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39年10月,
李焕兰是烈士遗孀,所以在村里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关照,八路军对李焕兰家也是关心不已,但李焕兰不会放弃工作,只要八路军那边来了客人,李焕兰都会主动招待。有一天,从外地又来了一批客人,李焕兰主动请命彭德怀,可以在自己的家里招待。
可是这次来的客人很多,家里做饭的锅根本不够用,她就从柜底下拎出来了那口意义非凡的行军锅跑了出去。眼看到饭点了李焕兰还不回来,彭德怀急了:这是去哪里了?说好的招待怎么跑的没影了?
有人告诉彭德怀,原来李焕兰是去铁匠炉上补锅去了。不一会,李焕兰拎着锅跑了回来,边跑边喊:锅来了锅来了。
这口锅引起了彭德怀的注意,彭德怀仔细瞅了瞅,大吃一惊:
话刚说完,李焕兰对彭德怀讲述了关于这口行军锅的故事,彭德怀听完,不禁泪眼婆娑。
这口行军锅的来源
1938年春,日军出动了3万余人,从洪洞、太谷、榆次、邢台、邯郸、涉县、长治、屯留等兵分9路向晋东南根据地发起围攻,按照当时敌军的部署,是想把八路军主力消灭在武乡地区,但是这是痴心妄想。
彭德怀司令收到情报,立即动员第二战区所有部队,展开反围攻战斗,即
4月11日,日军117联队3000多人密谋进攻榆社,当时朱德和彭德怀已经识破了鬼子的阴谋,和国民党部队曾万钟合作,如果前后夹击,这只部队必然会被八路军全数消灭,但是曾万钟最后没有按照彭德怀的计划实施,导致失去了一次绝佳的伏击机会。
这件事发生后,彭德怀对国民党部队非常失望,要知道,那时候他带领的部队可是从长征路上走出来的,先是被国民党围剿,现在又和日军作战,可谓是身经百战,这样的绝佳机会在战场上稍纵即逝,彭德怀意识到,要想打胜仗,还得靠自己。
4月14日,鬼子从武乡向榆社再一次进发,一路上烧杀抢掠,烧了十几个村子,这一次彭德怀再一次告诉曾万钟,在中途(即榆武大道)伏击鬼子,但是曾万钟认为,国民党部队不善于游击战,而且这样是守株待兔,难成大事。最后失去了第二次伏击机会。
当时朱德总司令略显焦急,命令129师,
当晚,刘伯承率领部队赶到武乡县城,129师386旅772团团长叶成焕报告说,在长乐村发现了敌人,先头部队已经越过长乐村,可以先打后边的部队,是个不错的机会。
从上午一直打到傍晚,战场极其激烈,眼看日军要被歼灭,772团收到情报,日军从辽县要增援1000余人。当时,国民党伏击部队就在半路上,如果他们伏击鬼子,这只部队不可能增援成功,但是曾万钟却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战场上团长叶成焕不幸被击中,身负重伤,彭德怀当即命令772团,主动撤出战斗,不要恋战,避免出现更大伤亡。
第二天,叶成焕团长没有挺过来,不幸牺牲,在临终前也特地交代,一定要把他的团每一个战士的遗体全部安葬了。
当时,王家峪村的民兵收到命令,快速去打扫战场,力气大的男人参与担架队,去救治伤员,李焕兰的丈夫便是其中一员。
据李焕兰回忆,那场战场太多惨烈,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到处是残忍的画面,生怕有的鬼子没有咽气,所以非常小心。那天他正好在一土堆里发现了一个战士,满身是血,已经看不清长什么样子了,但是还有意识,嘴里还可以说话。
当时候他赶紧喊着卫生员:这里有活的战士,快来人。但是这个战士却一把抓住他微微说道:我活不了了,但是你一定要保护好这口锅。
他惊讶地说:
没有想到这个战士却使劲摇着头,眼睛里还流着泪:不行,这个锅从长征跟着我,一路到现在,它救过战友的命,比我重要多了!
