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刘玲玲】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日前共同访问土耳其,在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会谈时,会议现场只摆了两把椅子,导致冯德莱恩不得不坐在了旁边的长沙发上。此事被称为“沙发门”事件,在欧洲引发强烈批评和不满。实际上,这一外交失礼事件除招致舆论争议外,后果并不算严重。在历史上,外交失礼曾引发更大的纷争和冲突,甚至导致了战争。
“位次排序”一直是一个敏感的外交事项。在未形成相应排序规定和惯例前,大部分排位都是“凭实力说话”,经常引发争执,甚至是冲突。例如,1661年,英国在伦敦为新任瑞典大使到任举行入城欢迎仪式,而西班牙和法国为争夺谁应该跟在英国王室马车以及瑞典大使马车之后进城,发生了流血冲突。
根据英国政治家、作家塞缪尔·皮普斯的记载,当英国王室马车和瑞典大使马车刚启程前往白厅时,西班牙和法国就发生了冲突。当时两派带了大量的武装士兵。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冲突共造成12人死亡,40人受伤。
此次事件导致法西关系恶化。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知晓后,立即召回法国驻西班牙大使并驱逐西班牙驻法大使,还向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四世表示“战争又要开始了”。费利佩四世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又陷入一场新的战争,便派特使前往法国向路易十四承诺,今后不会再与法国大使争先后次序,风波才得以平息。
西法争“番位”事件以西班牙的退让而结束,而1827年发生在阿尔及利亚(当时称“阿尔及尔摄政”)和法国之间的“扇子事件”,则导致法国出兵阿尔及利亚。事情是这样的:法国大革命期间,阿尔及利亚的两个犹太商人为法军提供小麦,但法国却一直欠钱不还。1827年4月29日那天早上很热,阿尔及利亚的统治者迪伊·侯赛因在一个招待会上,询问法国领事德瓦尔为何法国政府不复函答复欠款问题。德瓦尔当时的态度十分蛮横,这使得迪伊十分生气。在争论中,迪伊用手中的扇子打了德瓦尔几下(也有说法是驱赶苍蝇)。德瓦尔将这一事件添油加醋后报告给法国当局,引起法国激烈的反应,宣称这是对法国的严重侮辱,并要求迪伊道歉。
在遭到拒绝后,法国立刻断绝与阿尔及利亚的所有联系,封锁阿尔及利亚海岸线。这一封锁就是3年。1830年法国借口“扇子事件”入侵阿尔及利亚,迪伊之后宣布投降。这场战争使阿尔及利亚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并造成大量平民被屠杀。法国在这里进行了约130年的殖民统治。
有时候,外交失礼只是表面现象,隐藏在背后的其实是各方发酵已久的潜在冲突的爆发,1618年发生的“掷出窗外事件”就是其中之一。1526年波希米亚并入神圣罗马帝国之后,波希米亚国王一般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为维护统治,一直试图保持天主教在波希米亚占据统治地位,不过波希米亚仍保留较大自主权,新教仍然保留。
161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任命哈布斯堡皇室的斐迪南大公为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是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对波希米亚的新教徒进行大规模迫害,引起了新教徒的激烈反对,矛盾不断激化。1618年5月23日,波希米亚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王宫,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口扔了下去。
“掷出窗外事件”使得欧洲统治者们十分愤怒。斐迪南说服哈布斯堡家族发动一场战争,长达30年的战火就此点燃。尽管三十年战争是以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宗教战争开始的,后来则逐渐失去宗教性质,成为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战争。战争持续至1648年,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结束。
无意或有心,外交失礼可能会引发不受控制的事故或冲突,因此规范外交场合的礼仪尤为重要。1815年维也纳会议期间,欧洲国家决定将使节位次问题制度化,将外交代表分成三个等级:大使、公使和代办。这是近代欧洲国家首次对常驻使节制度进行系统性整理,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争议和冲突,也推动了国际关系中使节相关规定和法律的发展。1961年签订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可说是这一惯例的历史性延续。该公约于1964年正式生效,明文规定了外交人员在所驻国家享有何种外交特权,为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订立了基本规则,其中众多条文也成为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石。该公约对外交代表的等级以及礼宾次序也有明确的规定。目前,《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是各国确定对外礼遇的重要根据。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有些国家对使节享有的特权与豁免制定了专门的协定,以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为各国所承认。如今,各国外交部也都设有专门的礼宾司或礼宾局,负责对外交往的礼节。基于主权平等、植根于本国传统的外交礼仪,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涉外活动中都十分重要。除已有国际公约做出规定的礼仪做法外,国际惯例也是十分重要的依据,结合实际情况用心妥善安排,才能传递尊重和情谊,避免“沙发门”一类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