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老师、家长们,其实周末有空,外加天气良好,其实都应该带着孩子去大自然中换换心情、透透气。
相比城市中的游乐场、电玩城,郊外或森林公园其实是更好的选择,城市周边的村庄、农家乐也是不错的地方,让孩子体会田间地头的快乐和大自然的乐趣,自然生长。
家长们总有不带孩子出门的理由:夏天太热,冬天太冷,春秋没时间……
再加上孩子的一句抱怨——
“去外面还得走路,好累,在家里待着多舒服啊。”
但每月一到两次带着孩子去户外踏青,恰恰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理查德·洛夫的著作《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中,提出了“自然缺失症”的概念,令人印象深刻。
近些年,“自然缺失症”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
丹麦奥胡斯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在绿色自然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长大后出现焦虑、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的风险能降低55%。
另一项研究证实,在 城市环境,缺少绿色空间等因素,会增加孩子肥胖症、癌症、心理疾病等各种疾病的风险。
2015年的《自然》杂志研究成果表明,户外活动的时间是近视发生的唯一强相关因素——眼睛接触阳光的时间越短,患近视的风险越高。
当下,许多孩子的周末户外活动,不是去补习班,就是陪着家长去逛商场,家长不会主动带着孩子去亲近大自然。
即使是节假日期间,家长带孩子外出旅游时,选择 多半也是迪士尼等大型游乐园,而非有山、有水、有泥土的大自然。
把孩子带出钢筋水泥的牢笼,带进大自然的怀抱,才应成为孩子童年的主旋律。
02
自然,本应是孩子最好的伙伴。可是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很多父母认为,再回到大自然中去,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行为,因此去阻止孩子接触自然。
和自然断裂,不仅让孩子失去了对生命的体察能力,更让人失去支撑心的力量。
曾在全国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从事环境教育的胡卉哲,曾经接触大量不同的城乡儿童。
他发现,来自城市家庭的孩子 往往 更加见多识广,的的确确口才更出众,显得更聪明自信,但也着实更容易缺乏耐心,有时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暴躁。
例如,有的孩子会整段整段地讲述其对“全球变暖”的理解,还有对北极熊的担忧,确实颇有见地。但如果请其观察一下临近树上的小鸟,孩子甚至无法静下心来寻找。
有时候,当老师、家长们把孩子带到林地,带着孩子们去数数周围,看看有多少种颜色的时候,有一部分孩子会兴奋地散开跑远。
但有的孩子却只拿着笔站在原地,既不走更不看,埋头直接写下红色、绿色、紫色、棕色……写的仅是他理解的颜色概念。虽然孩子站在自然当中,却没想到要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和确认。
以上,就是 “自然缺失症”的症状。
此外,“自然缺失症”还可能表现为:
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少,孩子们过度依赖大脑中的信息和成年人灌给的概念,对由身体的五感带来的各种体验,逐渐变得“无法接收”了。
中国台湾的环保专家李伟文曾痛切指出:“如若孩子们从未被自然感动过,长大后,会怎么样看待其他生命 ”
“ 如若孩子们从未有过接近土地的体验,长大后会如何对待自然环境?如果这些‘没根’的孩子长大,开始去主导未来,我们又将走向何处?”
