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煤山自缢处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消亡一般都是以崇祯在煤山自缢为标志的,但是实际上在北京城陷落之后,明朝的多为藩王先后组织起了多个临时政府投入到抗击清军的过程中。虽然由于内部的组织问题导致南明政府的战斗力并不是十分强悍,但是他们还是坚持抵抗了很长一段时间。
永历帝朱由榔剧照
在南明的多个政府中,桂王朱由榔建立的永历政府是最后一个也是坚持时间最长的南明政府,虽然其成立的时候,明朝的实际统治范围已经十分有限了,但是相比于之前的弘光,隆武政权,永历政权更加团结,外部矛盾也更加集中。这也让他们拥有了一定的战斗能力。
在他们与清军对抗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清军将领纷纷投诚的现象,这也一度让他们的发展情势出现了曙光,但是由于政府内部官员的派系争斗以及生活腐化等问题,让他们没有利用好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最终只得远遁缅甸,苟延残喘,最终被吴三桂所消灭。
杀死永历帝的吴三桂
01.永历政权成立之初的局势及其官军的损失殆尽
在顺治三年的时候,清军已经将中原地区尽数收归己有,并且兵分两路从东部和西部继续南进,蚕食仅剩的明朝国土。而此时的明朝人民急需一个新的政府来维系人心,当时明朝的旧臣瞿式耜,何腾蛟,吕大器等人在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为皇帝,重新组建起了一个临时政府。由于其称帝之后改元为永历,这个政府也被称为永历政府。
在朱由榔称帝的时候,明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了,当时他们能够实际控制的地区只有湖南,两广,贵州以及四川南部的一小块地区,这和之前的弘光,隆武政权完全不能同日而语。而且在这些地方还有许多清军安插的招抚使,他们在那里组织了大量的鹰犬,破坏当地的反抗工作,这都让永历政府的处境显得十分凶险。
南明形势图
而在兵力方面,之前的战斗已经将明朝剩余的官军消耗得差不多了,唯一剩下的就只有丁魁楚的粤军和何腾蛟部下的湘军了。不过当时的粤军长期缺乏战斗,已经变得腐化不堪,而湘军又不听从中央政府的指挥,这让南明政府很难组织其有效的抵抗。与此同时,永历政权的领地多为山地,经济并不是十分发达,这让他们很难供养一支大规模的军队,从当时的情形看来,永历政权的实力远不如之前的南明政府,其灭亡看起来也是早晚的事情。
虽自知不敌但仍有大量抗清志士涌入肇庆保卫大明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的明朝士人选择放弃抵抗事业,他们中的有些人假装不知道永历政府的存在,有些推脱路途遥远难以抵达,这让永历政府出现了严重的官员短缺问题。在这个时候,有大量的平民百姓从四面八方来到了肇庆,决心为这个最后的政府效力。而朱由榔也只得在他们中选择了一些人进入官员体系,负责政府的日常运行。
明代士大夫官员
这样的决定在当时取得了奇效,这些寒门出身的士大夫或者平民比之前的官员更加了解当地的情况,他们也没有染上党争的习气,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政府的建设之中,这也让永历政府的政治风气焕然一新,这是之前南明几个政府都不曾达到过的。而且这些人中有不少是从清朝占领地区逃过来的,他们对于清朝军队的严酷统治也有直观的认识,他们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南明守军的防守士气,这也是永历政府能够抵抗较长时间的原因之一。
而且和之前的几个政权不同,永历政府面临的外部矛盾十分集中。在弘光政府刚刚成立的时候,其甚至还一度希望联合清军剿灭李自成的义军,这让他们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难以抵抗清兵的进攻。而隆武政权也在张献忠问题上耗费了太多的精力。永历政权则和之前的政权不同,当时国内的农民起义军几乎都被清军消灭殆尽,他们唯一需要抵抗的就是清军了,这让其减少了不必要的军力损耗,能够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抗清过程中。而且永历政权所处的地区易守难攻,这都让政府中的官员们确定了进行长期防守的决心。