这个战士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说完就牺牲了,当时李焕兰的丈夫泣不成声,把他的遗体还有这口锅完完整整地抬回了村子。
行军锅的故事
第二天,炊事班的一个战士抱着遗体大哭不止,原来这是炊事班的班长,在敌人疯狂增援的情况下,为了给八路军添加兵力,连炊事班都上去顶了,怪不得会带着一口行军锅。
这件事让朱德总司令十分生气,如果国民党第三军的曾万钟早点支援,些许就不会有这么大的伤亡。
通过清点战果,这次八路军共歼灭日军2200余人,打死战马500多匹,还有大量枪支弹药,这是八路军抗战史上单次作战消灭鬼子最多的一次战斗。
坐山观虎斗的国民党部队看到八路军如此硬汉,实在是佩服不已,但是这也让八路军看清了国民党的态度,用战士的生命开玩笑,这样的部队和八路军简直千差万别。
后来李焕兰问过炊事班的战士,为什么班长宁愿自己牺牲了也不想把锅扔了?
这个战士一提到班长的故事,瞬间泪流。
原来,班长是一个老战士,在长征的时候就背着这口锅,要知道当时候在长征路上,那可是极其艰苦,在过草地的时候,没有饭吃,很多战士被活活饿死,从草地里面挖出来的树根不能生吃,班长就用这唯一的锅给战士们煮树根吃,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才让很多战士得以活下来。
这个战士回忆,有一次一个团长看到战士们都快要饿死了,打算把自己的战马杀了给战士们吃,但是这是当时唯一的战马,万一敌人来了,这个战马就十分重要,传情报,救伤员,所以千万不能杀,在千钧一发之际,班长决定用锅给大家煮皮带吃,既保住了战马,也没有让战士们饿死。
他说,不光是煮东西救了战士的命,还救了两次班长的命,有好几次敌人在背后袭击,要不是这口锅,恐怕班长的背部早被子弹射穿了。而在这次长乐村战斗中,这口锅上多了3个子弹洞,如果不是这口锅,班长估计撑不到第二天。
李焕兰听完这口锅的故事大为感动,他和丈夫商量,一定要把这口锅保存完整。
1939年春天,敌人对王家峪村进行了疯狂扫荡,当时村里人向山上转移,所有的东西能搬走绝对不给给鬼子留下。当时眼看鬼子就要进村了,李焕兰突然想起来,那口锅还在家里,丈夫说道:
村长告诉他再不走就来不及了,最后李焕兰的丈夫不顾生命安危把锅取了出来交给李焕兰,他自己殿后。但是最后还是被鬼子发现,李焕兰的丈夫不幸被杀害。
10月,八路军总部驻扎在王家峪村,听说李焕兰的丈夫不幸牺牲,浦安修常常来李焕兰家里做客,时常安慰她。其实在当时,李焕兰十分怀念的自己的丈夫,以至于那口锅一直放在家里不敢拿出来,她一看到那口锅就忍不住思念自己的爱人。直到有客人来了,家里的锅不够用的时候,才派上用场。
彭德怀的“宝贝”
那次请客后,彭德怀注意到了这口行军锅,便问李焕兰,这锅为什么有这么多洞。从17个补丁的情况看,有被子弹打穿的,也有被火烧出来的洞,李焕兰无奈之下,只能重提这件悲伤的往事。
彭德怀听到后潸然泪下,他哽咽着说:
从那以后,每当八路军处来了新的客人,彭德怀都会叫到李焕兰家,然后用这口锅给客人做饭吃。
吃饭时,彭德怀都会问:今天的饭做得怎么样?
客人会回复彭德怀:不错,不错。
彭德怀继续说:主要是做饭这个锅和别的锅不一样。
然后彭司令就会给客人讲起来李焕兰口中那滔滔不绝惊天动地的往事,不由地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战士。
这口锅也成了他的一个“宝贝”,专门用来激励士兵。
有一次,彭德怀正在给客人讲故事,旁边的一个战士狂哭不止,惊动了周围的人。
彭德怀安慰道:作为战士,听个故事都如此感动?看来是性情中人。
却不想这个战士说:司令啊,这口锅我见过。
“你见过?”
“是的,我和老班长曾经是战友,你讲得远远不止这些啊。”
彭德怀大惊,原来遇到了它主人的朋友。
“你快给我讲讲,这锅还有啥我不知道的?”
