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其实在汉景帝时二十几岁就已经当上了陇西都尉、郎骑将。汉景帝前元三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周亚夫被擢升为太尉,临危受命,率三十六将出关平乱。郎骑将李广,正是这三十六将之一。
终于等到了个杀敌立功的好机会!李广兴奋如狂,打起仗来更是不要命。而周亚夫也真是个爱才之人,他在最后大反攻的时刻让李广担任了最光荣的先锋,给予叛军以最致命的一击!
李广也真是没有辜负周亚夫的看重,他一骑当先,冲入吴楚中军,远射近砍,左冲右突,所过之处叛军人仰马翻,倒成一片。
此时此刻,千军万马,在李广面前变成了无人之境,胆敢有进入他周身五十步者,杀无赦!
于是李广很快杀到叛军帅旗之下,掌旗的将领吓坏了,他哪见过这个,赶紧掉头就跑,晚了,李广一箭过去,掌旗应声倒地。帅旗一倒,叛军的人心立时溃散,狼奔豕突,疯了般的逃命。李广乃马踏敌旗,贯弓大吼:“杀!”喊声未息,无数汉军已潮水般向溃散的叛军追去……
昌邑一战,李广陷阵夺旗,实在勇猛盖世,很快,他身边就冒出无数粉丝,这其中竟然包括当时的焦点话题人物梁王刘武,这下却又麻烦了。
刘武被吴楚叛军围困了好几个月,要不是手下大将韩安国拼死守城,几乎差点不能活着走出梁都,所以他虽对见死不救的周亚夫恨之入骨,却对李广这位年轻猛男非常欣赏,于是在梁都解围后设宴接见了李广,并私下授予他将军印信,其意无非是收买人心笼络大将,日后夺储在朝中也多个人帮手,何乐而不为呢?
很多人说李广当时才二十六七岁年纪太轻、不太懂事,所以才会大大咧咧的私自接受了梁王的封赏任命。但我觉得李广虽然年轻,但也是在官场上混迹了十几年的人,还曾管过陇西一郡之军事,不可能一点政治规矩都不懂,他应该知道这样做,属于中央官员私党地方诸侯,其性质非常严重,不仅违反汉律,且是天底下最犯忌的事情。
但李广还是接受了梁王将印,为什么?我认为他这应该属于站错队。李广觉得梁王深受太后宠爱,汉景帝又曾亲口承诺过会把皇位传给这个弟弟。因此李广做出了错误的政治判断,他认为自己受到储君笼络,这是一件大好事,不仅不应该拒绝,反而应该到处显摆、大大宣扬一下才对。
然而李广错了,汉景帝根本就不想把皇位传给弟弟刘武;一切只是为了敷衍太后罢了。所以李广此举一下子就惹恼了景帝,大军凯旋之后景帝便下令:李广调任上谷郡(郡治沮阳,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为太守,让他远离中央,也远离夺储纷争。
这就是李广此生都未能封侯的另一大原因:不小心搭上了太后和梁王这条破船;所谓一日不忠,百日不用,事已至此,你绝得汉景帝与汉武帝父子还能重用李广吗?以后还能有好差事给他吗?
然而李广此时却并未觉得自己已犯了大错,高高兴兴跑去上谷就任了。毕竟太守也是一方封疆大吏,而且天高皇帝远的,不像周亚夫还要在政治漩涡中打滚。从这个方面来说,李广也是曾经幸福的,至少他很自由。
从前赵国名将李牧驻守雁门的时候,喜欢跟匈奴玩坚壁清野,待蓄足力量然后给予其致命一击。历史无数次证明,李牧的战略是对头的,匈奴就怕这个。
但是很可惜,同样是姓李的,李广与李牧的作战风格迥异。匈奴人来抢东西了,李广就出城跟人家拼命,匈奴人打不过,当然跑,李广就在后面追,从来不怕危险,也从来不怕埋伏,不砍几颗人头回来决不罢休。
当年李广在陇西当郡尉,上头还有个太守管着他,如今在上谷他就是最高领导,他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想怎么追就怎么追,这可真是过足了打仗的瘾。
至于匈奴人,他们对李广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又恨又怕。
——我们匈奴打仗要钱要粮,李广打仗,完全要命啊!
当然,匈奴人生性骁勇彪悍,他们中也有些勇士,一心想找机会抓住或干掉李广,那样他们就能名扬草原了!
总之,李广的名气是越来越大了,不管敌方我方,都有他大批粉丝。可这一次其中又多了一位叫做公孙昆邪的“典属国”。这位粉丝也不知是崇拜还是捣乱,他竟痛哭流涕的找到汉景帝,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道:“李广才气,天下无双,然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典属国是汉朝最高外交长官大行令的副手,秩二千石,凡边疆各族降服于汉,仍保存其国号者,称为属国,由典属国掌管其事。说起来这公孙昆邪也是位汉初名将,他本是义渠胡人(昆邪与义渠为同族),后归汉为将,景帝时任陇西太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且著书立说,有阴阳家十五篇(见《汉书艺文志》)闻名于世,如今又身居“外交部副部长”之要职,可谓文武双全,位高权重,如此大牛人兼老前辈,却为何要对一个年轻的边郡太守如此关心爱护呢?
难道真的只是纯欣赏吗?
我认为公孙昆邪是极有政治智慧的,他认识到汉景帝在任内并不希望汉匈之间爆发大战,毕竟汉朝还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所以他才会对皇帝及时提醒:李广能力当然是没的说,但他这么身先士卒猛冲猛打,万一战死了怎么办?万一再将小规模武装冲突引发成大规模军事入侵又怎么办?总之,出于保护人才与维护和议之考虑,陛下,咱们是不是给李广换个位置呢?锻炼人才也不是光靠打仗的嘛!
景帝刘启心想也对,那咱就给李广换个地方,去上郡(今陕西榆林)当太守吧!那里离匈奴远些,只有少数羌人作乱,不会惹出什么大麻烦来。
于是李广又这么去了上郡,可惜不管怎么换地方,他从来还是老样子,打仗不要命,根本不体会公孙昆邪与汉景帝的一番苦心。时间一长,公孙先生也不哭了,既然我的柔情你永远不懂,那我就成全了你的潇洒冒险碧海蓝天吧,只是没有我的岁月里,你一定要保重你自己哟!
从此,李广在景帝朝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各边郡间平级调动,一直没能立下军功,所以也迟迟升不了官,迟迟封不了侯。于是乎李广的心态,开始一天一天失衡,这也为他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这就是年少成名的坏处,李广十五岁就一战成名,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成为宫廷近臣、宠臣,对人生难免有点骑虎难下的感觉,当天下人都觉得你不止于此,但你却一直原地踏步,那种巨大的压力,真有点“不成功便成仁”的意味,熬过了,会变得异常强大;熬不过,你的一生都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