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马建红(法学博士)

本学期前九周的研究生课程已经结束。与以往上完课即与学生“相忘于江湖”不同,这个学期从第一次上课就开始给学生留了“作业”,要求他们选定一个主题,每周就相关主题阅读一篇学位论文或期刊论文,写学习心得,然后在每周上课前将电子版提交至课程群。半个学期过去了,在这种“检查督促”下,每位同学至少从形式上看已读了八篇同主题论文,学生们在做阅读笔记的基础上,总结这些论文的特点,分析论文之间的异同,提出了未解之惑及自己课程论文的写作计划。

随着课程的结束,这一同主题阅读活动也告一段落。不过在结课时,我还是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希望学生们能将这个阅读活动延续下去。我给学生们算了一笔“账”:如果他们继续每周读一篇论文的话,到下半年开题的时候,至少能读三四十篇,这样就不会发愁找不到写学位论文的选题;在选题后继续读下去,在论文写作中也就不会发生资料匮乏、参考文献捉襟见肘的问题,自然也不愁写不出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一般来说,人们在有监督的时候会读书,在有考试与论文写作压力的时候会读书,但是要想让阅读成为一种陪伴一生的习惯,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阅读的好处和理由,人人都能说出好多条来。比如,读历史书,能使我们的生命无限“延长”;读科幻类的书,则可以为我们想象不可知的未来;读美国人写的书,让我们了解在美洲大陆上发生的故事,读英国历史,则使我们确知亨利八世的所作所为;在现实生活中,即便是交游甚广的人,他所认识的人也很有限,读书却可以让我们与古今中外的作者成为“密友”;一个人的精力有限,通过亲力亲为所能掌握的知识相对要少得多,书本却可以让我们对那些从未涉足的领域也有一定的认知。读书能让我们生活的时空无限扩展,也让我们的见识不再是井底之蛙。

读书有这么多好处,却并不是人人都能养成阅读的习惯。除了那些从事教学、科研、编辑等文字工作的人以外,许多人几乎是在走出校门后,就与读书绝了缘。在微信时代,朋友圈转发的内容,通常会暴露一个人终止读书的时期。读书让人遇事冷静、理性、客观,也能让人避免偏激、固执。

读书习惯的不易养成,可能和我们的心神容易受外界诱惑有关。日常生活中,能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读书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出游、购物、聚餐等等,不知不觉间就已打发了一段时光。深处今天网络的时代,一段一段的视频,一部又一部的电视剧,一件又一件的“突发”,一个又一个购物小程序的“浏览15秒得积分”等,都很容易让时间在我们手指的滑动中消耗掉。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只有严格自律且具有极强自我管控能力的人,才“有”时间去读书。对于有志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更要如此。前人的经验,或可为我们提供借鉴。

严耕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治史经验谈”,虽然以有志于史学的年轻人为言说的对象,但对普通人读书习惯的养成也不无启发。他告诫青年学者要“一心力,惜光阴”。一个人无论身体多么强健,他的精神和心力都会有一定的限度,时间更是有限度的。如果不能集中精神,而是将心力分散到其他方面,那么不仅学问不能有大成就,其他方面也会让他人、让自己失望。“此如河渠,固定的相当大的水量,放入一条渠中,必然显得流量很大,气势雄壮。若分散入数条渠道,各渠势必显得流量减少,气势微弱,无大作用。”一个人的心力时光如分散到多个方面,各方面的成果也势必都大打折扣。“故心力与时光愈能集中,成果必愈大,最好他的生活一切都投注浸润在学术工作中,成为一个纯净的学术人。”在淡泊名利,避开权位的同时,要减少与朋友谈天邀游的机会,“至于影视报章,亦随时警惕,尽量放弃,紧缩到了解时局与娱乐生活所必要的最小限度,每天只看一种报纸,至多一节电视,以使心力时间不要分散。”只有这样严格的自律,将有限的精神心力集中在治学工作上,始能有成。

或许我们并不想成为一个像严先生那样有成就的学问人,不过,即便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要想有时间与心力去读几本书,我们就该收敛一下心神,压缩自己花在碎片化的网络信息方面的时间,让阅读取代时时处处刷手机的习惯,以充实自己的大脑,纯净自己的心灵,在精神方面也有所收获。

世界读书日设立的目的,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这段类似婚姻誓言的话语,不知道能有几人去真正履行?因为集中精力去读书,谈何容易!漫画/陈彬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868 字。

转载请注明: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