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历史从某些方面看就是由一次次战争组合而成的战争史。数千年的时间里发生了不计其数的或大或小的战役。而这些战役中有一类特别耀眼的存在,那就是以少胜多的战役。譬如牧野之战、巨鹿之战、虎牢之战等。
这些战争无不记录在史书当中,而且古人对于这些战争都是相当推崇。可能是因为这类战争更能体现出士兵们的军事素质和统帅的指挥才能。今天我们说的也是一场这样的战役,那就是元朝末期的洪都之战。
这种出色的战役必定有一个同样出色的将领。因为只有出色的将领才能在面对强大的敌人的时候仍然能够镇定自若,保持冷静。做出最正确的决定,才能够达到以少胜多的战果。
洪都之战的统帅正是这样的一名将领,这名将领名叫朱文正。朱文正这个人是朱元璋的侄儿。朱元璋自立的时候,他的大哥朱兴隆已经去世,所以他的嫂子王氏和朱文正就依附于他。毕竟是血缘至亲。所以朱元璋将朱文正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培养。
朱文正在跟随朱元璋后,由于他勇猛善战,战功卓越。所以有一次朱元璋向他问到:“你想升为什么官职?”朱文正听后回答道:“叔父的大业一旦成功,我何愁没有富贵和官职。先给自己的亲戚封赏,不能够服众。”朱元璋听后非常开心,认为自己的这个侄子很有远见,顾及大局,是值得信任重用的人才,于是朱元璋更加喜爱朱文正。
等到朱元璋攻占江西之后,由于洪都这个城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属于历代战略要地。所以朱元璋把自己最信任的侄子朱文正放到洪都,让朱文正来镇守这个地方。
朱文正听从朱元璋的调遣来到洪都任职。起初刚到洪都,朱文正并没有忙于政务,巩固城防。而是整天的沉迷酒色当中,流连在花柳之地,完全就是一个吊儿郎当,不务正业的富家少爷的模样。当地的官员见到朱文正的这般表现之后,也都对他颇有不满,但由于他的身份,当地的官员们也是不敢冲撞朱文正。
洪都在朱文正接任之后一直都很安定,没有任何的战事发生。但在公元1363年,朱文正碰到了他从军以来最为强大的一个敌人,这个人就是陈友谅。陈友谅和朱元璋也算是老冤家。由于大部队都在朱元璋手中,所以镇守洪都的军队数量并不多。陈友谅趁着朱元璋在和张士诚战斗之时,亲自率领60万大军从水路直奔洪都而来。
上面也说过,洪都这个城市非常重要。如果陈友谅一举攻下洪都,然后率领大军顺着江流就可以到达朱元璋的后方,到时候朱元璋就会陷入两面对敌的局面。朱元璋所有兵力相加也不如陈友谅的大军,更何况两面受敌。所以朱文正看到陈友谅的大军之后,立刻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正经严肃,而且十分冷静,果断的调兵遣将,加固防御,努力备战。这让原来那些看他不顺眼的官员们也是感到震惊,同时也是对他刮目相看。
根据史书的记载,洪都之战异常惨烈,面对水面之上的陈友谅60万大军分批次的炮火与进攻,洪都城墙的一部分都被轰塌。朱文正和陈友谅两军都看到城墙塌倒漏出缺口,所以陈友谅大军疯狂的向缺口进攻,想要攻进城池。而朱文正一方面派工匠用巨大的木头修补城墙,另一方面亲自带领军队迎击陈友谅大军。
朱文正身先士卒,死不后退。他的行为鼓舞了军队将士,于是人人悍不畏死,奋力作战,打退陈友谅大军的一次又一次进攻。最终朱文正一方抢先修好城墙,陈友谅见状也不敢再次进攻,因为之前的进攻他也损失不少士兵,但却没有产生任何效果。洪都城依然可以坚守,但自己的士兵需要休整,陈友谅只好率军撤退。
之后陈友谅又连续发动进攻,然而洪都城将士在朱文正的率领下,硬生生坚持下85天。正是因为朱文正的冷静坚持,才使得朱元璋有充足的备战时间。之后朱元璋也是亲自率领20万大军赶往洪都,并在翻阳湖上和陈友谅进行决战。最终朱元璋胜利。
战后朱元璋按功行赏,朱元璋因为血缘至亲的缘故,还有他认为朱文正还是会像以前一样先就着其他有功大臣,所以朱元璋也就没有给朱文正太多封赏。这一下朱文正受不了了,明明这一仗自己功劳最大,但是封赏最少。以往只是自己客气一下,没想到这一次朱元璋依然当真。
这让朱文正很是恼怒,他一直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亲叔叔不大力封赏自己。于是在这般思考之后,朱文正暗地勾结张士诚,想要造反。但没想到被朱元璋事先得知,于是朱元璋亲自过来面见朱文正,并大声斥责他:“你想干什么?”朱元璋很是愤怒,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当成儿子一般对待的亲侄子,有一天会想对自己下手。
于是朱元璋命人捉拿下朱文正,并且一怒之下想要处死朱文正。最后还是马皇后的求情劝说,才使得朱文正留下一条性命,但他本人却被朱元璋终身关押,最后忧郁而终,就这样一代名将终得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