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网】;
教学十余年的高三数学老师柏任俊和同事们找到了一条“捷径”。
如今他能多出一半的时间,投入对学生的细致辅导上,每周为学生布置一次个性化的作业,一对一针对性辅导。仅半个学期,他带的班,学生成绩从落后年级平均分到反超。
这么快速的提升,得益于信息化技术替代了他过往的一些重复性的繁琐工作。比如以前考完试,他要花费大量时间手动统计错题,备完一节讲评课至少需要几个小时。给班上学生每人布置一份不一样的作业也是无法想象的。
直到2020年10月,他所在的学校,北京四十三中引进了考试与阅卷系统,学生线下答题,老师线上阅卷,客观题自动批改,技术自动实现成绩分析。这大大减轻了他批改和统计成绩的工作量,节省了一半以上的备课精力。
借助技术分析的班级学情,问题找得也更精准,他以前仅凭教学经验作出的判断一度遭遇了挑战。依据客观数据呈现的情况,他对要讲的重难点的把握更确信,这对高三来说至关重要。
“我们希望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找准我们的问题点,结合问题点有针对性地提升。”学校教学主任陈明霞坦言引进这套系统的初衷。
试点两个学期以来,学校整体成绩提升明显,最早应用且频率最高的数学学科在区级统考中排名位次上升。越来越多的老师从一开始的排斥,到接受线上与线下结合教学,不少老师还加入技术辅助下的分层教学探索。
这场教学改革对于坐落在胡同深处,有着70余年历史的四十三中来说,无疑颇具魄力。学校老师年龄结构偏大,青年教师占比不到30%,要一时改变老师多年来形成的教学习惯,并非易事。但改革却势在必行。
个性化作业不再是想象
进入高三复习冲刺阶段,高三(1)班的陆同学与绝大多数高三学生一样,在数学学科上进入刷题模式。只是,她已经很少重复刷题了。她的老师柏任俊为她和同学筛选出了个性化的练习作业。
以前考完试,老师讲解时,课上她基本都能听懂,但会不记得当时作答时是怎么错的。原因找不准,再考还会错,又反复练,最终陷入无效的重复练习中。
现在,借助考阅系统,她每次的作答记录都被搜集,错题与原因分析都收集在她的线上错题本里。老师柏任俊依据这些数据和分析报告,为她匹配针对性的题目,设计个性化练习作业。
以前这对老师意味着难以想象的工作量。即使学生学情充分掌握了,寻找不同题目,逐份批改,再逐人讲解,每一步都需要耗费几倍的精力。第一步的学情掌握就是难点。
但在技术与数据的辅助下,这一想象成为了可能。考阅系统帮助他更快更全地了解了学情。柏任俊老师介绍,高三以复习巩固为主,大大小小的考试频繁,积累了大量数据,便于分析和诊断班里学生的学习程度。
“以前凭经验,我会觉得学生在某些题上可能会答得不好,数据分析一出来,实际上学生答得挺好的。”柏任俊老师认为,如今完全凭经验教学已经不太适应现在了。
每次考试结果分析出来后,考阅系统还会针对每位学生的错题,推送“举一反三”的关联错题。这丰富了柏任俊老师的题库资源,提高了个性化作业的出题效率。
“以前组一套卷,我得一个小时,现在有了线上平台后,可能就半个小时,或者还不到半个小时。备课时间也压缩了一半。”他说。
部分试题自动批改,也减轻了他的批改负担。再加上省去手动统计分析作业错题的时间,课堂讲解时,他直接调取学生的作答报告,随时点评。这样就有了更多精力进行个性化辅导。
学生也不用一直陷在重复的练习中,系统会帮助学生识别重复错误的地方,“以前老师在教学中会忽略,因为一个人面对那么多学生不太可能那么细致”。
李淳老师也在尝试个性化教学。“我会根据我的需求制作答题卡,我需要学生哪一块的成绩分析,我就提前把答题卡设计成按照我的要求出分数统计的样子。”她说,以前区统考出的标准答题卡,将4篇英语阅读全部混合统计,但她想知道每一篇阅读班里学生的得分情况,就自己制卡拆开统计作答数据,了解班里的学情。
得到想要的数据后,李淳老师的试卷讲评重点就明确了,讲评效率也能提高。看着数学学科布置的个性化作业,她有些羡慕,接下来也想探索。
及时反馈带来高效提升
最先“吃螃蟹”的柏任俊老师收获了好结果。去年10月项目进校初期,全校测试时,他带的班平均分比年级低5-10分,但到期末考试,他班里的成绩已经排名年级第一,平均分反超年级平均分5分多。
他认为,提升的关键是,“针对性”和“及时性”。他说,有了每次考试的数据报告反馈信息,“我更清楚了备课的重点,要在哪些方面多下功夫”。
“及时性”则是反映在,从考试到讲评的时间大大缩短。“以前考完,我们可能三天后才能讲这张试卷,但现在,我可以这节课考完,接着的下节课就讲了。”
这得益于线上批改与成绩分析。考完后,学生答题卡经由教室内的扫描仪扫描,成绩分析便已出具。老师可以拿着分析报告直接讲解,省去以往手动统计分析的时间。
