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世上本无学渣,但有人用错了方法,便有了学渣。
曾经的我,是学渣一枚。
小学五年级,我考过全班倒数第一。
这是自己学生时代成绩糟糕的缩影。
我本以为“学渣”这个标签,自己是甩不掉了。
没想到转机发生在今年。
5月份,参加混沌大学U型思考训练营0期时,我发现营里是学霸扎堆。
当得知营里有个学霸在北大读书时,考试成绩是他们法学院的第一名时,我有种被摁在地上摩擦的感觉。
本以为自己会在U型的考试中惨败给这些学霸,但结果是我考到了状元。
为什么我这个学渣,却能上演逆袭好戏呢?
这源于我读完《曾国藩传》后,践行了他的学习方法。
02
曾国藩前6次考秀才都失败,是因为他“文理不通”。
在这背后,是他读书只会死记硬背,不懂变通。
我由此反思到:
自己过去考试成绩不好,是只懂“题海战术”,不懂变通。
曾国藩意识到问题所在后,开始改良了学习方法,很快收到成效:
第7次考秀才终于成了,之后几年他更是打怪升级,接连考上了进士和翰林。
这让我意识到:
凡事皆有方法论
于是,自己在学习U型思考时,参考了曾国藩的学习方法论,结果考到了状元。
那这个学习方法论是什么呢?
03
在我看来,这个学习方法论主要包含以下2点:
1、目标坚定:考第一的动力十足,才会大力出奇迹
曾国藩虽然前6次考秀才都失败,但是他要考上秀才的目标从没动摇过。
就算像他老爸曾麟书那样,五六十岁还在考秀才,被人耻笑,曾国藩也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受到他的启发,我明知道营里学霸扎堆,但给自己定的U型考试目标就是要考第一。
我之所以定下这个目标,跟自己在《论语》里学到的一句话有关。
据这本书里记载,孔子教育学生时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把这句话应用到考场就是:
你的目标是考第一,大概率考到中等成绩;
你的目标是考到中等成绩,大概率考到低等成绩;
你的目标是考到低等成绩,大概率考到下等成绩;
你的目标是考到下等成绩,大概率考到倒数前几。
也就是说,我首先要敢想,要动力十足,才有可能大力出奇迹,考到第一。
而我的底层动力,来自对要告别“学渣”的强烈欲望,以及对成为“状元”的无比向往。
有了这些动力,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不好好学习了。
而我也再不用担心自己佛系学习了。
2、拆解内容:会拆,就能得高分
曾国藩第6次考秀才失败,还被批“文理不通”、并作为反面例子上榜。
在那之后,他闭门思过,开始拆解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经过拆解,他发现自己考秀才时,写的文章结构、逻辑都问题不大,但就是缺乏大局观、文笔不灵动。
为此,曾国藩专门针对这些方面去改进,结果第7次就考上了秀才。
我受到他的启发,在考U型前,对考试内容进行了拆解。
U型的考试题型是:单选+多选+判断题,这意味着课程的任何内容,都有可能出成这三类题型。
举个例子,“立”部分的内容分成三点:破界法、升维法和优势法。
那题目很有可能会这么出:
单选: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立”部分的内容?
a.破界法 b.升维法 c.降维法 d.优势法
多选:以下哪个选项属于“立”部分的内容?
a.破界法 b.升维法 c.降维法 d.优势法
判断:降维法属于“立”部分的内容,对吗?
我当时就是这么拆的。
在拆解的过程中,自己就会慢慢知道:
出题人想考察的是哪些知识点,出题会有哪些套路。
当我把这些都掌握了,考试就跟吃菜一样简单。
考试时,我感觉一切尽在掌握中,结果以满分考到状元。
所以说,你越会拆,越容易得高分。
04 写在最后
世上本无学霸,掌握了学习方法的人,就可以成为学霸。
像我本来也不过是学渣一枚,践行了曾国藩的学习方法后,摇身一变,成了学霸。
得到CEO脱不花,曾采访过以吴军老师为代表的一系列牛人,都问了他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他们的回答都是不过掌握了一些方法而已。
原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你离牛人十万八千里,而是他们明明只比你多掌握一些方法,你却不知道。
更残酷的是,你就算知道,也做不到。
除非你肯躬身入局,成为局中人。
如果你不躬身入局,就算听过再多道理,依然是行动的矮子,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对于如何才能学好一样东西,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欢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