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个只有十七岁的略显瘦弱的少年,希望能够在国外的花花世界一展宏图。然而,正当他自信满满地申请了国外在榜的知名大学时,十一所美国大学均拒绝了他,他无奈,只能选择推开清华这第二扇大门。
他,就是李泰伯。
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理科高考状元,在被十一所美国高校一致拒绝后,曾遭到无数的质疑,有人说他“崇洋媚外”,有人说他是个“书呆子”,只会读死书。然而任何流言蜚语都经不起时间的推敲打磨,李泰伯十年的传奇经历也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强大。
李泰伯的姓名出自《论语》第八篇泰伯。泰伯是周朝始祖的长子,但是其父认为三子的儿子姬昌有德行,因此有传位于三子想法。在泰伯得知其父传位给自己的弟弟时,并未争抢,为了避嫌,甚至没有在其父死后回来奔丧。
因此孔子认为泰伯是有隐德的君子,并不以博得君主美名为理想。父母取名“泰伯”,就是希望他能够像泰伯一样淡泊名利,拥有真正超脱世俗的德行,不惧世人的言语。
“德、才、貌三者集于一身,是领袖级人才。”这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沈献章对他的评价。
李泰伯从小爱好广泛,酷爱音乐和绘画,有时候来了兴致,甚至喜欢作曲一首。他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及各种公益活动,组织领导学生会和其他社团,是学生会会长,作为班长的他经常帮老师分忧,老师们都对他赞不绝口。
李泰伯在高中时和老师开办了联合国模拟大会,心系世界和平发展,不仅自己眼光长远,还号召学校的同学们加入。
这样一位活跃、健谈而又有远见的学生,实在不能称得上是“书呆子”,反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榜样。
直到保送北大数学系的消息传来后,他却放弃了保送的机会,对此很多人感到不解。然而优秀的人通常是心胸宽广的,李泰伯想要追求的并不是一个安稳的未来,而是一个经自己规划的、具有挑战意义的未来,这也能够印证他之后选择美国高校的原因。
李泰伯不仅积极参加学生时期的活动,在学习上更是毫不忽视。不仅喜欢钻研,还能够举一反三。就这样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知识沉淀后,李泰伯打响了他人生的第一战——高考。
他一举拿下高考状元,并为了之后能够顺利拿到国外高校的offer而努力准备。
仿佛一切都是那样顺利,李泰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向哈佛、耶鲁等美国十一所高校发出了留学申请。
然而这时,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11所美国高校竟然都拒绝了这样一位优等生。
李泰伯遭遇这样沉痛的打击后,并没有继续坚持出国这样的出路,峰回路转,决定报清华电子系,并且同时报考了港大和港中大。
正是这样坚韧、努力的性格,才使得他没有被路途的蜿蜒打败,也没有被胜利道路的曲折迷惑。
他的心中仍旧抱有想要出国深造的想法, 因此他选择“曲线救国”,先在国内的高校打下基础,等到时机成熟再一步步达成终极目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即便他之前失败,但是多年的打磨使得他在高考的挑战中如入无人之境。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他最终踏上了清华、港大的道路。
李泰伯进入清华电子系进行一年委托培养,随后又辗转进入香港大学。经历了两大高校的考验后,2012年他终于转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
并且在这之后他又进入约翰普金斯医学院就读博士,取得医学及工程学双博士学位,圆了自己的医学梦。
这样看似眼花缭乱的履历背后,是无数汗水和辛酸的付出。李泰伯的优秀与他的坚持、努力是成正比的。正是他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促使他能够一步步达到自己目的。
因此,在他毕业之际,他对于当初美国高校的拒绝表示感谢,不仅是因为那时的时机确未成熟,而且那次的拒绝也是对他内心坚决性的考验。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李泰伯清楚地认识到,高校的拒绝对他来说不仅不是阻碍他成功的绊脚石,反而是引发他坚持的动力;在清华、港大就读的两年,也是他成长的必经之路。
李泰伯追求理想的道路无疑是十分成功的。他完成了境外求学的目标,并且达成了学医的理想。试想,当一个幼童曾用稚嫩的口吻说出自己的梦想时,是否想过有实现它的一天呢?
李泰伯能够坚定理想,与他幼年的教育、家庭环境等因素是分不开的,正是在这样良好的家教、优异的学习氛围下,他才能够很早激发出自己的信念。
李泰伯高考的时候也是应试教育,但那时的教育还保有残存的温和性。而现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生不堪重负:作业纸卷漫天飞舞,老师家长双重施压,名次竞争异常激烈。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理想,更不要说说实现。
不知如今在这样高压的教育系统之下,还会再出现李泰伯这样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吗?
国家人口负担、贫富差距等都是现代应试教育弊端滋生的温床。因此当学生在抱怨作业多、压力大的同时,最应当反思的其实是教育行业,如何把应试的不足淡化,是现今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虽然个人理想应当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发展,但是当社会理想滑出既定的轨道,偏离原来的航线时,个人理想便会与社会现实产生无法交融的障碍。
在社会现实中找寻自己应当存在的价值,是每个人的义务。在人民理想中找寻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