瞩目
太清二年,南朝梁爆发了侯景之乱。割据寿阳且已经接受了南梁官爵的东魏降将侯景突然发难,渡过长江,攻打南梁京城建康。
梁武帝急忙号召地方军队勤王救驾。
很快,各路军队就聚集到了建康附近。为了统一号令,他们决定推举一位都督,作为勤王的总指挥。
联军推举的都督名叫柳仲礼,是当时的司州刺史和西道都督。
先前联军会师时,东道都督西豫州刺史裴之高为联军提供了船只。结果却是西道都督当选了统帅,这位东道都督就不乐意了:论年龄我比他大差不多二十岁,论地位我更不输他,凭什么我要归他领导?
但是为联军提供了粮食武器还散发财帛赏赐将士的前衡州刺史韦粲站了出来,大声说:我的年纪和地位也不输给他,我都没心理不平衡,你有啥过不去的?我们推举柳司州,是因为他长期守卫边疆,兵马最为精锐,侯景也忌惮他。
韦粲所说的,的确是柳仲礼所具备的优势。
论兵力,他手握雍州、司州两州精兵。当时因为南北对峙,这里说的雍州、司州其实是治所分别在襄阳和义阳的侨置州;
论能力,他曾经与北魏交战,互有胜负,甚至还打败过北魏名将贺拔胜;
论武力,他“勇力兼人,少有胆气”;
论形象,他“身长八尺,眉目疏朗”。有一次梁武帝为了看他长什么模样,还专门派画工去为他画像。
侯景才发难的时候,柳仲礼就向朝廷报告了这一信息,屡次请求率三万精兵讨伐,虽然未果,却也体现了他身为将帅的先见之明。
在韦粲强调了诸将团结的重要性并说“你要是有意见我先攻打你”后,裴之高妥协了。
就这样,柳仲礼成为了实至名归的勤王军第一人,成为了十万勤王大军的统帅,成为了南梁朝野上下的希望所在。在百姓扶老携幼的迎接下,柳仲礼如英雄一般瞩目。
垂危
新年过后,柳仲礼率军占领长江南岸,来到建康南郊的新亭,与附近中兴寺的侯景叛军两军对峙,夜间各自回营后,他安排各路军队沿着淮河扎营。
他分配给韦粲的扎营地点叫青塘。韦粲说自己虽然早有殉国的准备,但现在建康的石头城已经沦陷,青塘是从石头城攻打京城的必经之路,敌军必定要来争夺,如果营寨还没立好,叛军就来攻打,怎么办?
柳仲礼说:青塘是淮河沿岸的据点,只有在青塘扎营,才能确保粮船安全停泊,如此重任,只有兄长你可以啊。如果兄长觉得不安全,我派直阁将军刘叔胤搭把手。
柳仲礼称韦粲为兄长,是因为韦粲是他的表兄。不过书上没说具体什么个表法,所以小编在此无法断言柳仲礼是不是韦睿的外孙。
其实这样的安排本身其实未必失当,但是将帅统筹全局是需要把一些场外因素也考虑进去的——那天夜间起了大雾,韦粲的军队迷路了,等赶到青塘,留给他们安营扎寨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天亮的时候,侯景登高看见青塘营寨还没建完,赶紧亲自率精兵前去进攻。
柳仲礼正在吃饭,得知表兄有难,扔下筷子,连盔甲都顾不上穿,赶紧带了七十骑前去救援。
看来他也知道自己的手下靠不住,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韦粲派刘叔胤率水军断侯景后路,阻止其渡过淮河,然而刘叔胤却畏敌退缩了,韦粲因此失利,叛军乘胜杀入韦粲大营。
等柳仲礼赶到,韦粲及其亲族数百人都已经壮烈牺牲。
在韦粲的奋勇抵抗下,敌军也累了吧?柳仲礼化悲愤为力量,就靠这七十骑大破敌军,斩首数百,还有一千多敌军淹死在淮河。
柳仲礼的两州精兵果然名不虚传。
柳仲礼杀得兴起,手持长矛就杀向了败逃的侯景。
这是他距离成为真正的英雄最近的时刻。
但是,这一矛,他没有刺出去。
不是他不想,而是他的后肩突然疼痛,马也陷在了泥地里。
向他砍出这一刀的,是侯景的将领支化仁。支化仁只想救主,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这一刀对中国历史的走向造成了多大的改变。
这一战后,侯景再也不敢渡河;先前讨伐侯景落败的武帝六皇子郢州刺史邵陵王萧纶也收集残部,会合了皇太子萧纲的儿子东扬州刺史临城公萧大连、新淦公萧大成等人,前来和柳仲礼会师,也愿意接受柳仲礼作为他们的都督。
但是柳仲礼得先有命从青塘之战中生还,才能继续领导勤王大业。
崩塌
柳仲礼的确活了下来,骑将郭山石救了他,会稽人惠珔为他吸创止血。显然这两位很清楚,柳仲礼作为统帅,是全梁朝的希望所在。
但是,柳仲礼却又的确在那一战中死去了。
曾经的柳仲礼,刚安营扎寨就想直面侯景的挑战,是韦粲劝说他等休整后再战才作罢的。
而如今的勤王统帅,虽然被任为侍中、尚书右仆射,却已经全然忘了自己此行的使命。
不说将军们了,哪怕萧纶堂堂皇子,拿着鞭子,以部将见统帅的执鞭之礼来向他请战,他也一点面子都不给。武帝的侄孙南安侯萧骏倒是能见到他,说:如果京城失守,你有何面目见天下义士?
