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六耳猕猴明知必死也非要去灵山,你看他的真实身份是谁

怪不得六耳猕猴明知必死也非要去灵山,你看他的真实身份是谁

真假猴王

黑雾氤氲,阴云弥漫,波光粼粼,却是映的朝阳冷冽。高峰叠嶂,悬崖峭壁,潺潺水声下,别有水帘洞。张牙舞爪的猴精肆意嚎叫,声浪此起彼伏,而孙行者坐于石台,双手扯着一张纸,朗朗的念道西天取经之事。

意图自行取经的孙行者便是那混世四猴之一的六耳猕猴,然而,在如来口中“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的他是明知必死也非要奔赴灵山,所图为何?其实书中早就有所解答。

猴有二心六耳现

《西游记》第五十六回中,拦路的强盗头目对金刚不坏的孙孙悟空一通乱打,致使孙悟空恼怒将其一棒敲死。本仁至义尽将其埋葬,却依旧遭到唐僧的不满,取经路上“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

而后师徒一行在借宿老杨家时,要替头领报仇的老杨儿子袭击孙悟空,却又遭一棍打死。因此,惹得唐僧念起了紧箍咒,逼走了孙悟空。

怪不得六耳猕猴明知必死也非要去灵山,你看他的真实身份是谁

被唐僧驱逐

在第五十七回中,孙悟空自知心中有愧,故去往菩萨之处,苦坐莲台。而不明出处的六耳猕猴凭空出世,化作孙悟空模样假装送水与唐僧解渴,在遭到唐僧拒绝后恼羞成怒,喝骂长老道:“你这个狠心的泼秃,十分贱我!”轮铁棒将唐僧打昏在地,夺了碟文,便驾筋斗云,不知所向。

初看此处六耳猕猴的出现实在略显突兀,因为细数《西游记》中出现的妖怪,皆有都有自己的住处和来源,但《西游记》自始至终并未交代六耳猕猴的来历,来此目的,但当再度重看此回便可知作者用心。

待到沙僧寻到花果山中的孙悟空,却看他意图自行取经,“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

这般想法与寻常妖怪截然不同,却是符合孙悟空那般唯我独尊的想法,但其凶残却又不为“五百年”后有所收敛的孙悟空,那么其中究竟有何奥妙?

怪不得六耳猕猴明知必死也非要去灵山,你看他的真实身份是谁

真假猴王

第五十八回继续写道,真假猴王来到观世音所居的灵山处,却依旧难分真假,照妖镜、紧箍儿咒一一不能分辨,谛听神兽虽知两人真假却不敢明言。最终两个行者上西天求如来辨别真假才最终辨明真身。

依我所见,所谓的“六耳猕猴”实际上是孙孙悟空的虚妄之心,是他的心魔。

在如来在真假猴王到来之前,便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

前文又有诗云:“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这般暗示其实已然说明了此难皆出自一人二心。

除此之外,上文中的孙悟空离开唐僧后,便来到普陀崖向菩萨诉苦,书中却是描写菩萨施展神通的细节,“端坐莲台,运心三界,慧眼遥观,遍周宇宙”。而待菩萨离去后,孙悟空却是侍立于宝莲台下。

菩萨仅仅端坐于莲台,便可知三界之事,此般神通不就是如来所说的“知前后,万物皆明”。向来放肆的孙悟空自然是眼馋这等宝物,坐在了宝莲台上。而根据佛教历来记载,菩萨等大佛所坐的宝莲台有净心超脱之用。

怪不得六耳猕猴明知必死也非要去灵山,你看他的真实身份是谁

真假猴王到观世音所居的灵山

如此一来,因被唐僧驱逐而心生恼怒的孙悟空便在这莲台之下,幻化出那六耳猕猴。

若六耳猕猴是其他精怪,何必变化成孙悟空的模样借送水之名讨好手无缚鸡之力的唐僧呢?直接抢夺了不是更直接一些?

