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新增一门《家常菜》课,引发网友热议。据了解这门课由后勤保障部开设,总共18学时,包括基础的烹饪理论知识和家常菜肴、面食、点心的烹饪实践。(人民网2月25日)
在大多数人眼中,高校是一个做学问的地方,与“做饭课”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华东师范大学就出人意料地新增了一门《家常菜》课程,并且对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践操作考核做了计划和安排。据该校教务处副处长表示,这样的“神操作”是为了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作为通识必修课。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试点尝试,希望学生通过自己双手去创造、体验生活。
事实上,学问源于生活,做学问也要懂生活。高校培养的人才不是脱离生活的工作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具备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生存能力,做学问不是埋头“死读书”“读死书”。拿做饭来说,就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也是体现一个人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的基本表现形式。现代教育的意义不应一味注重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还应加强除智力能力以外的德、体、美、劳等其他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只有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也才能够更好地报效国家、回报社会。
在高校开设锻炼学生劳动能力的通识必修课,无疑是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又一次进步。再一次说明了学问不仅限于专业知识,生活处处皆学问。相信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更好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培养出懂生活、爱生活的高素质人才。然独木难成林,希望更多高校能够结合实际探索开设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课程,在坚持走传统成功老路的同时也能够开辟新路、谋划新局,从而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迈向新的阶段,推动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观念日趋成熟完善。(徐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