柳仲礼虽然无言以对,却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连建康城里他的亲爹右卫将军柳津怒斥他不救君父,他也谈笑自若。
现在他没有了打仗的心思,他的心思全用在了聚集美女饮酒作乐、对部下将帅和百姓耍威风上,甚至还把威风耍到了王妃公主们身上。他和请求作战的皇子萧纶处不好关系,和皇孙萧大连也处不好关系,而萧大连又和萧纶的儿子永安侯萧确不合,勤王大军山头林立,早已名不副实了。
有些人本来是被叛军挟持的,随时想投靠勤王大军。可眼看勤王大军的作风被糟蹋得和叛军差不多了,他们也就作罢了。
梁武帝无奈,找柳津问计。柳津说:陛下您就绝望吧,您家有邵陵王,我家仲礼,不忠不孝,怎么可能平贼呢?
关于柳仲礼消极避战的原因,史书上还有一些阴谋论的记载,如柳仲礼的族兄柳晖建议他坐等侯景挟持皇帝,才打败侯景,挟天子以令诸侯;还说侯景在朱雀楼上和柳仲礼进行了一番亲切友好的交谈,还给他送了金环。
只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觉得这些事情太扯,才没写在他那本旨在教导皇帝如何治国的《资治通鉴》里,他觉得柳仲礼只是因为重伤垂死而做了惊弓之鸟,何必过分解读。
其实侯景也没看起来那么强大,因为打着打着他就缺粮了,而他的粮仓又被梁军隔断了。于是他用缓兵之计,诈称和武帝讲和,趁机拿到粮食,便翻脸再攻建康。
眼看京城真的要失守了,柳仲礼终于敢出兵了,可还没立稳营寨,就被侯景大将宋子仙打败了,死者的首级都给堆到了宫门口。
蒙羞
京城沦陷。侯景劫持了梁武帝,以武帝名义下诏令勤王大军就地解散,各回各家。
柳仲礼却也没有直接奉诏,而是像模像样地召集诸将:大家说怎么办?
萧纶说:全凭将军做主。
柳仲礼看着他,什么话也不说。
裴之高等人指责柳仲礼:你拥兵百万却导致京城沦陷,这时候还不赶紧和敌军决战洗刷污名?
如果韦粲这时候还活着,看到自己一力推举的都督在此次平乱中表现如此英勇、战绩如此辉煌,怕也要气死过去,至少他应该没底气把自己当初对裴之高说的话再当着他说一遍了。
柳仲礼拿出了自己的一贯作风:我知道你有理,我没理,我说不过你,你说的我都不反驳,可我就是该干嘛干嘛,你能奈我何?说不出战,那就不出战;说解散,那就解散!
光解散还不够,他还带着弟弟柳敬礼和其他将领羊鸦仁、王僧辩、赵伯超一起向侯景投降了!
勤王大军的士兵们都惊呆了,他们原本想的都是拼死一战保卫京城,怎么摊上了这么个统帅!
柳仲礼先拜见侯景,再拜见武帝和父亲柳津。
武帝和柳津一个是君,一个是父,他们都曾经无数次希望那个令他们引以为豪的人出现在他们面前,可如今这一幕真的出现了,却是以这样荒诞的方式,所以他们什么心情也没有了。武帝一言不发,柳津则说:你不是我儿子,何必和我相见?
其实柳仲礼还可以拜见一个人,那就是曾任雍州刺史、曾是他的老上级的皇太子萧纲,但前提是,他还有足够的脸皮。
掌握朝政大权后,侯景任命自己为大丞相,以柳仲礼为使持节、大都督,“隶大丞相”,参与军事,也就是直属侯景领导。
救赎?
