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痰盂卖61美金贵不贵?如果有人这么问你,你肯定满头黑线,我们家早就不用这玩意了。但是,一只红双喜痰盂在国外网络上就是卖这么贵,请看下图。
仔细看一下,这应该是只限量款,1960年代的产品。但没关系,还有常规款,看下图,40美金也不便宜。
以上是常规思路,并且包含了国内历史记忆和本地文化的影响。这小小的痰盂真的不简单,背后是一部中国民族工业的百年历史。
源远流长 贵族血统
仔细端详这只痰盂,一定会有似曾相识之感,除了小时候曾经用过,我们再把历史拉长一点,这熟悉的身影也曾出现在各种历史记录之中。
痰盂古称喷壶,《王礼考·十一汉官仪》中记载:“侍中,左貂右蝉,本秦丞相史,往来殿中,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武帝时,孔安国为侍中,以其儒者,特令掌御唾壶。朝廷荣之。”这可能是喷壶一词最早的记载,且看,小小喷壶还有专人“掌御”,可见不是寻常百姓用的,毕竟只有达官贵人才有这闲心注意仪态、涵养。
古之唾壶的造型一般为盘口或宽缘,短颈,圆腹,或圈足或平底,器型必然也是优美的。在对比一下民国时期的喷壶/痰盂,便能发现,这种器型上的传承非常紧密。再看红双喜痰盂,显然也是传承了古代喷壶的基本器型,并且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和纹饰设计思路,是根正苗红的“系出名门”。
民族工业 出口创汇
红双喜痰盂是搪瓷产品,搪瓷属珐琅工艺,我国古已有之,最知名的就是景泰蓝,但那是皇家垄断工艺,而近代意义上的搪瓷,一战前先由德国和奥地利传入,一战后再被日本倾销。据《上海工业志》记载:“民国3年(1914年)后,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向中国大量倾销搪瓷品,民国4~20年共计输入搪瓷品达关银1366.19万两,中国市场基本被日本所垄断。”可以想象,当这种轻便耐用,外观精美不输瓷器的搪瓷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对于传统的陶瓷业是何种打击。
1917年,第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中华美术珐琅厂(中华制造珐琅器皿公司)成立,开启了中国搪瓷产业的开端。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当年便已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设计意识。1937年《良友》第二期有言 :“商业发展,有赖于美术者,如图案之构成,色彩之渲染各方面,俱能以尖锐刺激,使见者注目而收招来之效。惜我国一般商界对此尚少注意,以致未能与舶来品媲美。” “美术”在当时的各大搪瓷厂成为独立的部门,可见对设计、纹饰的重视是当时经营者的重视,传统花鸟、仕女、吉庆团案等均可成为搪瓷产品的纹饰图案。
建国以后,搪瓷产业迎来的快速发展,不但是出口创汇产品,还成为国礼,被赠予外国领导人。上海久新搪瓷厂末任厂长谢党伟就曾经说过:“一等品除了上市销售以外,还出口。2002年久新搪瓷厂关闭之前,我们出口一个搪瓷盘,售价是1美元,美国人装一个镜框,当工艺品卖30美元。当时的美元与人民币兑换价是1比8,现在想来卖得太便宜了,但不管怎么说,搪瓷成了我们国家出口创汇的一个项目。”更主要的是,当年的搪瓷厂继承了民国时期对“美术”的重视,上海著名国画家王个簃、唐云、程十发、邵洛羊、叶露渊、李秋君、周炼霞等均参与到了搪瓷产品花样的创作,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
婚丧嫁娶 人生必备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经久耐用是人们最注重的商品品质,于是,红双喜痰盂、热水壶、水杯、脸盆成为第一代的婚礼四大件;也成为各种集体活动纪念奖品;乃至玩具。只不过,此时的红双喜痰盂已经成功晋级为子孙桶——尿盆。
甚至,当年天后王菲与窦唯住在老四合院,窦唯倒尿盆还成为当年的“热搜”。
红双喜痰盂(尿盆)其实深埋于两三代人的记忆之中,这代表了寡淡年代,一个予人方便的顶级神器,缺了它就得深更半夜、扛着冻或者顶着蚊子去公共厕所,因此不可或缺。
令人惋惜的是,从2002年开始,因为搪瓷生产过程中,酸洗环节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上海便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中国搪瓷产业诞生地的上海自此告别了搪瓷生产。但是,国际市场上的需求并未消失,只不过转移到了东南亚和越南等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