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周恩来因为小肠疝气住院动手术,7月6日,他给邓颖超写信,商量怎样给爹爹周劭纲过生日。他跟邓颖超说,如果爹爹想在生日当天请人吃面,就不要等他出院,如果爹爹不介意补过,就等他出院跟爹爹一起过。
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是7月11的生日。那年周劭纲虚岁69岁,按淮安人的习惯,过生日“做九不做十”,69岁生日就当70整寿,所以周恩来很重视,提前几天就在病床上给父亲筹划怎样过一个简朴而郑重的生日。
周恩来没想到,他的父亲周劭纲几天后突然发病,在生日前一天走了,住在医院里的周恩来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
周恩来的母亲去世时,他年龄小,没能在母亲面前尽孝,他本想好好奉养父亲,让父亲颐养天年,没想到父亲在他住院时患疟疾去世,父子没能见上一面。这成为周恩来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情之一。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他的祖父周起魁迁居到江苏淮安。周恩来父亲周劭纲(最初名为周贻能,字懋臣)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二。
周劭纲17岁时考过秀才,没有考中,跟舅舅鲁小和学习做幕僚。幕僚就是师爷,分为“刑名师爷”和“钱谷师爷”,刑名师爷掌司法断案,钱谷师爷掌财政税收,他们既要有专业技术,又要通晓官场规则,擅长与各方人周旋。周劭纲忠厚老实,话语不多,天性不适合官场,跟舅舅学了几年,也没学成。
1897年,周劭纲与清河县令万青选之女万冬儿结婚。万冬儿聪明美貌,做事精明利落,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她出面调理。
万冬儿与周劭纲结婚以后连生三子,长子就是周恩来,周恩来出生前,他的母亲万冬儿梦见凤凰飞翔,家人认为这是吉兆,给周恩来起乳名“大鸾”,谱名“恩来”,字“翔宇”。后来,周恩来果然像一只神话传说中的神鸟鸾凤,飞翔于天地宇宙之间。
周恩来出生不久,他的家族开始走下坡路,他的叔叔和祖父相继去世,大户人家要面子,丧事大操大办丧事,花了不少钱。挣钱的人少了,花钱的事更多,经济状况日渐紧张。
周劭纲只好出去做幕僚,做私塾先生,由于他没有考中功名,也没有学成师爷,只能教蒙馆或是做些低级的抄写、文员之类的工作,收入微薄,养家糊口都困难。幸亏妻子万冬儿精明能干,勉强支撑着家业。
周恩来母亲万冬儿
1907年,周恩来母亲万冬儿患肺结核去世,年仅31岁(虚岁),由于周劭纲在外谋生,夫妻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闻听妻子病逝的消息,周劭纲心痛如绞,匆匆赶回去料理妻子的丧事。不料岳母张氏心痛女儿早亡,对周劭纲提出一个苛刻要求,要求周劭纲给妻子万冬儿准备上好楠木棺材,外面裹五层麻,漆七层漆,还要用百丈白绫裹尸,做七七四十九天道场。
这样隆重的葬礼,周家兴盛时期也是一笔很大支出,现在周家凋零,周劭纲的哥哥无子,两个弟弟,一个病逝,一个残疾,周劭纲挣的钱还不够养家,他上哪弄这些钱呢?
周劭纲与妻子感情深厚,妻子万冬儿跟他这十来年操劳家务,给周家开枝散叶,是周家的功臣,周劭纲一直觉得愧对妻子,他非常想给妻子举办一个风光大葬,让岳母高兴,对妻子也是一个安慰,可他实在拿不出这笔钱,他哀求岳母降低标准,没想到平时很慈祥的岳母心硬似铁,说什么也不肯通融。
周劭纲只好回家典当了两间房子,给妻子买了一口楠木棺材,因为还是达不到岳母的标准,他只好把妻子的棺材暂寄在一个尼庵里,想以后有了钱再把妻子葬回老家。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28年,直到1935年,他才凑起一笔钱,把妻子的棺材运到淮安,葬进祖坟。
妻子去世,周劭纲只好把三个年幼的孩子交给残疾的弟弟和弟媳杨氏照料,自己又含泪外出谋生。
他的工作仍旧不固定,像浮萍一样在外漂泊,因为没钱,也因为对妻子的深情,他在妻子死后再没有续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孤身在外谋生或是寄居亲友家。
心地善良不擅奉迎不会欺上瞒下却不得在旧衙门里混饭吃的父亲是周恩来一生的痛。
图:周恩来父亲周劭纲
1909年,周恩来十二岁,他想出来读书,他给伯父周贻赓写了封信。周恩来的伯父周贻赓在东北铁岭做事,他给弟弟周劭纲找了份在县衙抄写的工作,这是个码字民工,薪水微薄,仅能糊口。周贻赓接到周恩来的信很重视,他让堂兄周济渠把周恩来带到铁岭,周恩来终于与父亲团聚了。
周恩来与父亲住在彭家大院的西门房里,周劭纲教彭家的孩子读书、写字,彭家免他们的房租。周恩来的学费是伯父资助。虽然条件简陋,能够跟父亲在一起,周恩来仍然很高兴。
秋天,周恩来被伯父接到奉天读书,后来到天津的南开中学读书。他跟父亲再次分离。父亲依然是到处漂泊,到处找工作,哪份工作也做不长,哪份工作也收入微薄。
这种状态持续了周劭纲的大半生。
1916年新年来了,除夕之夜,鞭炮之声不绝于耳,家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欢声笑语,周恩来却与父亲分居两地,各自孤零零过节。
周恩来思念父亲,他多么想依偎在父亲身边,回忆起以前父子团聚的时光,他不由眼中落泪:
“……北堂久不闻唤子之声。回思依依膝下,此情此景,不必读蓼莪之章,便已悲慨无垠。矧兹今夕,尤令人泪盈枕席,竟夜不能寐矣!”