远离自然之害,不仅危及当下的孩子,更会影响世世代代。
03
放学后,周末,让孩子从补习班、商场、电子设备中走出来,走进大自然这部实实在在的百科全书,探索神奇的事物和迷人的乐趣,找寻学习的兴趣并培养生活的爱好。
很多父母认为,学习就得把孩子“按”在书桌前,做题、背书。但大自然,才能启发孩子最原始的学习动力。
生物性理论之父爱德华·威尔逊在自传《自然主义者》中提到:
“多数孩子都有一个爱玩虫子的阶段,而我从未告别这个阶段。在培养一名自然主义者的过程中,关键是亲身经历,而不是系统的知识。
最好去做一段时间‘未开化的原始人’,不知道那些名称和解剖细节。最好是使用很多的时间去探索和梦想。”
知识固然重要,但兴趣与爱好,激情与目标才是让人持续奋斗的长期动力,大自然的百科全书会给孩子一个可以不断探索、应有尽有的世界,会让孩子具备梦想的能力。
很多没能深度投入到自然中的孩子,也许一时无法静下心来,去观察和体会大自然细微的奥秘。
这就需要家长在前期引导,待孩子发现乐趣后,再由孩子自由探索。
1.去户外搜集各种石头
几乎所有小朋友,乃至成年人,都喜欢搜集各种贝壳、石头和化石。
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将石头收集回家后,经过消毒处理,可泡在透明的瓶子里,装饰花瓶。也可以给石头画上画、用砂纸等工具打磨石头,做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如何把捡来的石头变成“宝贝”,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一个机会。 给他们自由发挥和想象的 空间,当 他们内心能够得到满足的那一刻,创造力也得到了提高。
2.发现木板下的另一个世界
找一块旧木板,放在泥土上。几天后再来看看,让孩子抬起木板,数一数有多少个物种藏在木板下。
有条件的话,找一本图鉴来帮助孩子辨别小动物。再过一个月再来,抬起木板看看,又多了哪些“新住户”。
每次新发现,都会让 孩子们很惊喜。 整个过程让他们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孩子们在日后自然会将这种探索能力应用到学习和工作上。
3.认识新的动物
在出游时玩这个游戏是比较有意思的。和孩子约好,在步行的过程中,留心观察周围是否有小动物,尽量找到10种,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哺乳动物、 昆虫、爬行动物、鸟等。
发现动物的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去寻找动物的足迹、动物的洞穴,还有其他任何动物曾经经过或者居住过的痕迹。 这项游戏在很大程度上能提起孩子的兴趣,让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4.“认养”一棵树
在家的周围找到一棵树,让孩子“认养”它。不一定每天都需要给这棵树浇水,要持续观察树的变化,并与树建立一些内在联系。
例如秋天来了,带孩子去观察树叶有什么不一样了。雨后,让孩子看看土壤的变化等。
平时同样可以让孩子去记录——哪些动物曾在树上栖息。孩子心中若是有小秘密,可以让孩子写出来,然后埋到树下,让孩子过一段时间后,再找出来看看。
“认养”一棵树,让孩子跟自然中的事物产生内在的深度的联系, 不仅 能让孩子更有同理心 ,还 能持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
5.与孩子一起去野营
如果是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为孩子买一顶帐篷,或者直接动手,用一些材料帮他们做个手工帆布帐篷。趁着假期去户外露营,假如实在太忙,在小区花园里睡上那么一会儿也是可以的。
拉开 帐篷的顶布,和孩子一起 躺着看天,观察天上的星星,最好随身带着有关星座、昼夜更替等天文现象的书籍,和孩子观察这些平时近在眼前,却从未用心感受的风景。
6.去钓鱼
对5岁以下的小一点儿的孩子来说,跟着家长去观察即可。年龄大些的孩子,可以从最简单的钓具与技术起步。安全起见,可以先将鱼钩弄直,如此一来,即使钓不上鱼,掌握一些知识与动作的同时,还能保证自身不受伤。
带孩子钓鱼,有益于锻炼孩子的 观察力与 耐心。当孩子钓到第一条鱼的那一刻,所有的学习、等待的无聊,都会转化成为欣喜与 兴奋,孩子能更好地体会到延迟满足,让孩子知道“等待是值得的”。
大自然是成长的最佳导师, 在大自然中,孩子们能开拓思维, 丰富多彩的空间,孩子们的想象力可以任意驰骋。
大自然是纯天然的实验室,能通过不同方式激活孩子的 听觉、嗅觉、触觉、视觉还有味觉,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大自然同时也是一味良药,可以减轻焦虑和负担,经常进行户外锻炼可以增强体质,让精神得到满足,以此带来创造力、安全感。
爱默生曾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
来源:娇娇妈(ID:jiaojiaoma8)
面对这些情况,别着急,咱老师还有机会!
老师,从今天起,和自己的身体和解吧!
把孩子放在熟人班上就能一劳永逸?对不起,老师不是家长!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