永历政府重臣丁魁楚
不过在永历政府成立之后不久,他们就遭遇了大问题。在永历政权建立起来的同时,苏观生等人在广州拥立唐王为皇帝,成立了另一个政府。之所以他们不愿意接受永历政府的号令,是因为之前苏观生和丁魁楚等人有比较大的矛盾。当时永历政府中的官员分为两派,以瞿式耜为首的官员认为政府并立并不是问题,只要两个政府同心协力,共同抵抗清兵就行。
而另一部分官员则认为国家必须要有一个正统的统治者,因此必须要和唐王政府决一雌雄。后来主战派的势力压过了调解派,苏观生领兵和永历政府的军队发生了激烈的火并。在这个过程中,早已潜伏在广州地区的李成栋带领其组建的伪军对作战双方发起了偷袭,最终夺下了广州城,苏观生投缳自尽,唐王也自缢而死,其政府内的多名明朝宗亲也都惨遭毒手,原来广州地区的抵抗力量在此战中被消耗殆尽。
趁乱攻打广州的李成栋
而前去作战的永历军队也损失惨重,主帅丁魁楚更是带着细软逃离了梧州,之后被李成栋追上斩杀。梧州和广州的失守,让广西地区门户大开。永历帝只得离开肇庆,前往桂林避难。在瞿式耜的坚持下,永历帝才放弃了逃离桂林的想法,在那里组织其军队抵抗清军的入侵。
在后来的激烈交战中,永历帝麾下的官军损失殆尽,永历政府处在了危急存亡的时刻。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广州等地的义勇军开始涌现,他们在后方对清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让他们不得不放弃围攻桂林,回援广州等地,暂时替永历帝解了围。
与清军交战的明末义军
02.伪军大反正的出现和永历政府的糟糕表现
前面提到在李成栋攻陷广州之后,清军立即展开了对于桂林的围攻。这个时候,在清军占领的广东,湖南等地,先后涌现出了多支声势浩大的农民义勇军队伍。他们在当地豪杰的率领下,展开了对于清军的攻击。由于清军占领这些地方的时间还不长,而且主力又都被投入到了广西战场,因此他们在短时间内并不能消灭这些义勇军,广州城甚至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这逼迫着前线的清军放弃围攻桂林,回援广东等地,让永历政府松了一口气。
明末义勇军与清军大战
在这个时候,永历帝本来可以派出官员与这些义军的领袖取得联系,并将他们整合起来,可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这就让这些义军缺乏应有的组织。在面对清军主力的时候很快就溃不成军,走向了他们的灭亡。不得不说这是永历政府的一个巨大失误,他们的做法既让他们失去了一股可靠的力量,也让他们寒了这些地区的百姓的心。
满族官员狂妄自大经常欺压汉族同僚
在不久之后,这些农民起义军就被清军所镇压,按理说此时的清军又可以集中兵力对桂林地区进行围剿了,但是由于清朝满族官员的蛮横,导致部分效忠与他们的汉族将领选择脱离他们的统治,向永历政府投降。这一趋势在出现之后迅速发酵,引起了一次伪军大反正,让中国东南的形势发生了剧变。
这次大反正最早出现在江西地区,当时江西地区的汉族将领王德仁就受到了满族官员的侮辱。一方面满族官员自封为都督,而只让王德仁担任小小的把总,而且其还向王德仁索要心爱的歌妓,在王德仁拒绝之后还遭到了满族官员的怒骂。这让王德仁感到无法容忍,于是其便拥兵反清,杀死了清朝政府派来的所有官员,并向桂王表示归附。
跋扈的清兵
与此同时在广东的李成栋也在其养子元胤的劝说下,有了反清的念头,在江西王德仁反正之后,李成栋也率领其部众反清投明,宣称为桂王效力。这广东反正之后,身处广西,正在前线作战的孔有德便不得不撤军,这让永历政府面对的防守压力骤然减少。而与此同时在湖南的一些地方也陆续有汉人将领选择叛出清军,为永历政府效力。
大明水师趁乱收复了福建沿海的州县
这一次大反正现象的出现彻底地改变了当时中国东南方面的局势,在他们的影响下,山西,湖北等地也出现了反正的将领,郑成功更是趁机收复了福建沿海的州县。永历政府在这个时候发展到了其建立之后的顶峰,此时他们需要做的便是将这些前来投靠的军队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加强各支部队之间的联系,以抵御清军的进攻。
