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扬眉吐气、家长暗暗担心、学校转变思路、学生战战兢兢,一份文件引发以上四种反应。12月29日,教育部制定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教育部令第49号)。这份规定将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教育惩戒终于有了具体的实施细则。
当然,除了这份细则之外,规定当中还就惩戒的属性和措施做出了解释,同时也从侧面保障了教师实施惩戒的权利。
以下,缪老师从六个方面尝试解读一下这份规定:属性不易懂、错误分五类、惩戒有三种、教师七不当、学校挺老师、六个关键词。
一、属性不易懂
《规则》是这么说的:惩戒的目的是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
什么是惩戒呢?就是惩治过错,警戒将来。什么是惩罚呢?就是责罚、处罚或鞭挞和体罚使之服贴或者受辱。
按照我的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面向的时间段不同,惩戒的重点在未来,通过现在的行为,使被惩戒者吸取教训,收获更加美好的未来;惩罚则更多把重点放在过去和现在,让受惩罚者因过去的错误而受到责罚。
第二是程度不同,惩戒的程度明显比惩罚要轻。第三是态度不同,惩戒的态度在于“教”,惩罚的态度在于“罚”。不得不说,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惩戒与惩罚二者,很难确立清楚的界限。
二、错误分五类
《规则》指出:五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惩戒,一是不服从,二是扰乱秩序,三是行为失范,四是具有危险性,五是侵犯权益。
不难看出,五种情况当中,后四种都比较容易判断,也不容易引发争议,只有第一种情况“不服从”例外。教师并非全知全能,教师的素质也是高低不一。服从与不服从,不能与对和错划上等号,所以在具体执行过程当中,“不服从”发生在什么样的场景之下,会带来哪一种惩戒,都可能引发社会热议。
三、惩戒有三种
《规则》当中的成绩按照程度不同分为三类,一是一般教育惩戒,二是较重教育惩戒,三是严重教育成绩,三种惩戒对应的是学生违规违纪情节的程度。
一般教育惩戒的方式包括:点名批评、口头或书面检查、增加额外教学或班级公益服务任务、罚站一节课、课后教导等等,适用于违规违纪轻微的学生。
较重教育惩戒的方式包括:当场教育、德育负责人训导、承担校内公共服务、接受专门的纪律教育、暂停或限制参加部分集体活动等等,适用于情节较重的违规违纪行为或者当场教育仍不改正的学生。
严重教育惩戒的方式包括:停课停学、法制负责人训诫、专门人员辅导矫治等等,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很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学生。以上可以看得出来,违规违纪情节越严重,造成的影响越坏,对学生的惩戒行为也就更重。
在一般惩戒中,出现了罚站的惩戒方式,且规定了一节课的时长,这相对于之前是一种进步。此前,有的老师拿不准罚站算不算体罚而畏首畏尾?此前,也有学生因为被罚站了半天,造成了身体不适。
在严重惩戒中,出现了停课停学的惩戒方式,这无疑也是一种进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孩子应接受的教育中的一部分,孩子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停课停学这种惩戒方式,不仅可以让孩子得到时间和空间去反省,也能让孩子的父母认真进行反思。对于学校和有关师生,这种停课停学,也是一种权益保障。
四、教师七不当
《规则》中也明确了教师七类不当教育行为。一是身体伤害,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二是超限度惩罚,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以及刻意孤立等间接伤害身体、心理的变相体罚;
三是言行侮辱贬损,辱骂或者以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四是因个人或者少数人违规违纪行为而惩罚全体学生;五是因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而惩罚学生;六是因个人情绪、好恶实施或者选择性实施教育惩戒;七是指派学生代替自己对其他学生实施教育惩戒。
第一种,我们曾经在红黄蓝幼儿园事件中见到过(针扎);第二种,在教育部的通报批评中我们曾经见到过(200个深蹲造成横纹肌溶解);第三种,在素质不高的老师身上常见,他们对学生的批评并不就事论事,而是使用言语侮辱;第四种,是封建社会常见的所谓“连坐”,因一人的错误而惩罚此人身边的其他人;第五种没什么好说,学生的成绩不是惩罚就能得到提高的;第六种指的是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生,进行不公平对待,或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第七种,是在学生当中培养“代理人”,赋予他不应该拥有的惩戒权。
五、学校挺老师
《规则》当中明确提到,学校既要监督教师的行为,也要维护教师的权益。教师没有过错的情况下,不能因为正常实施惩戒,就给予处分。
这一条非常重要,此前现实生活当中经常见到的是,一旦发生有争议的事件,教育管理部门就归责于学校,学校则用处理老师来息事宁人。很多老师对此颇有微词,甚至因此变得越来越“佛系”。
六、六个关键词
《规则》当中有六个关键词,前三个适用于惩戒方,那就是“会用、敢用、慎用”,后三个适用于家长和社会,那就是“理解、支持、配合”。
再好的规则,脱离了良好的环境也很难起到好作用。对惩戒方来说,“会用”是要多学习、多研究、多思考,“敢用”和“慎用”二者之前边界并不清晰,所以就需要更多的智慧。对于社会和家长来说,理解,支持和配合,更多是代表了一种态度,我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好,为了孩子好。
回到本文开头的那句话,“老师扬眉吐气、家长暗暗担心、学校转变思路、学生战战兢兢”,老师挺直腰杆,敢于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学生而不必担心被“担责”,这就是扬眉吐气的表现;学校转变思路,敢于为老师“撑腰”,不去“和稀泥”,这就是转变思路的体现。
家长的暗暗担心和学生的战战兢兢,则显得没有必要。明确的标准和措施有利于孩子被公平对待,家长不必担心孩子受委屈。这《规则》,本身对于老师的教育行为也是一种规范,孩子们更是没必要害怕。
3月1日,全国中小学基本都会开学,希望那个时候的校园,既能让老师宽心,也能让家长放心,更能让孩子安心。对于这份《规则》你怎么看?来评论区聊聊吧。
为你带来教育观点,帮你规划升学路径。点击头像关注我,精彩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