对学生来说,考完及时讲解掌握的效果也更好。高三(3)班李同学的感受是,当天考完当天讲解,对做错的题理解更深刻,“要是过了两三天再讲,明白是明白了,但可能就记不得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错的了”。
针对试卷上的错题,系统会为李同学推送相关题型。课上听完试卷解析后,她当天就可以做针对性巩固练习。这帮助她在复习中及时补上漏洞,大大提高了高三的复习效率。
初三数学老师李世魁也对及时反馈深有感触。以前,他当天讲完课,布置作业,学生第二天提交,批改,再讲解、反馈。时间间隔长,学生容易懈怠。
现在课堂上讲完知识后,他会留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做一套练习题,做完立马扫描,作答结果一下出来。对于出错率高的题目,他会抽出知识点再细讲一遍。
在李世魁老师看来,系统帮助他及时看到了课堂讲授的效果,学生也同样得到了及时反馈,“学生能知道这节课哪儿听明白了,哪儿没明白还需要进一步温习”。
除了即时的数据之外,逐渐积累的数据也同样为老师提供了长期指导。李世魁老师说,通过系统中学生前后多次考试成绩的对比分析,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更精准地辅导学生。
从说服到打动老师
一开始,并非所有老师都能接受这样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
推行考阅系统之初,有年纪大点的老师抗拒,觉得自己制作答题卡麻烦,是增加负担,还认为班里学生少,靠以前的人工统计答题情况,一样可以了解学情。主推这项工作的陈明霞本身也在高三一线教课,她理解这些顾虑和意见。
但推行却势在必行。陈明霞主任解释,此前因区域调整,学校高中阶段生源一般,过去老师通过增加时间义务辅导学生来提升,“但收效不明显”。特别是随着生源状况持续未能改变,以前的方式,令“老师疲惫,学生也很疲惫”。学校希望借助信息化技术来帮助精准提升。
她带着几位中青年骨干教师,带头学习制作答题卡和使用扫描仪,先在自己的课堂中使用。成熟后,又在校内推出公开课,邀请其他老师旁听。
看到公开课上的老师熟练应用数据拆解班级重难点,旁听的老师感到新奇,有些老师慢慢就去试着用了。“老师用了之后什么都不说了。不是想象的负担,而是减轻了负担。”
最初,学校选择了初一、高一和高三作为试点年级。后来,看到效果,其他三个非试点年级也想使用。“初三年级组长听说高三年级组长可以直接从系统中下载统计好的年级成绩分析表,也不想再手工排那些表了。”陈明霞主任说。
之后初三年级组长主动带着老师们学习如何使用。到2020年11月的期中考试,全校初高中六个年级,同时使用线上阅卷,线上分析成绩、讲评试卷。
从项目引进学校,到全校六个年级全部应用,四十三中仅用了半个学期的时间。一个学期后,除大型考试外,更多老师还在日常的备课、讲课和练习环节中深度应用。更多老师开始探索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
谈起引进项目初期,作为学校的教学干部,为让老师应用而增加的巨大工作量,她觉得都是值得的,“再难再苦我们肯定也去推进,因为最终结果一是老师掌握了技能,二是学生获益了,学生和家长满意,这就是我们最后要的效果”。
她认为,这也是当前的趋势所在。教育领域正在深化改革,要求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教育部提出,校内减负关键即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规范作业管理,提高作业设计水平,严格控制作业总量。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手段。
2020年5月,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与一起教育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教育大数据、人工智能、个性化学习与互联网+教育等领域展开合作。一起教育科技向西城区试点学校提供多项智慧教育软件,四十三中便是其中的试点学校之一。
对于未来,陈明霞主任说,学校还有很多想法,“再完善新的功能,将课堂小测验、平时的作业都能及时评价反馈,这对我们的日常教学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