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在刘伯温面前大骂汉代张良

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下游,东接温州,南连瑞安,风光秀美,人杰地灵,有“中国天然氧吧”的称号。如果你有机会穿越到1368年的青田县,你就会看到在蒙蒙细雨中一处宅院前,坐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时而眼神迷离,时而喃喃自语,每天黄昏时,他都会挪到大门口,慢慢望向西南的方向,一动不动。如果你去问他:“先生在干什么?”他会慢慢地回答:“等。”这个老人,就是帝师刘伯温。

朱元璋为什么要在刘伯温面前大骂汉代张良


帝师,在古代中国除了用作星星的名字,也用作职务称呼,皇帝敬称智博功高之臣为帝师,在中国历史上,有这种待遇的,不过寥寥数十人,其中最有名望的两个一个叫做诸葛亮,一个就是刘伯温。有趣的是,在时下中国的娱乐圈,也有人称作“帝师”,小编有点孤陋寡闻,不知此人是何方神圣,也不好评价什么。但在诸葛亮和刘伯温二者比较中,论军事,刘伯温只用八年便一统天下,这一点在诸葛亮之上;论治国,刘伯温开创诸多治国方略奠定大明两百年的格局,也比诸葛亮强。论奇门遁甲和天文术数,他的一部《烧饼歌》更是秒杀前者。

刘伯温48岁出山,跟随朱元璋夺取天下,在朱元璋几次面临生死攸关,巨大转折的时候,都有刘伯温在旁的身影,可以说,他用一己之力多次力挽狂澜,指引朱元璋在处于弱势的情况下获得一次次大胜,让一介布衣的朱元璋终于得以登基称帝,他算大明帝国的半个缔造者。

除了谋略,他还精通占卜术,料事如神,坊间传说他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本事,然而,能力越大,受到的猜忌越大,朱元璋在登基后,心态也起了变化,对刘伯温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据传在君臣二人在一次出游中,行至历代功臣庙内。朱元璋回头,看见殿内有一泥人,便问:“此是何人?”伯温奏称:“这是汉代张良。”太祖听罢怒火上头,手指张良骂道:“尔称汉初三杰,却不直谏君王,致使韩信抱恨,死不瞑目。尔又弃职归山,去何意也?”伯温在旁,心内有所触动。朱元璋自登基以来,性情已然大变,他表面上骂张良,实际上是含沙射影。刘伯温从朱元璋的话里敏锐地嗅到了血腥味,从他涨红的“鞋拔子脸”上看到了隐隐的杀气,他当时心里已经有了归隐之意。

朱元璋为什么要在刘伯温面前大骂汉代张良


不久以后,刘伯温发妻病故,他以此为借口,说自己年事已高,乞放还田里,以尽天年,太祖不从,伯温恳求再三,方准其所奏。回到故里的刘伯温整日坐立不安,他给自己卜了一卦,卦象显示“祸起西南,终不可免”,这样才有了本文开头的等待的一幕。

该来的总会来的,刘伯温等到的不是“鞋拔子脸”本人,而是他的一纸诏书:“朕闻同患难而异心者未辅。太史令刘基,世居促苍,怀先圣道。天下初乱,尔曾别闾里,忘丘垄,弃妻子,从朕于群雄未定之秋。居则每匡治道,动则仰观乾象,三军往无不克,尔多辅焉。今年夏,暂回祀教,去久未归,朕心有欠。今天下一家,尔当疾至。但着鞭一来,朕心悦矣。”

这道诏书可谓“笑里藏刀”。诏书意思简单、粗暴而直接,按照现代文的翻译大概如下:我听说同患难而不同富贵的人,得不到别人的辅佐。你我二人同患难过,但有了富贵后,你却走了,你这样做?是何居心,难道是想让天下人认为我是个“忘恩负义”的人吗?

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刘伯温只好再度返回了应天,这时候他已经60多了,哪怕到了今天都该退休了,迎接他的南京城墙高大阴冷,笼罩在在阴云之下,像传说中的丰都归城,苍茫而毫无生气。

朱元璋为什么要在刘伯温面前大骂汉代张良


被寒风吹得颤颤巍巍的刘伯温又回到了他亲手所建的朝廷,不久后,现实又给了他重重一击,1370年11月,北伐的徐达凯旋返京。朱元璋大为高兴,对群臣说:“今天人都到齐了,咱们应该论功行赏啦。”“论功行赏”就是封爵,朱元璋要给多年以来跟他到处砍人的小弟们一个交代。封爵主要封了公爵六人,侯爵二十八人,伯爵两人,候补伯爵两人。公爵六人分别是:李善长、徐达、常茂(常遇春之子)、李文忠、邓愈、冯胜。侯爵就更多了:汤和、廖永忠、俞通源等等。而刘伯温的位次,仅仅是一个候补的伯爵—诚意伯。

朱元璋为什么要在刘伯温面前大骂汉代张良


羞辱,这简直是巨大的羞辱,试问前面的这些公爵侯爵有哪个人的贡献会大于刘伯温,就说廖永忠吧,除了杀了小明王,还有什么大功?这样也能排到刘伯温前面?很多人都为他抱不平,但刘伯温并不以为然,只是私下里淡淡地说:“还好,前面还有这么多人来陪我!”很多人都不理解其中的深意,包括朱元璋本人,但时光到了1398年6月,弥留之际的朱元璋,终于明白了刘伯温的意思,他惊奇地发现:在他分封的伯爵中,排在刘伯温前面的这些人,除了汤和外,剩下的已经被他杀得干干净净了。

