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建文帝败给朱棣是因为无将可用?这样用人给他韩信也没用

由 卯秀珍 发布于 经典

建文帝败给朱棣是因为无将可用?这样用人给他韩信也没用
明成祖朱棣是我国史上唯一一位能在大一统王朝成功造反的王爷,而且还是在开始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对于朱棣能赢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击败建文帝登基,后世普遍认为其中一个很大原因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子孙能稳坐江山而屠戮了太多开国功臣,其中不乏很多能征善战的武将,导致建文帝“无将可用”,最后连李景隆这等草包也能担任大将,颇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感觉。

那事实真的如此,建文帝真的是“无将可用”吗?
如果拿建文帝时期的武将与猛将如云的明朝开国时期相比,自然是比不过的,但也绝对不是无可用之才,只是建文帝的用人水平确实不怎么样,重用了不该用的人,同时又把该用的人用错了。
一、耿炳文
耿炳文是洪武时期的老将,曾屡立战功,是少有的没有被屠戮的开国武将。虽然在靖难之役时耿炳文已经是65岁的高龄,不过他是当时朝中最有资历和威望的武将了。在靖难之初,建文帝任命耿炳文为北伐燕王朱棣的统帅,领兵30万。

耿炳文像
按理说任命耿炳文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为主帅这个决定也算是合理,只是年少的建文帝忽略了一点,为什么当年朱元璋屠戮了那么多功臣名将,却要留下耿炳文呢?
这是因为耿炳文是一名善于防守而不善攻的将领,朱元璋把他留下对稳固大明江山有好处同时又不会构成很大的威胁。对于守城,耿炳文的水平可以说是炉火纯青,当年就是他挡下张士诚的不少猛攻,极大地牵制住张士诚的兵力。不过他的进攻能力与他出色的防守能力相比,就显得太平庸了。建文帝让他主动出击,同时对手还是出色的将领朱棣,最后耿炳文还是败给了朱棣。

耿炳文即使比不上徐达、常遇春、蓝玉等开国名将,也算是一位身经百战的优秀将领。他绝非无能之人,如果建文帝能再给他多点时间,让他成功收缩战线,起码固守不成问题。关键在于建文帝没有了解清楚属下的优劣处,没有让他们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优势,怎能不败。
二、李景隆
李景隆是开国名将李文忠的儿子,经翰林学士黄子澄推荐,建文帝让李景隆接替耿炳文任北伐统帅之职。建文帝和黄子澄他们认为虎父无犬子,对李景隆寄予厚望,让他统领五十万大军,希望他能一举歼灭朱棣的燕军。
朱棣在得知对方的新主帅是李景隆后,却显得非常高兴:“李九江,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

李景隆像
事情证明,李景隆并没有让朱棣“失望”,他在靖难之役的表现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草包。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屡战屡败,还自己丢下大军落荒而逃,葬送了几十万大军,极其荒唐,从这以后朝廷的南军和朱棣的燕军双方的攻守之势也开始转换了。
而犯下如此大错的李景隆,竟然没被处斩。当时李景隆被撤职返京后,朝中曾有多名大臣联名上书要求诛杀李景隆,以谢天下。可是建文帝对此一概不听,不但没有诛杀李景隆,甚至还让他继续领兵守护京城。事实证明这又是建文帝的一步臭棋,日后当朱棣的大军到达京师时,手握重兵的李景隆,却直接在金川门打开城门投降,迎燕王进京。
如果说建文帝使用耿炳文的失败有点背,那他任命李景隆为统帅就绝对是最大的败笔。对一个只会纸上谈兵,并无实战经验的人,居然能让他担此大任,还领兵50万。除了黄子澄以外,建文帝背后还有多少谗臣让他任命李景隆,我们无从得知,只是建文帝最终能同意这个愚蠢的决定,那就是他无法洗刷的昏招。
更可笑的是当李景隆大败而逃以后,连举荐人黄子澄都恨不得把李景隆碎尸万段的时候,建文帝还一错再错,把这样的“定时炸弹”留在身边。最后真应验了朱棣的说法,用李景隆,是“自坑之矣”。