1917年,周恩来去日本留学,第二年夏天他回国度假,在北京与父亲再度团聚,这本是一件喜事,却因周劭纲失业而蒙上了阴影。在北京京兆尹公署任外收发的周劭纲因不擅言辞,不会奉迎又没有后台,得不到上司欢心,工作不久就被辞退,只能到南京再去谋生。父子凄惨分别。周恩来在日记中写道:
“今早,生父以四点钟行,往南京去。昨事伤心方未已,今朝又复别严亲。此情此景,不知若何难受,又复远吾爱友,伤心之极,不复再有言矣!”
两个月以后,周恩来又在日记中写道:
“此心之伤,实历两月,每当月夕风晨,雨窗花前,吾心之念吾家!”
忠厚朴实的父亲在一个生冷社会里处处碰壁、奔波谋生,让儿子想起来怎样不痛心!
1922年,周劭纲在大哥周贻赓帮助下在齐齐哈尔烟酒事务局当一名办事员,终于有了一份稳定收入。1931年九一八事变,他又一次失去工作,投奔兄嫂,后来南下上海,投靠二堂兄。那时,周恩来正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周劭纲知道儿子的工作危险,尽量掩护儿子,有时还做些通信联络之类的工作。直到1931年底,周恩来去中央苏区,他才离开上海。
周劭纲离开上海以后,经大哥周贻赓介绍,在河北深县县政府做过收发员,不久周贻赓病逝,周劭纲给哥哥料理丧事时认识了周贻赓的一位好友,在他推荐下,周劭纲在安徽谋了一份较好的差事,他终于攒了一些钱,把妻子万冬儿的棺材运回老家安葬,了却一桩多年心事。
1937年,周恩来代表八路军到武汉谈判,成立汉口八路军办事处,生活相对稳定。他的父亲周劭纲,年已六旬,在外漂泊大半生,寄居在天津。周恩来认为,身为长子的他,应该承担起奉养父亲的职责。周恩来写信给父亲,让父亲到武汉与自己一起生活。
1938年5月,周劭纲来到武汉,那天,周恩来正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二次理事会,参加会议的老舍记录下了那天周恩来的激动心情:
“最后(他眼中含着泪)他说他要失陪了,因为老父亲今晚10时到汉口!(大家鼓掌)暴敌使我们受了损失,遭了不幸,暴敌也使我的老父亲被迫南来。生死离合,全出于暴敌的侵略。生死离合,更增强了我们的团结。告辞了!