这个战士给彭老总讲起来了长征路上关于锅的故事。
在长征的时候,锅是最为重要的东西,战士休息的时候就会用锅烧开水,有时候还要洗菜做饭。
那时候有规定,战士们尽量挑很多东西,炊事班的人除了厨具等不用挑物资,而且不准超过40斤,其实就是为了减轻炊事员的负担,但是即便是这样,炊事员都会把很多粮食放在锅内,这样即合理利用了空间,也可以背更多东西,但是这样就有七八十斤了。
尽管挑的东西多,但是长征路上,炊事班的人可是个出了名的“戏班子”,因为只有他们可以发出声音。有时候走得累了,大家就停下来稍作休息,炊事班的人就敲着大铁锅,敲着盆和碗,一阵的叮当作响,顺便再唱两句响亮的山歌,有的还会载歌载舞来一段,逗的战士们哈哈大笑,在这样欢快的气氛下,索性就不觉得累了。
背锅的战士不光有男的,有时候女同志也会主动去背锅减少男同志的负担,黄良成在回忆长征时写道:“同志们,你们累了吧?”一个背着铁锅、怀里抱着孩子的女同志问我……背锅的那个女同志忙跑过去,把孩子一放,把伤员扶上担架,问:摔得疼吗?……
实际上,除了这口行军锅,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锅,单单是这么一口锅,完全不能解决几百人的吃饭问题,所以还有的炊事班战士背着大铁锅,直径足有一米。
黄良成在回忆长征时写到:
在爬雪山之前,炊事班就收到命令,除了一些粮食,其余的重东西全部丢掉,但是炊事班的人明白锅的重要性,死活不把锅丢掉.
在爬雪山途中,由于空气稀薄,很多战士严重缺氧,一有战士晕倒,就立刻叫来炊事班的战士,班长就用这口锅给生病的战士熬生姜水,当时炊事班的口号就是:不让一个战士牺牲在雪山上。好在炊事班的战士没有丢下大铁锅,挽救了不少战士的生命。
后来炊事班就有一个建议,
尽管如此艰难,战士们还是对行军锅钟爱有加,因为除了吃饭用,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也需要锅,那边是烧开水。
烧开水主要是用来烫脚和烫虱子,在当时,每天光步行就要走上百里的路程,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生虱子就在所难免,所以每当修整的时候,战士们都会三五成群,围着大铁锅烫虱子,这成了红军战士非常显眼的一幕。
除了烫虱子还要烫脚,在长征时,烫脚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晚上不用开水烫一下脚,第二天真的非常难受,也难以再行走百里路,所以只要有条件,就必须用开水烫脚。
也因此,一口行军锅这个班用完那个班再用,第二天再还给炊事班,这口锅的面貌就被很多战士见过,他和每个战士一样,都有共同的使命。
当年,彭德怀听到这锅居然有这么美好的故事,当即告诉李焕兰,一定要保留好这口行军锅,等抗战胜利了,留给后人做纪念。
毛主席建议送到博物馆
八路军离开王家峪村的时候,彭德怀特地又仔细端详了一下这口锅,本想着让战士们带走,但是这兵荒马乱的,索性就把锅留在李焕兰家,等战斗胜利再来取,最后还是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李焕兰家。
后来彭德怀把这件事抽空讲给了毛主席,他说:说起锅我可是见过一口好锅啊,他还救过战士的生命。
彭德怀对这口锅的故事早已经一直讲了,以至于浦安修都听得太多太多了。
毛主席听完彭德怀的讲述后非常感动:这口锅跟随我们战士南征北战,功劳不小啊。
彭德怀风趣地说道:
毛主席也说,是啊,送到博物馆,让它好好休息吧。
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曾倡议很多烈士后代,把父辈的生前物品捐赠给博物馆,供后代瞻仰,那时候就想到了当年这口行军锅,但是一直没有联系到李焕兰。
其实,当时候李焕兰还居住在武乡县,只是已经好多年,可能这口锅也已经不在了。也没有再去寻找,直到1988年,王家峪的村长拿出来了这口锅捐了出来。原来这口锅并没有“失传”,近50年了,这口锅还和原来一样,尽管铺满了灰尘,尽管已经锈迹斑斑,尽管越来越薄,可它的故事还是那样感人。
1999年5月,国家文物局对这口行军锅进行鉴定,考虑到它在抗战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这口行军锅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在陈列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