三、盛庸
盛庸本是洪武时期的都指挥,在靖难之役时先后任耿炳文和李景隆的参将。在李景隆一败再败,一直南逃之时,盛庸整合残兵败将,死守济南,让燕军围攻三月不下,并乘夜奇袭,大败燕军。自此以后盛庸才得到建文帝的注意,并正式被任命为平燕将军。
本是参将的盛庸在成为主帅以后,可是替南军一雪前耻。在济南一战大胜以后,又在东昌击败朱棣,还斩杀了朱棣多名将领。这位之前名不经传的参将让久征沙场的朱棣吃尽苦头,使燕军一度陷入困境,可惜在后面的持续交战中,盛庸逐渐不敌,南军大势也是每况日下。

任命盛庸为主帅,可以说是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上最正确的军事决定。不同于对李景隆的麻木信任,盛庸在济南大捷以后才得到建文帝的信任。而盛庸虽然本是名不经传的参将,可是他却在危难之际展示出自己卓越的军事能力,虽然在与朱棣交战后期逐渐有所不敌,但总体来说也是互有胜负,盛庸最少也是一位合格的将领。如果在李景隆葬送几十万大军之前,在南军还有绝对优势之时,盛庸就是被任命为南军主帅,或许最终结果会完全不同,当然历史并没有如果。
四、徐辉祖
徐辉祖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长子,不过他与同为名将二代的草包李景隆不一样,他可是有真才实学的,除了盛庸以外,他也是燕军非常忌惮的将领。

徐辉祖像
在靖难之役中,徐辉祖曾于白沟河之战中率军殿后,成功掩护李景隆撤退,全师而退,后又在齐眉山大败燕军,还斩杀了朱棣的几名骁将,一时南军士气大振,燕军陷入窘境。
不过在获得大胜后,徐辉祖再也没有大展身手的机会,因为在他大胜后不久就被朝廷召回京师,理由居然是“燕军已兵败,京师不可无良将”。徐辉祖被调走后,燕军乘势作出反攻,总兵何福被迫撤退,淮北军陷入孤立无援之势,最终也被燕军大败,从此局势再度逆转,南军这边可以说是大势已去。
虽然建文帝在前期用人方面的失误让南军消耗了不少的兵力,丧失了大好优势,但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机会扳回一城。在徐辉祖领兵大败燕军时,他一度有机会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扭转局面,可是建文帝竟然选择在这个时候召回了徐辉祖。“燕军已兵败,京师不可无良将”的理由只是朝廷的一种说辞,怕真正让建文帝忌讳的是徐辉祖是朱棣妻弟的关系,这其中怕是又受到了朝中的谗言影响。

其实对于徐辉祖的忠心,建文帝完全是杞人忧天。因为在朱棣正式造反之前,徐辉祖便察觉到异常,还多次向建文帝建议扣留朱棣的儿子做人质,徐辉祖的举动可以说是为了建文帝大义灭亲了。只是后来因为建文帝听信了黄子澄等人的意见,怕这样做会“打草惊蛇”,最后才作罢。而在朱棣造反以后,徐辉祖也是不遗余力的领兵作战,还取得了大胜。可是建文帝不能明辨是非,还听取了朝中的谗言,在关键时候调走了徐辉祖,等于自断一臂。不得不说,这真是建文帝一而再,再而三的“烂操作”,把原来的一副好牌彻底打烂了。

结语:
耿炳文、李景隆、盛庸、徐辉祖这四人都是靖难之役中曾与燕军交手的将领,但建文帝对这四位将领的使用,只有盛庸的安排算比较合理,而其他三位要么他是没能发挥出将领的长处,要么是把重任放在了一个草包身上,又或者是忌惮有才能的人选,把他临时调走。四位将领,用错三位,在朝中更是宠信黄子澄、齐泰等腐儒无能之辈,昏招频出。
建文帝虽为人宅心仁厚,但用人水平确实有限,按照他的用人方法,估计兵仙韩信在他手下也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这点上建文帝他比不上朱棣,与汉高祖刘邦相比更是差之甚远。按照他的领导水平,就算在大好优势的情况下被翻盘了也不冤,他算是把一副好牌彻底打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