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父母一般是知识训博,有权威的专家,他们给予孩子很多关怀。他们熟悉了某种教育体系并由于某种原因而深偏它的正确,于是父母就自觉地,有目的地力图实现这种教育体系。可以追除形成这类教育目的的历史,这类教育目的是作为某种时髦教育的展品。一些父母追随尼基金家庭的教育思想。尼基金提倡对儿童进行早期智力教学。他号召说:“在学会走路之前,要先学会游泳”,而在另一些家庭里,父母则实现放任模式的教育,在这里,笼罩着放任自由的气氛。
毫无疑问,每一种这样的教育体系都有自己可贵的东西,都有不少有益的和重要的内容。这里谈论的只是某些父母过分地听从这种或那种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而未对它们进行足够的评论或批判。他们忘记了:不是孩子为了教育,而是教育为了孩子。有趣的是,追随某种教育体系的父母们是这样的相似,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够重视自己孩子心理世界的个性差异。很典型的是,这样的父母在写题目为“我孩子的肖像”的作文时,经常详细地论述他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而很少描述自己孩子的性格、爱好、习惯。
当父母的教育动机在于形成一定的品质时,孩子的独立性问题便更加尖锐起来。由于个性的历史发展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人们的意识中可能出现所谓的超价值的思想。这种思想将人的某些品质看成是生活中最珍贵的,最必须的,最有用的品质。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将这样组织自己的教育活动,以便赋予孩子这些“特别珍贵”的品质。例如,父母坚信他们的儿子和女儿务必成为善良的、勇敢的、学识渊博的。
总之,当父母们追求的价值与孩子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孩子的全性特征相矛盾时,独立性问题将成为极其明显的问题。下面的情景可以作为典型的、鲜明的例证。当夫妇热衷于体育运动,他们希望生个男孩,因而制定了关于家庭郊游、划游船、高山滑雪等等的运动计划,他们生了个女孩。可是,教育仍按原先设计的超价值的样板来进行。突出的男子服饰,某些对女孩来说是多余的体育训练,对女娃娃的怀疑与讥笑的态度,所有这一切都可能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不良后果,甚至会引起严重疾病。这就会有两重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