侯景知道自己只是掌握了朝廷,还得摆平地方,于是对柳仲礼委以重任,让他回到司州,继续当刺史;同时,留用柳敬礼为护军将军,作为人质。
柳敬礼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好人,也是地方一霸,当年襄阳传唱的“柳四郎歌”,讲的就是这位爷平日里贩卖人口的破事。
但是在打仗的时候,柳敬礼比他的兄长努力多了,经常冲锋陷阵,有威名。
为柳仲礼践行那天,侯景抓着他的手,说:“天下之事在将军耳。郢州、巴西并以相付。”这两处都是侯景尚未拿下的地区。
他说对了,没有军队的柳仲礼的确还有改变天下的能力,但不是以后,而是当时,因为柳敬礼已经和柳仲礼商量好了,就在这场践行宴上发难,只要柳敬礼抱住侯景,柳仲礼拔出佩刀一刀下去,不管接下来发生什么,他们兄弟俩在过去的一切罪孽在世人眼中都可以从此一笔勾销了。
当初听到计划,柳仲礼也同意了,他觉得弟弟有想法,有勇气,大概也找回了年轻时的自己。
可该他发挥的时候,目睹侯景守卫森严,他再一次失去了杀身成仁的勇气,就像当初拒绝将领们的请战那样,对弟弟充满暗示的目光,他又选择了熟视无睹。
当他放过了这最后的成为英雄的机会,耻辱的标签就注定伴随着他的余生了。
第二春?
柳仲礼没有回义阳,而是去了江陵,那里有一位令侯景忌惮的大佬,武帝七皇子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当初侯景一解决粮食危机就敢总攻京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知道萧绎奉诏撤军了。
和柳仲礼同行的还有萧绎的老部下王僧辩。请战不果和怒斥柳仲礼的诸将里,有他一个。他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会侯景,什么叫放虎归山。
也许不回义阳直接去江陵本来就是王僧辩劝说的吧,只要柳仲礼辅佐萧绎当上皇帝,他一样可以成为大梁的大功臣,大忠臣。
当时萧绎也不轻松,他因为攻打侄子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而被萧誉的弟弟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攻打,正是用人之际,柳仲礼来得正好,萧绎任命柳仲礼为雍州刺史,出镇竟陵,攻打萧詧的治所襄阳。
当时的竟陵郡守叫孙暠,本也是柳仲礼在司州的部下,但柳仲礼发兵勤王后,他就叛投了西魏。
这时候的柳仲礼已经学会了坐观成败,并没有积极出动。直到南阳太守杜因为背叛萧詧而被萧詧攻打而求援,柳仲礼才出兵,以别将夏侯强为司州刺史,守义阳;自己率军到安陆,太守柳勰投降;再派司马康昭去竟陵讨伐孙暠,孙暠再次反水,抓住西魏派来协助镇守的大都督符贵及戍卒投降。柳仲礼命部将王叔孙为竟陵太守,与孙暠一同守城;将自己的妻儿安置在安陆,以长史、副军将军马岫为安陆太守,与他的弟弟柳子礼一同守城;以轻兵屯漴头,亲自率步骑兵一万,准备攻打襄阳。
这架势,他仿佛又找回了当初的感觉。
天高侯景远,忘了侯景吧,忘了老皇帝和老上级吧,忘了因为侯景而死的韦粲韦表哥吧,忘了仍然想杀侯景的柳敬礼后来终于死在了侯景手里如愿成为了污点英雄吧。
萧詧急了,请求西魏救援。西魏权臣宇文泰本就因为被孙暠耍了不痛快,派出了车骑大将军泉仲遵、崔谦、开府仪同三司杨忠、荆州刺史权景宣、行台仆射长孙俭等一系列大将来找柳仲礼唠嗑。
后面的事情就成了西魏诸将的实体教学现场,柳仲礼和他的军队、城池仿佛被他们画在小黑板上指指点点,一切尽在他们掌握。
西魏首先攻陷随郡,围攻安陆。曾经连父亲都不顾的柳仲礼这次却无法淡定了,赶紧回军拯救自己的家属,结果被杨忠的两千骑打败。看到亲自带头冲锋的杨忠,不知柳仲礼是否想起了曾经的自己。
柳仲礼和他的军队都被西魏俘虏了。
于是,他的小弟们也失去了坚持的理由:马岫以安陆投降。王叔孙杀了孙暠以竟陵投降。司州的夏侯强倒是没被西魏拿下,但不是因为他守土有方,而是因为同样想摘桃子的东魏抢先了一步。
萧詧得救了,萧绎也吓得派儿子萧方略入西魏朝见。