在一片掌声中,周恩来脚步轻快地下了楼,在汉口码头上,他即将看到父亲熟悉的身影。
汉口被日寇占领以后,周劭纲在贵阳生活了一段时间,与他们一起居住的李克农侄子回忆,周老太爷很好说话,比他严厉的祖父容易相处得多。后来,八路军办事处迁到重庆,周劭纲与邓颖超母亲杨振德等人来到重庆,与周恩来、邓颖超一起生活。
周劭纲六十多岁,他看大门,扫院子,看守仓库,做些力所力及的事情。一直追随周恩来的原统战部副部长童小鹏说:老爷子待人宽厚,平常很关心体贴人。老爷子喜欢喝点酒,周恩来有时间会陪老爷子喝两盅,大部分时候周恩来忙公事,老爷子自己喝,有一次喝高了,走路踉跄,工作人员扶着他,周恩来让他少喝点,说这里人手少,你喝多了,自己伤身体,别人还要照顾你,这不好。老爷子很听话,从那就没多喝。
尽管周恩来忙于工作,与父亲相处的时间不多,周劭纲能够经常见到儿子,心里仍然很满足。
1942年6月,周恩来小肠疝气犯了,住院动手术。在医院里,周恩来牵挂着父亲,7月6日,他给邓颖超写信,商量怎样给父亲过生日。
没想到7月初,一向身体不错的周劭纲老人突然患上疟疾,高烧不退。周恩来听说非常着急,写信给邓颖超:
“我对他的病,不很放心,望你转禀他好望精养。我这里默祷他的康宁。”周恩来还在信中细致地指出:“爹爹的病状,除疟疾外,还宜注意他的年事已高,体力虽好,但他过分喜欢饮酒,难免没有内亏。所以主治他的办法,必须先清内火,消积食,安睡眠,东西愈少吃愈好,吃的东西亦需注意消化与营养,如牛乳、豆浆、米汤、饼干之类,挂面万不可吃。假使热再不退,大便又不通,则宜进行清胃灌肠,勿专当疟疾医。”
周恩来就没想到,就在他写信的这个晚上,他的父亲周劭纲就病故了。
邓颖超与重庆办事处的负责人董必武等人商量以后,决定暂时不告诉周恩来,以免他受刺激,不利于手术恢复。重庆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去看望周恩来,告诉他,老爷子的身体恢复得很快。周恩来闻讯非常高兴,他写信给邓颖超说:“闻爹爹病渐愈,甚放心,并谢谢你的偏劳。”
这时,一盆吊在病房里的吊兰忽然坠地摔碎,周恩来因为心情好,没往坏处想,高高兴兴写了两句诗:“我病已痊人去也,花枯瓶碎好回家。”周恩来以为,他过几天出院,就可以看到爹爹了,准备一桌酒宴,好好给爹爹庆贺69岁大寿。
一个报童无意间泄露天机,他跟周恩来说“仓库老太爷因打摆子死了,现在正忙后事”。周恩来一听,脑子嗡得一声,他让父亲给《新华日报》看管仓库,人们称父亲为“仓库老太爷”,难道父亲走了,别人在瞒着他?
周恩来在医院里再也住不下去,第二天他就出院,回到红岩村办事处,看到邓颖超臂上缠着黑纱,周恩来顿时明白了,他悲痛欲绝,恸哭不止。一向很少发火的周恩来严厉责备邓颖超:“别人不了解我,你还不了解我?这么大的事,你为什么也瞒我?”邓颖超只好流着泪认错。
当天晚上,周恩来不顾身体未愈,拖着病体去给父亲守灵,从晚上一直守到天亮。
周恩来给在延安的毛泽东发了份电报:“归后始知我父已病故,悲痛之极,抱恨终天,当于次日安葬。”毛泽东随即发来唁电:“尊翁逝世,政治局同仁均深切哀悼,尚望节哀。重病新愈,望多休息……”
周恩来与邓颖超联名《新华日报》上发了五天讣告:
“显考懋臣公讳劭纲府君,痛于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七月十日骤因数日微恙突患心脏衰弱,脾胃涨大急症,经医治无效,延至当晚十一时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新华日报上的讣告
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蒋介石委派张治中到重庆向周恩来表示哀悼。
周恩来给父亲举行了悼念仪式以后,把父亲葬在了红岩公墓,在此之前一年,邓颖超母亲杨振德患病去世,也葬在这里。
周恩来很少谈起他的父亲,这不是遗忘 ,而是他把痛苦埋在了心里。
母亲去世时,周恩来年仅九岁,没能在母亲面前尽孝。为了革命,他大半生在外奔波,直到父亲晚年,才把父亲接到身边享受天伦之乐。没想到时光这样短暂,从他去汉口迎接父亲,到父亲在重庆去世,仅有四年。
这四年间,周恩来大部分时间在外指导工作,1939年因为胳膊摔伤去苏联治病,第二年才回来。细细算来,他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屈指可数。
父亲这一生,与人为善,然而总是碰壁,自从34岁妻子去世,他再未续娶,一生四处漂流,与亲人聚少离多,苦多乐少,然而他心情平和,从不埋怨,总是很珍惜与儿子在一起的时光。
他是他那个时代里很多善良朴实老人的代表。身为长子的周恩来,对父亲有疼惜,有愧疚,有自责,然而他知道这是他的使命。忠与孝,他不能两全。
1974年春夏之交,周恩来身患重病,侄子周秉钧从广州赶来看他,他主动跟侄子谈起父亲,他说:“我对你爷爷是很同情的。他人很老实,一生的月工资没有超过30块钱。但是他一辈子没做过一件坏事。而且他还掩护过我。”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去世,邓颖超把他常用的一个小皮夹子交给他的侄女周秉德做纪念。周秉德打开小皮夹子,只见里面一张爷爷周劭纲的照片,照片大约3英寸,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泛黄,但是保存得很好,没有一点折损。
图:周恩来贴身小皮夹里面的爹爹遗照
照片上,周劭纲老人正襟危坐,面貌慈祥和善。照片背面,是周恩来亲笔书写的四个字:“爹爹遗像”。
图:周恩来亲笔书写的“爹爹遗像”
这张照片,周恩来每天装在贴身口袋里,让父亲的照片贴在离自己的心最近的地方,每天用身体的温度温暖着父亲。
他对父亲所有的爱都在这个无言的举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