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滕晗
12月30日,京师中国传媒智库发布第31期 《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跨学科论坛在北京举办。
《报告》指出,青少年网络素养总体得分不高,平均得分为3.54分(满分5分),网络素养水平处于及格线以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主办方供图
据悉,课题组从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的中学抽取样本,最终确定有效问卷4464份。《报告》将青少年网络素养分为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网络安全认知和行为、网络道德认知和行为六个维度。
数据显示,随着年级提升,青少年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能力显著提高。且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青少年在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和网络道德方面的素养越高。
从区域上看,东部地区青少年在网络印象管理方面表现较好,中西部地区青少年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和网络道德方面表现较好。而生活在一线城市的青少年,在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安全、网络道德方面表现较好。
从性别上看,在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印象管理、网络道德方面,女性青少年的表现优于男性,而在网络安全方面,男性青少年表现相对较好。
在家庭因素中,家庭收入、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密程度,父母干预青少年上网活动的频率、与父母讨论网络内容的频率,以及家庭氛围,都会对青少年网络素养形成影响。在学校因素中,青少年的课程收获、与同学讨论网络内容的频率、学校移动设备管理规定、上课玩手机的频率也会对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形成影响。
《报告》提出,“赋权”、“赋能”、“赋义”是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核心理念。“赋权”就是要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地进行网络保护,赋予青少年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权利,鼓励青少年去认知和接触现实世界,顺应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探索未知的天性,帮助青少年通过网络与现实世界建立与社会的联系,强调实践对认知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
“赋能”是一种能力构建教育,即培养青少年的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能力、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能力、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网络安全保护能力、网络道德行为能力,让网络真正为青少年所用。
“赋义”是要在更深层次上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资源,使青少年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网络使用的价值和意义,把握网络伦理道德,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网络“赋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的氛围营造。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青少年如何运用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国家的未来。在有关青少年媒介素养的调查中,应该形成“调查+“的模式,引出更多的研究成果、社会行动模式和干预模式的尝试,比如发布针对家长行为的白皮书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郭开元提出,从法律角度来看,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是非常必要的。最新通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犯罪法》也将网络素养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将沉迷网络作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之一。同时,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在网络上接触不良信息,低龄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其实也与网络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网络素养教育的开展非常有意义。
据悉,此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主办。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