复苏
柳仲礼兵败被俘了,但他的故事,竟然还没有结束。
宇文泰待他以客礼。先前杨忠对他也很好,但他却反过来对宇文泰告杨忠的黑状,说杨忠大肆掠取金银财宝。宇文泰念杨忠有功未予重罚,但杨忠却怀恨后悔,觉得梁朝人都不可信,于是后来俘虏了萧纶等人,都直接杀了。当时萧詧已经是西魏的傀儡皇帝,曾蒙萧纶搭救,但杨忠一点面子也不给。
从勤王不力到反噬恩人,明明都是柳仲礼犯的错误,却都是萧纶背锅。
然后……柳仲礼又做了一件事,一件真正的好事。
在王僧辩辅佐下,萧绎荡平侯景,果然当上了皇帝,史称梁元帝。侯景直到败亡,都对自己“破柳仲礼于南岸”的胜绩念念不忘。
但梁元帝为了与梁武帝八皇子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争位,不惜与西魏联合,趁萧纪领兵在外与自己对峙,请宇文泰发兵入蜀偷萧纪的家。宇文泰因遭到南郑守将随郡王萧循的坚决抵抗,想下令一旦城破,就屠城,只要保全刚归顺自己的名士刘璠一家。
刘璠原本是萧循的老部下,只因奉命去见萧纪,回城时赶上萧循被西魏军包围无法入城才只能向西魏军投降。他哭着劝宇文泰收回成命,宇文泰不答应,他就不退下。
这时候,在宇文泰身侧侍立的柳仲礼说话了:“此烈士也。”古人说的烈士指的是有节气和壮志的人,和现在说的意思不大一样。
宇文泰说:“事人当如此。”也不知道是不是在敲打柳仲礼不懂为臣之道,负了梁武帝。
宇文泰最终收回屠城命令当然是刘璠的功劳,但柳仲礼是不是算送上了一记漂亮的助攻呢?也许从刘璠身上,他也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后记
而再之后的事,虽然和柳仲礼有些关系,但他已经彻底沦为了看客。
杨忠把因他而起的对梁人的恨意又延伸到了梁元帝身上。承圣三年末,他奉命攻陷江陵,活捉梁元帝。梁元帝的儿子萧方智被立为梁敬帝。
本来这时候梁敬帝的头号辅佐大臣应该是王僧辩,但王僧辩在之前已经被一位叫陈霸先的大佬袭杀取代了。没多久,陈霸先就篡梁称帝,建立陈朝。
侯景之乱之初,陈霸先并不拔尖,官职不过始兴太守。他起兵的时候,广州刺史萧勃还劝阻他:你看人家十万精锐兵马的勤王大军都败了,你去送死吗?
陈霸先说:我不能坐看京城沦陷。
后来对侯景的作战时,陈霸先又说:我要吸取柳仲礼和韦粲的教训,赶紧在青塘扎营。
就这样,陈霸先通过吸取柳仲礼的教训,一步步走上了原本属于柳仲礼和王僧辩们的人生巅峰。
而柳仲礼呢,连北朝史书都懒得记载他在北朝的待遇,即使他的儿子柳彧在《北史》《隋书》列了传,对他也只是一笔带过,只说他最后回到了河东老家。
河东郡,正是河东柳氏的郡望。“河东狮吼”的女主角,不就姓柳么?
直到柳仲礼的孙子柳凯墓志出土,我们才得知,柳仲礼在西魏最后的待遇,是侍中、开府仪同三司、襄阳侯。
他竟然富贵善终了。只是不知当陈霸先称帝的消息传来,他作何感想。
如果韦粲立寨那天,没有起雾……
如果自己派去帮韦粲的是个靠谱的将领……
如果青塘大战那天,自己那一矛刺了出去……
是不是……一切都会不一样呢?
英雄和狗熊的距离,原来只有那么短啊……
那个原本最有资格成为头号功臣站在舞台中央,甚至最有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乃至更进一步的,明明应该是他啊。
申子奋发,勇气咆勃。实总元戎,身先士卒。胄落鱼门,兵填马窟。屡犯通中,频遭刮骨。功业夭枉,身名埋没。
——庾信《哀江南赋》
申子,就是柳仲礼的小名。
论者以为梁祸起于朱异,成于仲礼。……仲礼始终之际,其不副也何哉?岂应天方丧梁,不然,何斯人而有斯迹也。
——《南史》
就连他的亲弟弟柳敬礼,临死的时候也骂了他一句“老婢”。
柳仲礼的故事,充分告诉我们:《连城诀》里的花铁干、《驴得水》里的周铁男这样前勇后怂的人格,真的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原来,只有近距离感受过死亡后还能坚持下来的勇敢,才是真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