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分析的对象就是封建时期侵扰中原的少数民族,及近代侵略我国的日本。至于为何将二者放在一起讨论,那是因为:中国作为“被侵扰者”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又是侵略者们的“共同目标”。
游牧民族在封建社会前期三番两次妄图入主中原,不过,均未能得逞,最终,不得不通过联姻的方式与汉族交好;日本则在封建时期末期开始侵吞中原大地,在最强盛的时候,几乎占据了大半中国,最终,被祖国同胞们联起手来驱逐出境。
这两个对象分别站在我国封建时期的前后,二者之间的时代跨度足有几千年,但是,却均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不妨从感情方面讲起,从这一角度来看游牧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更加紧密。甚至说,现在的每一个汉族同胞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纯种汉人,在家族传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继承部分少数民族血统。早在秦汉时期,汉族人对周边的蛮荒土地缺乏了解,这群少数民族屡次侵扰中原。
由于,他们的势力并不强大,所以,屡次被汉军击溃。在双方碰撞的过程中,逐渐有了中华民族融合的趋势。时至今日,每个汉族同胞身上都有少数民族血统,这就使得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密。可以说,游牧文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中国北方边境历史的主题之一。
就拿五胡乱华时期来说,往坏了说是作乱,往好了说就是:促进中华大家庭的融合。可以说,古往今来不论哪个朝代,民族融合的迹象都是越来越明显的。
至于远在东洋的日本,他们自诩大和民族,几千年来与中原大地隔海相望。除了正常的贸易往来以及早期日本酋邦朝贡外,双方几乎没进行过什么正常且稳定交流,几乎全都是针尖对麦芒的兵锋相见。时至今日,在中国人心里,最抵触的国家仍是日本。
所以,我们和日本之间的关系自然不会有多紧密,这是从清末便流传下来的惯例。很少有中国人的身上带着日本人的血统,称之为大海捞针也不为过。但是,日本人的血统则很可能来自于中国。至今,也有些日本人声称自己是:徐福所率3千童男童女的后代。
我们再来从军事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很明显,少数民族在和汉族融合前并没接触过火器,甚至,连火器的样子都没见过。当中国的军队已配备火铳时,游牧民族使用的仍是马刀弓箭,从这一点来看他们的战斗力远不及汉军。
匈奴人之所以让汉军头疼,是因为,他们善于游击且战场条件恶劣。秦汉时期,虽然,汉军也有配套的骑兵战术,但是,汉军对骑兵的研究明显不如游牧民族,常用的战术无非是一名骑兵带着一群步兵冲锋罢了。
汉军与匈奴一旦交战,汉军骑兵难免与步兵脱节,而匈奴骑兵骑射压制汉军步兵,再合围一个骑兵,通常会轻松取胜。
日本人则毫无战术可言,记得一部电视剧中曾说过,日本兵无非就是“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毫无新意可言。日本人打仗靠的就是压倒性的装备优势与残忍。早在日本战国时期,大名之间的战争通常充斥着暴力和血腥,极少有“合纵连横”这种充满智慧的外交战。
日本人真正运用战术还是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然而,此时日本的战术却并没有“进步”。简而言之,日本人很少打出以少胜多的漂亮仗,“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是日军的惯例。
不可否认的是,日本人的精神信仰,对武士道精神的盲从和对天皇的忠诚是没得说的。他们难以承受失败,倘若一战不成便会以死谢罪。然而,在抗战末期,日本人兵分两路,兵员严重不足。日军不再恪守武士道精神,越来越多的日本兵有了活命的想法。
这就证明,日本人所谓信仰还不够坚定,潜藏在他们内心最深处的只是残忍与暴戾罢了。反观侵扰过中原的少数民族,他们并不残忍,甚至屡次向汉族和亲妥协。这说明:游牧民族对时机有准确的判断,且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并不像日军那样有切腹自尽的变态愚忠。
少数民族和日本人,二者都曾妄图入主中原,但是,他们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碰撞促成了民族融合,日本人则在中国人的心里刻下难以磨灭的伤痛。将少数民族和日本人放到台面上作出比较,就能认识到二者之间孰强孰弱,以及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从而,看出二者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差异。
可以说,日本人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不单纯是几千年的时代差异造成的,也不是仅凭一句文化不同就能概括的。
参考资料:
【《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世界史·古代史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