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申绩效工资改革,三类教师涨幅较大,另外三类就不好混了。
中小学绩效工资的实施,确实起到了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作用,体现了多劳多得能者多得的劳动原则;但在绩效工资实施的过程中,有些学校并没有领会实施绩效工资的意图,存在变相平均主义的倾向,存在谁有实权谁多得的不良现象,教师们意见很大,不仅没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闹得教师们心塞!
第一闹心的是干活多的教师并没多拿绩效。普通一线教师基本都是满负荷工作量,比如语数外都是两个班级的日常教学,一般还有早读、中午辅导、放学前的辅导;有些有寄宿生的学校还需要晚值班,担任班主任的教师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这还不算随时可能出现的临时性工作。
但是这些工作量满满的教师,钱包并没有满满,相比其他工作量少的教师和后勤人员,绩效并没有多多少。我校一对夫妻,妻子两个班级语文,老公在总务处分发教材资料;年终绩效妻子仅比老公多300元。
第二闹心的是学校行政人员总比一线教师多。学校行政人员因为要负责行政事务,教学任务仅是普通一线教师的一半,但等同于满额,拿全额工作量的绩效。关于这一点,教师们没有异议,但不理解的是年终行政人员怎么还要拿全年的行政补贴呢?既拿工作量绩效,又拿行政补贴,这不是重复计算吗?
当然行政人员还有一大笔加班费。按学校规定,一天加班算100元,一年下来行政人员的加班费都要大几千,这笔钱也都是年终绩效支出。有教师就说了,做一个学校行政,一份工作拿了三份钱。因做行政工作,所以要有补贴;因做行政工作,所以教学任务少一半但算全额;因做行政工作,所以要加班拿钱。
第三闹心的是高级教师不愿意多干活,但绩效不能少。教师千辛万苦评上高级后,许多高级教师不愿意冲在一线、不愿意挑重担了。当然这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不是个别现象,因此也成了普通一线教师痛恨的事。
学校领导或出于私心,或怕事求安稳,明知如此绩效分配方案不合理,也不愿大动手脚,致使肥了少部分人,伤了大部分一线教师的心,以致教师们说“绩效工资”是“讥笑工资”。教育部多次强调绩效工资要有所倾斜,不搞平均主义,要拉开差距,真正做到“奖勤罚懒”,体现多劳多得能者多劳的劳动原则。
在刚刚颁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再次强调要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其中绩效工资的分配改革就是教师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绩效工资如何分配,就是对教师评价的一大体现;分配金额的多少,就是对教师工作的全面评价。
教育部强调评价教师要“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学校工作是一盘棋,每颗棋子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都认为自己很重要;因此在绩效工资分配中都觉得自己不能吃亏。此次教育部文件,特别提到了这个问题,认为学校绩效工资的分配必须向三类教师大幅倾斜。
第一类是班主任,教师队伍中最任劳任怨的一个群体,也是教育风险最大的一个群体;第二类是一线教师,这个提法当然是要和非一线教师相区分;第三类是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这个提法明显是体现“能者多劳”原则,区别于那些混日子的教师。
教育部强调这三类教师完全应该享受较多较大的绩效工资份额,而且将形成长效机制,一以贯之传承下去,让积极踏实肯干能干的教育教学工作作风成为学校的主旋律。可以预测,以上三类教师必将成为学校教师中钱包最鼓的人群;另外想少干活多拿钱的三类人就不能轻易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