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71年,皇太子朱标大婚,太子妃是朱元璋亲自选中的贵族少女常氏,她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常遇春。
彼时大明王朝已经建国四年,王爵不少,为何常氏能够脱颖而出,雀屏中选,成为太子妃,不得不说,这是朱元璋深思熟虑的结果。
太子朱标,为人温文尔雅,和他孔武有力的父亲朱元璋截然不同,但父子二人感情却十分融洽,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就立他为太子,并且为了这个儿子积极的铺路。从古人的观点来看,妻者,齐也,贵族的婚姻,很少拘泥于儿女情长,朱标与常氏的结合,也带着明显的政治色彩。
常氏出身将门,他的父亲常遇春很早就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在军队当中有着极高的声望,朱元璋一生多疑,许多将领在他手上都落得个兔死狗烹的结局,比如大名鼎鼎的凉王蓝玉,战功赫赫,却因谋反罪名被剥皮实草,抄家灭族,连门生故旧都株连不少,前后共有一万五千个人头落地。朝野上下风声鹤唳,百官如惊弓之鸟战战兢兢。
反观常遇春,朱元璋对其信任有加,其实原因很简单:常遇春死的正是时候。公元1369年,常遇春凯旋而归,途中突发疾病去世,他在朱元璋脑海中的最后印象,永远停留在鞠躬尽瘁的功臣位置。
死人是不会再犯错的,所以,朱元璋对他的评价非常高。
两年后,朱元璋册立常氏为太子妃,这个人选非常的合适。
首先,常氏是功臣之女,舅舅是战功累累的将军蓝玉,且常遇春在军队当中影响力很大,这样的一笔无形的政治遗产,是常氏最好的嫁妆。为她的夫君朱标的继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常氏虽为贵女,但家主突然去世,常家实际上已经开始走向没落,后继者资历尚浅,短期内,无外戚尾大不掉的隐患。
最后,常家虽然没落,但皇家依旧愿意聘为正妻,不选富贵而选贤德,这样的举措不得不说,带着道义的色彩,极大的缓冲了朱元璋暴戾的形象。
所以,在如云的贵女中,再没有比常氏更合适的人选了。
但是,到底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为儿子铺路费尽了心机,朱标却并非有寿之人。
公元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的这些铺垫全部付诸流水,反而成为了皇孙朱允炆继位的阻碍-------朱允炆并非常氏亲生,且常氏另有亲生子。这种情况下,常氏身后的那些势力会支持谁,结果不言而喻。所以,朱元璋先下手为强,继续为朱允炆铺路,常氏的舅父蓝玉等军队将领被绞杀殆尽,换得惠帝顺利登基。
可叹,他如此大费周章,依然没能挡住明成祖的靖难之役。
由此可见,以一人之力来左右历史的车轮,哪怕是皇帝,也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