板,在练就一身逃跑功夫的飞将军率领下,看起来就要大功告成了。暂时脱离危险的官兵们拖着疲惫的身躯找到一个宿营地倒头就睡,谁也没想到陈官庄没有发生的意外却在这支紧张和疲惫到了极点又刚刚放松下来的队伍里上演了——一支我军尾追小部队发现了孙兵团的踪迹,骁勇的战士明白人数对比在这个时候起不了作用,趁你病要你命就是真理,旋即杀入了东倒西歪的敌群。这一次冲击直接引发了营啸。先是小部分人的惊惧慌乱,很快就蔓延成数万人的骚乱。详细过程和损失已经不得而知,只是最后聚拢在孙元良身边的官兵只有寥寥四百多人。当事人孙元良从来对此事件三缄其口,上述营啸的发生过程是由蒋军国防部相关人员根据各种情报分析做出的推测,但应该是八九不离十。
“营啸”:自古军营最不能发生的事,最后一次出现在淮海战役后期

始终处在你死我活状态一般人真受不了
虽然可怕的营啸因为现在和平环境没有可能出现,但当今社会大家都压力山大,精神疲惫,不安烦躁的情绪很容易被扩散和传染。所以奉劝读者清醒的头脑端正的态度比健康的身体还要重要,在身体这个自己的大本营里可千万不要出现营啸呀!
百家号【我是史地生】,祝读者身心健康、快乐生活!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16 字。

转载请注明: “营啸”:自古军营最不能发生的事,最后一次出现在淮海战役后期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