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一天,有段话火了。
今晚,中国孩子会创造出一个奇迹,他们将会用一晚的时间,完成两个月都没法完成的作业。冲刺吧……少年。
用一晚的时间,完成两个月都没法完成的作业,这正是许多孩子都在干的事。
儿子的女同学,几乎都是在放假后两三天就将暑假作业完成了。儿子的男同学,基本都是在开学的前两天才将暑假作业急赶出来,而这样的事情在全国也是数不胜数。
作业迟早都是要做的,为什么有的孩子就喜欢拖拖拉拉的,非得等到火烧眉毛,必须得上交了才愿意去做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对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产生抗拒、拖延,多半是因为其内心动机不足,也就是他没有做作业的愿望,甚至可以说是不喜欢甚至厌烦做作业这件事。
1954年,马斯洛提出了一个人类需要的层次模型,叫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划分出人类的两种需要,即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缺失需要”是低层次的需要,它包括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和尊重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最重要的需要,必须得到满足。
而“成长需要”里的未知与理解、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更高级别的需要,很多人终其一生也许都得不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相比于成长需要,缺失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只有在最基本的食物、生命安全和自尊得到满足以后,人才会有对自身成长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连一日三餐都无以为继时,他是不可能会有其它更高需求的。
在当今社会里,富裕的物质生活让人的最低层次需要已经有了十足的保障,不用怕挨饿受冻,也不用再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现在的家长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陪伴孩子,以及关心孩子的学习。
孩子不愿意做作业,喜欢拖延,说到底就是“缺失需要”没有被满足,孩子缺失了尊重、归属与爱的需要。
那些喜欢拖延,一晚上时间就能完成两个月都无法完成作业的孩子,在他们的背后,往往都有着一个爱唠叨、爱说教和爱催促的家长。
a、唠叨使孩子烦躁
说到唠叨,这大多是妈妈们的专利。为一件事不停地说道,让孩子烦不胜烦。
b、说教使孩子“听不见”
对孩子说教是90%的父母都在做的一件事,最常见的就是:
孩子,你一定要好好读书,这样你才会拥有选择的权利;你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学习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只要努力,你就能有所收获……。
如此种种说得多了,孩子也就不再当回事,,基本就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完全听不见父母说的话。
c、催促使孩子没耐心
记得有段时间,我就很爱催促孩子,看他做什么都特慢,催促刷牙洗脸,催促上床睡觉,催促作业写快点。一天到晚不知觉的就是各种催促,结果就是导致孩子越来越没耐心,做什么事都是慢吞吞的,还动不动就发火。
唠叨、说教和催促就如悬在孩子头顶的三个巨大“魔咒”,让孩子痛苦不堪,更是丝毫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尊重,以及家庭归属感。而这样的孩子,他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好好学习、主动写作业,实现较高水平的成长。
第一点就是要戒掉三大“魔咒”。
不唠叨、不说教和不催促孩子,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给予孩子充足的爱与尊重,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并明确知道自己的价值,使其充满自信。
第二点就是提高孩子的动机。
托尔斯泰说:
“每个人都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目标是一个人努力和成长的方向。要想提高孩子的动机首先就要设立一个目标,鼓励孩子去设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因为目标和自主学习紧密相关。
有目标的孩子更容易有意识地学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制订好学习计划,并能够记住和使用自己学到的知识。
其次,孩子的学习动机来源于父母的反馈。
比如,当孩子在面对一道数学难题时,通过自己的思考与验算,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这个时候相信很多家长们都会夸孩子聪明吧。
在这件做题的事情里面,“夸赞”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反馈。可是这个“夸赞”孩子聪明的反馈是错误的,正确的反馈应该是表扬孩子遇到问题爱思考,并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动机。
第三点,父母陪孩子多做与学习密切相关的活动。
父母陪孩子多做与学习密切相关的活动,换句话说就是教会孩子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通过实践,孩子学习到的知识得以复盘和再次理解,从而收获新知,以此提高孩子的学习成就感,增加孩子的学习动机。
一个孩子的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往往决定着孩子对于学习的热爱度和自主度。
有研究表明,成就动机越强,成就需要的层次越高,对孩子学习和成才的推动作用就越大。
对于在学习上喜欢拖延,没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孩子,使用以上方法激发他的学习动机,相信一定不会再出现“用一晚的时间,完成两个月都无法完成的作业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