朱元璋为什么要在刘伯温面前大骂汉代张良


功勋盖世的刘伯温,并未得到匹配的封赏,智慧如他对这些也丝毫不看重,对于朱元璋的了解还有自己占卜的卦象,都明确地表示出了:他的结局难以善终。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刘伯温已是花甲之年,又没有争权之心,又肯告老还乡,那朱元璋到底担心什么呢?也许帝王的心思也许永远没人懂吧。

今天我们在媒体上看过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和名人的专访,他们大多都说一句话:我做的事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大多此类自谦之词,推崇者自会说:偶像真谦虚啊,黑粉们则言:装什么逼呀,装什么君子啊。其实还真的冤枉了他们,这些大咖还真不是谦虚,也不是演戏,很多成功者自己看来,成功的过程并不是很难,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一些努力的结果,换了另一个人按照他的模式来一遍也可能会成功。

可能朱元璋也这么想,他认为武装割据进而逐鹿中原然后一统天下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那一天崛起这么个人物,再辅之于刘伯温的计谋和规划,推翻大明王朝未必不可能,所以无论刘伯温身体怎么样,只要他脑子还在转动,就是个实实在在的威胁。他必须得把他留到身边,然后紧紧地看死他。对这一切

心知肚明的刘伯温只能叹息一声:“人算不如天算啊!”到现在为止,他的命运已不受自己控制了,他永远退不出朱元璋的江湖。他现在唯一的能做的就是避祸,也许有人会问,以刘伯温的智慧难道就不会找一个朱元璋找不到的方外之地安然清修度过余生吗?还真不能,他的背后,并不是一个人,他还有一个家族,他要是躲起来,以朱秃子的秉性,他的家族肯定遭殃,只要他没有异动,老老实实,他的家族就是安全的。

此后的几年,刘伯温的生活可以用无所事事和颤颤巍巍来形容,他每天无所事事地去上朝,然后“颤颤巍巍“地回家,所不同的是,他的身体一天天地垮下去了,他的肺部和肝部持续疼痛,无法入睡。精神也越来越差,朱元璋知道刘伯温重病在身的消息,不过他从没有真正放心过,朱元璋曾对人说:“刘伯温这人死不了,他是个神人,他只有在想死的时候才会死去。他现在还不想死呢。”这句话并不是好话,而且非常没有人性。刘伯温不想死,可是朱元璋已经等不及了,1374年秋天,得知刘伯温已经无法起床的消息,朱元璋决定帮他一把,让他去鬼门关的路上走得快一点,他给刘伯温派来了他的敌人—夺命判官胡惟庸,二人见面的时候很有意思,刘伯温已经看不见人了,只能听着对方说话,胡惟庸大声说:“我奉皇上之命来看你,看看你什么时候升天"!刘伯温就点点头。胡惟庸又说:“皇上根据你的病情,找了几个御医为你配了几服药,你吃了肯定会好的。”刘伯温慢慢说:“谢谢,我马上吃。”胡惟庸站了起来,转身要走。这个时候他听到背后一个声音传来:“五年很短,我们会再见。”胡惟庸转过身来,感到莫名其妙,他笑了笑,走出了刘伯温的家。”这个问题在1380年有了答案,谋反案爆发后,胡惟庸被判处极刑,在临刑前他猛然想起,5年前那个寒冷的午后,刘伯温对他说的那句话,娘的!他算得真准!

胡惟庸走后的那天晚上,刘伯温从床上爬了起来,他把家人叫到了跟前,吩咐他们去杀鸡宰猪、准备桌椅,因为会有很多客人第二天要来,听着家人们忙得叮叮当当,他打开了窗户,窗外一轮好大的月亮,照得房间里一片梦幻,远处走来了几个人影,他昏花的老眼瞬间变得光明: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

那些曾经的敌人正在向他招手,他们脸上充满热情,动作彬彬有礼。他从床上爬起来,向他们走去,竟然穿过了他们透明的身体,转头再看时,三人消失了。眼前变成了另一个人,虽然还是那张“鞋拔子脸”,但却是一个没有杀气,和蔼可亲的朱元璋!

“皇上,你为何不准我退隐江湖,还要给我送药?”

“谁让你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呢。”

“那是民间的说法,不是真实的我。”

“我知道,功成身退,对别人可行,对你却不行。你只要活着,我就不放心,就睡不着觉。”

“你太可怜了,我同情你!你看似内心强大,实则疑神疑鬼,你既要帝王的权力,又恐惧帝王的危险,你是个奴隶,蜷缩在宝座的阴影里……”

幻像消失了,刘伯温却笑了,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那夜月光如水,刘基终于归天。

朱元璋为什么要在刘伯温面前大骂汉代张良


1514年,平易近人,心地善良的朱元璋八世孙正德皇帝朱厚照颁布诏书,追封刘伯温“太师”称号,称他“占事考详,明有徵验,开国文臣第一;运筹画计,动中机宜,渡江策士无双。”这个中肯的评价终于姗姗来迟,迟到了140多年!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556 字。

转载请注明: 朱元璋为什么要在刘伯温面前大骂汉代张良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