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逃婚,24岁当校长,一生付诸教育,死后声名狼藉,实则有功

大家有什么看法,可以在下方评论区交流一下!关注小编即可获得最新最有深度的娱乐资讯!
此时正在看文章的你,是不是对这篇文章充满好奇与耐心吗?
百功不抵一过,我将何去何从!
杨荫榆,我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也是一个敢于逃婚,追求自身的女人。
她将毕生付诸于教育,终身未婚。
可鲁迅却称她为“走狗”、“败类”,她学成归来,被无数学生送礼、留念。
却又被女子学院的学生们攻击、反对、驱逐,最终被免职。
她,就是杨荫榆。
16岁逃婚,24岁当校长,一生付诸教育,死后声名狼藉,实则有功
难以忍受、愤而逃婚
同那个时期的女子一样,杨荫榆在16岁那年就被父母许配给了当地的一个大户人家做媳妇。
虽然杨荫榆接受过新式教育,但那时的家中有些蒙难。
虽然对素未谋面的丈夫没什么感情,但为了家里生活能够好过一些,她也只能作罢。
想来,门当户对,夫君也差不了多少。
在这样的思想安慰下,杨荫榆踏入了婆家的大门。
然而,杨荫榆惊呆了,她的夫君竟然是一个傻子。
只会张着嘴哈哈大笑,嘴角处还流着口水,一排黄牙。
这让杨荫榆如何让能够接受?
于是,新婚之夜的晚上,杨荫榆彻底和婆家闹翻。
她拿着一把剪刀,做出自杀的动作,以防不测,就这样僵持了一夜。
第二天蒙蒙亮,杨荫榆马不停蹄的跑回了家。
对于那个“家”,她简直是一天也不想待。
当婆婆找上门来后,面对凶神恶煞的婆婆。
她义正言辞的说道:“我怎么着都不会回去的,你别痴心妄想了”。
见她如此坚持,婆婆也只得暂且回家,杨荫榆算是比较幸运的。
父母也知道,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傻子,女儿是不会愿意的。
本就心怀愧疚的父母,看女儿如此坚持,在劝说无果后,只得作罢。
出面解除了婚约,并将她送入到女子中学读书。
16岁逃婚,24岁当校长,一生付诸教育,死后声名狼藉,实则有功
顺风顺水,仕途顺利
1907年,杨荫榆获得了全校唯一一个公费留学日本的机会。
进入到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四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回国后担任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教务处主任。
凭借着出色的教学能力,杨荫榆得到了校领导的赏识。
1918年,杨荫榆被北洋政府教育部点名,公费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深造。
1922年,杨荫榆再次以出色的表现以及优异的成绩。
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
据说,在她离开的那一天,许多被她教过的学生都来送别,依依不舍。
而她将学生们送的礼物小心翼翼的收藏起来,每当受挫时就拿出来看一遍。
也正是因此,杨荫榆发誓要将自己的一辈子付诸于教育事业。
学成回国后,应北洋教育部指示,杨荫榆接替著名教育家许寿裳的职位。
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一职,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校长。
至此,杨荫榆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16岁逃婚,24岁当校长,一生付诸教育,死后声名狼藉,实则有功
人生滑铁卢,声名狼藉,惨被杀害
接任后的杨荫榆深知自己责任重大。
同时北洋教育部也对这个学成归来的优秀教师寄予厚望。
可此时,她却遭遇了她人生中的最大滑铁卢。
初到校园的她,将这里当成她教育事业得首发站,也是人生的首发站。
于是,立威就成了心目中的大事,她以教育部规定为理由。
提出教员专任,将学校的兼职教师“辞退”。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兼职教师人数占了学校老师的七成。
并且这些教师里也有着很多的优秀学者,最为著名的就是鲁迅。
而最不幸的是,在兼职教师的名单里,鲁迅赫然在列。
这一举动彻底惹恼了老师,让他们对这位新官上任的校长十分不满意。
而此时的国家正值国难,自五四运动爆发之后,学生们的爱国心达到了极致。
对社会活动十分看重,而杨荫榆则认为,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不该在其他的地方浪费精力。
她推行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并提出抵制“政潮之影响”的观点。
可她万万没想到,她的做法不但没有取得任何效果,反而激起了学生们的不满。
他们认为这样的管理方法不平等,大大地限制了他们的自由。
1924年的开学之际,南方水灾泛滥,导致一些学生无法按时报到。
杨荫榆全然不顾,以整顿校风校级为由,开除了迟到的学生。
至此,学生们的情绪到了临界点,而彻底爆发的导火索,是因为杨荫榆没有“一碗水端平”。
她对于和自己关系好的学生十分照顾,即使犯了错误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对于那些关系不好的,她就严厉惩罚,这一举动导致学生们的情绪彻底爆发。
为了镇压,她直接开除了学生自治会的骨干成员。
在镇压中,一名叫做刘和珍的学生被打伤,随即鲁迅发文抨击,导致事情越闹越大。
1925年,迫于压力,北洋政府撤销了杨荫榆校长的职务。
不得已的她只得回到苏州,然而,刘和珍在北京的一次抗议活动中被杀。
至此,杨荫榆受到那次事件的影响,女性压迫者的标签打在了她的身上,导致她声名狼藉。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来到了苏州,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一些学生因为和杨荫榆熟悉,就跑到了杨荫榆的家中,杨荫榆得知此事十分生气。
她站在门口,对那些日本军严声斥责,碍于她的身份,日军没有对她下此毒手。
可却在心里恨上了杨荫榆。
1938年,两名日军以学生安全为理由,将杨荫榆骗出门外。
在吴门桥上将她残忍的杀害。
16岁逃婚,24岁当校长,一生付诸教育,死后声名狼藉,实则有功
小结
当后人评价杨荫榆时,给她的评价是有功有过。
可我却不这么认为,太过较真的她,不懂任何人情世故,一意孤行。
这点成为了杨荫榆最大的痛点。
可她终身未嫁,将教育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她不畏残忍的日军,以一己之力保护学生,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
在大是大非上绝不含糊,所以称她是“败类”确有些不恰当。
她不是一个好校长,却是一个十分合格的人民教师。
这样看来,她的“功”是要大于“过”的。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104 字。

转载请注明: 16岁逃婚,24岁当校长,一生付诸教育,死后声名狼藉,实则有功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