郑成功塑像
但是此时明朝士大夫们又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开始感觉天下唾手可得。在他们回到肇庆之后,他们既没有救援江西等地孤立的反正军,也没有追击撤退的敌人。而是开始了他们最擅长的党争。当时的朝臣分为吴,楚两党,相互攻讦,甚至将前来领命的李成栋拒之门外,不让其入朝觐见,这让李成栋十分寒心,最终不再为明朝效力。当时的党争情况在
《明纪》
中有如下记载:
"朝臣复分吴、楚两党,主吴者,朱天麟、堵胤锡,皆内结马吉翔外结陈邦傅。主楚者,都御使袁彭年、给事中丁时魁,皆外结瞿式耜,内结锦衣指挥使李元胤……王知群臣水火甚,令盟于太庙,然党益固不能解。"
瞿式耜战死桂林
在南明君臣还沉醉在这久违的"胜利"之中时,清军加紧了对于反正军的围攻,江西,广东等地的反正军都很快就被消灭,清军的兵锋再次深入关系。随着瞿式耜在桂林战死,肇庆的防御又显得岌岌可危,而此时既没有反正军,也没有义勇军可以帮助到永历皇帝了,他只能从肇庆逃到了南宁,由南宁逃到了安南,开始了流亡之旅。
清军形象
03.南明政府对于降将的不信任以及其最终的灭亡
在反正军被消灭之后,其实南明政府还有一支可以依靠的武装力量,那就是由张献忠部下孙可望,李定国领导的起义军残部。在永历政权刚刚成立的时候,他们就向朱由榔表示了愿意归附,与明朝政府一起抗击清军,不过孙可望希望朱由榔能够封其为王,由于针对这一事宜大臣们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因此孙可望起初并不是南明政府的一份子。
义军名将李定国
不过随着南宁的沦陷,永历帝知道自己已经走投无路,只能接受孙可望的拥戴,于是其逃到了孙可望所在的地方,并授予了其王的封号。在这之后,孙可望立即组织了一次出征,他兵分两路,一路北伐四川,一路东征湘桂,都取得了胜利,这是之前永历政府所不能想象的。由此可见此时的孙可望和他的起义军还有着极强的战斗力,如果能够将其进行妥善利用,那么南明还有机会和清朝政府抗衡。
可是当时永历帝的随身官员们却不在乎战场上的胜利,他们在乎的是孙可望以"贼人"的身份取得了封王的奖赏,这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于是这些官员便开始挑拨孙可望和李定国之间的关系。他们声称孙可望虐待桂王,而李定国谋求自立。这样的谣言虽然是假的,但是传得久了,孙可望和李定国心中也起了变化,两人终于进入了剑拔弩张的对峙状态。
孙可望被逼投降清军
之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之前他们夺回的失地在这段时间里有都被清兵夺了回去,而孙可望在后来也被逼无奈投降了清军。李定国虽然依然支持永历帝,但是其军事实力大幅削弱,已经无力支持有效的抵抗了,永历帝只能逃往缅甸开始流亡生涯,等待其最后的灭亡。
永历帝殉国碑
04.结语
在分析南明史的时候,有几个词一直绕不开,那就是农民起义军和官员的党争。早期的弘光政权和隆武政权都在与农民起义军的战斗中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以致于他们无力抵抗清军的进攻。而且在朝堂之上,从明朝中后期就一直困扰着明朝政府的党争现象也没有得到缓解,这让他们很难统筹所有的资源,这也是他们灭亡的原因之一。
但是在永历政权成立的时候,情况则完全不同,一者农民起义军已经被消灭地差不多了,而剩余的残部还表示归顺。二者当时的士大夫政府也演变成了构成复杂的混合政府。虽然疆域被不断压缩,但是这个南明政府似乎摆脱了顽疾的影响。
永历帝画像
可是在后面士大夫们的劣根性再次暴露了出来,他们沉迷于争权夺利,在局势稍稍好转之后就开始党争,没有将反正军整合起来,错失翻盘的良机。他们还嫉妒孙可望的地位,于是挑拨其和李定国的关系,终于让南明政府最后的武装力量在火并中灰飞烟灭。失去一切的朱由榔只能带着这些官员前往缅甸,等待命运最后的审判。可以说正是这些士大夫官员的错误选择和糟糕表现才让南明政府失去了最后的抵抗力。
参考文献
1《南明野史》
2《明纪》
3《永历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