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若说电视剧《知否》中的凤凰男,那就非盛家大房淑兰的丈夫孙秀才了。孙秀才是在明兰在陪盛老太太返回老家探亲时出场的一个奇葩男。口头禅是“有辱斯文”,可他自己偏偏就是个“斯文败类”。孙秀才和他母亲简直是恬不知耻到了极点,估计是刷新了很多看剧小伙伴的世界观,那么,盛家人几乎都讨厌孙秀才母子,却为啥对孙家一忍再忍呢?秀才在古代到底是个什么段位呢?
古代的科举晋级,秀才的段位
古代科举考试共有六级,从低到高依次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县试在各县进行,由当地知县主持,连考五场。通过县试后,学子们就可以参加当地的府试。府试由知府主持,时间一般安排在县试两个月后,连考三场。通过府试的学子们被称为童生,同时也获得了参加院试的资格。
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由各省学政(相当于今天的省教育厅厅长)主持考试。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考上了秀才就算是有了功名,但这仅仅是科举漫漫征途中的开始,后面的乡试、会试、殿试才是真正决定读书人命运的分水岭。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进士里面的前三甲,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
要是按照今天的学制,到进士才算博士毕业的话,那秀才就只是刚高中毕业,有了考大学的资格,至于能不能考上,那得另说,中国古代有太多读书人少年得志,早早考中秀才,之后却屡屡考场失败,有的考到七老八十了还是秀才,最具代表性的语文课本中《范进中举》那个片段,范进就是典型。
如果说范进是文学形象,说服力不足,那就再举个历史上的名人,《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19岁时在县试、府试、院试中接连考了三个第一名,名震一时,但此后却不断落榜,直到71岁才被选为岁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类似今天的保送生)。蒲松龄这样的例子还绝对不是个案,是很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更多的是美好的愿望。不然怎么会有“十年寒窗”这个成语呢?
《知否》中的孙秀才的这个段位。才只是科举的开始,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孙秀才在12岁就考上秀才,可见那时候,他是真的用功读书了,也算得上是神童。明朝主导改革的首辅张居正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也是12岁中的秀才,而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在21岁才考取了秀才。
孙秀才娶盛家女,乍富之后,丑陋的人性暴露
原著中和剧中都有提到,孙秀才家境贫寒,是靠寡母替人浆洗来供他读书,可见,那个时候,孙秀才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了,12岁就中了秀才,远近闻名,大家都觉得他前途不可限量,如果他能一直保持,也有很大可能会在科举路上大放异彩,可惜,他的命运因盛家女儿的下嫁开始改变。
原来是贫寒至极,突然间就暴富了,盛淑兰带来的陪嫁是孙家几辈子都没见过的,然后,孙秀才和孙母就开始“软饭硬吃”不但不感激媳妇和亲家,反而自我膨胀,觉得自己多了不起,清高自傲,花着媳妇的嫁妆,不思进取,不再努力,反而天天摆谱装阔气,呼朋引伴喝花酒,还用媳妇的嫁妆嫖妓不说,还给娼妓赎身,要迎进家门,完全不把盛家的底线放在眼里。
淑兰凡事隐忍、懦弱,只是不和娼妓同一屋檐下,是盛家的家训。孙秀才自己作死,让盛家拿住把柄,知府大人和孙、盛耆老面前,把事情掰扯得很清楚,同时也破财免灾,损失一半的嫁妆,换了淑兰的一纸“和离书”之后的孙秀才在原著中是很惨,没多久就败光了钱财,还因为品行不端,被学政大人申斥,科举更加无望,娶了个凶悍的寡妇,天天追着他打,也算是恶人自有报应了。
盛家当初是带着投资的眼光下嫁女儿
秀才虽说只是科举的起步,但好歹也算是有了功名,从此“乡邻敬重,不敢欺凌;官府优崇,不肯辱贱”。秀才可以享受国家给予士大夫阶层的种种特权和豁免,比如免除服劳役,免除纳税,在公堂上无需下跪,不能随便用刑等。
盛家大房是商人,在古代商人的地位低下,盛家有钱,二房盛纮还是京城中的官老爷,盛家也在乡里素有威望,但还是希望自己这一房能出个官老爷,就不用总是看二房王大娘子的脸色了。这才孤注一掷投资少年得志的孙秀才,哪成想,竟养成了一个废物点心+白眼狼。
那能不能说是盛家害了孙秀才呢,这么想,就真是狼心狗肺了,虽说盛家是看孙秀才有前途,才下嫁女儿,又陪嫁丰厚,可盛家的本意可不是让孙秀才吃喝嫖赌不务正业呀,盛家是出于让孙家母子享享福,孙秀才能安心读书,不用为生计发愁的,还照顾到孙秀才那摇摇欲坠的自尊心。
如果懂得感恩的人,是要趁着这个机会再用功努力,以盛家的财力和关系,只要孙秀才能中个举人,盛家都能帮他谋划更好的前程,奈何孙秀才自从12岁中了秀才,就一直是秀才,除了能在乡里享受点特殊待遇,在仕途上,是完全没资格的,别说当官,就是给人当幕僚恐怕都不够格。
沧澜说:
孙秀才的品行实在是太差了,母子俩一样的得陇望蜀,贪得无厌,没有感恩之心,没有容人之善,淑兰那么好的品行,在他们眼里,竟成了可以随意拿捏折磨的理由,人心坏到一定程度了。
他们这种人,就是得志便猖狂的典型。只适合做金钱的奴隶,幸好他没再考上,否则也定是贪官无疑。
古人读书,虽说带着功利性,考科举,但是真正能学有所成的,还是要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公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只想着自己的私利,眼界必然不开,又如何能做得出锦绣文章,所以,孙秀才的人品,也决定了他成不了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