反而是真如那唐僧徒弟一般,悉心照料。但是遭到唐僧的辱骂后,那份一直被孙悟空埋于心中的恶意彻底将他化作妖魔,便棒打唐僧。

其实六耳猕猴出现所作的行为都是孙悟空曾做过或者想要做的,无论是棒打唐僧,抑或自行取经,又或是遭到唐僧驱逐,便回到花果山中的行为。

可以看出孙悟空通过莲台将内心深处的野性自由、不受羁束以及自大好名的阴暗一面都投射给了六耳猕猴变化的假孙悟空。

怪不得六耳猕猴明知必死也非要去灵山,你看他的真实身份是谁

真假猴王

所谓六耳乃心魔

其实早在“六耳猕猴”出现之前,《西游记》早已出现了“六耳”一词。

在《西游记》第二回中提到孙悟空参破师父哑谜,醒悟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

初生的孙悟空面对这个浩瀚的世界,仅凭充满野性的双眸看待世间万物,就算拜师学艺,以此增长见识,但菩提老祖并没有教孙悟空所谓的伦理道德,邪念和善念在孙悟空的脑中不断抗衡,交织,诞生出以“六耳”为名的负面人格。

但那时的孙悟空一心向往长生,两种人格并无冲突,也就相安无事,宛若一体。

哪怕在大闹天宫时,孙悟空也始终紧随本心,那份野性未曾抑制,当负面情绪能够与自我和谐,自我的本能便能释放出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同时兼具敏锐的直觉、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和无上的智慧。

怪不得六耳猕猴明知必死也非要去灵山,你看他的真实身份是谁

孙悟空

而一旦阴影被自己不公正地对待,被认为是内在的黑暗和邪恶,自我就会感到羞耻和厌恶,自我便想要驯服它,甚至盲目地压制,久而久之,便积累着它难以言喻的力量。

孙悟空头上的金箍恰恰代表着对自由和野性的束缚,受命于紧箍咒的孙悟空不敢违背唐僧的心意,时常做出违背内心的举动,其内心的邪恶开始不断积累,直至诞生出了六耳猕猴。

当细看这几回,“真假”之争极具宗教意味,一心向善的孙悟空,与向往自由、顽固不化、难以驯服的孙孙悟空交战。“六耳猕猴”正是从介于取经人和齐天大圣两个人格中分离出来的心魔。

当最后佛祖道破六耳猕猴的来历之后,象征“心魔”的六耳猕猴被孙悟空一棒打死,已然象征着孙悟空打破妄心,消灭心魔,最终虔诚皈依佛陀。

怪不得六耳猕猴明知必死也非要去灵山,你看他的真实身份是谁

佛祖道破六耳猕猴来历

直面内心,不为六耳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大多数人如此固执地否认阴影,因为我们担心它会损害我们的声誉和良好的道德形象。

人类的阴暗行为使我们感到羞耻和羞耻,所以为了维护我们的声誉,我们不得不将卑鄙的性格和不相容的欲望投射给另一个人格。

当真假猴王打到阎王面前,孙悟空依然强调说:“不知那妖精怎么就绰着口气,假变作我的模样。”

而在佛祖面前,孙悟空再次诉苦说:“不期这个妖精,假变弟子声音、相貌。”

最后,当佛祖制服六耳猕猴,孙悟空依旧大打出手,置他于死地。

怪不得六耳猕猴明知必死也非要去灵山,你看他的真实身份是谁

真假猴王

这些都不难看出孙悟空对自己阴影面的不满和恐惧,害怕世人知晓这是自己原本的心思,自己“龌龊”的行径。

而当六耳猕猴死去,那曾经唯我独尊的孙悟空却随之流逝。也不难得出,为何总不乏有人说出“其实是六耳猕猴代替了孙悟空取经”的言论,正是因为孙悟空彻底皈依佛法,不复狂野。

事实上,没有必要如孙悟空那般害怕自己的阴影。我们需要自然的面对阴影,探寻它为何而生,求索如何与它和平共处,只有认可和接受了阴影面,才能扩展人生的深度,变得谦卑和宽容,它将使我们更加真实,使我们的思想更加平和,对他人更加温和,我们的生活也将因此完整的。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497 字。

转载请注明: 怪不得六耳猕猴明知必死也非要去灵山,你看他的真实身份是谁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