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的历史背景,柔然与北魏在漠南地区的角逐

花木兰的故事来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的民歌《木兰辞》。《木兰辞》这首五言诗。花木兰代父从军,就是参加北魏的鲜卑军队,与柔然发生的战争。看下边这篇文章,可以了解花木兰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作者:胡玉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本文原载于《朔方论丛》(第七辑),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全荣、云广主编,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

柔然是中国北方古族。3世纪末4世纪初出现于阴山南北,5世纪初,柔然建立了横跨蒙古高原的游牧政权,6世纪中叶柔然汗国被突厥灭亡。柔然汗国存立期间,南朝宋、齐、梁、陈以建康为中心辖有长江流域的广大区域;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先后以平城和洛阳为中心据有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柔然汗国则以鄂尔浑河、土拉河为核心驻牧区控制漠北地区。三方政权南、中、北并列,呈比肩之势。除此之外,吐谷浑以伏俟城(今青海省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为中心统辖今青海、四川、甘肃部分地区;伊吾、敦煌以西的西域地区虽小国林立,然据有中西交通要道,引发了各方势力在这里展开激烈的政治和军事角逐。柔然汗国建立后的历史也基本是围绕与这几方政治势力的关系展开的。其中柔然与北魏在漠南地区的争夺是柔然历史中的重点内容。柔然汗国与北魏以蒙古高原大碛即斜亘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之间的大沙漠为天然的分界线,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二者的交往也构成了5世纪初至6世纪中叶北方地区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宋书》和《梁书》中提到的柔然“常与魏虏为仇敌”“世为仇雠”,部分反映了柔然与北魏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毗邻生存中的外交状态。此期间,双方关系受到各自国力以及北方政治局势的影响,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花木兰的历史背景,柔然与北魏在漠南地区的角逐

一、从402年至423年一对北魏的合围

柔然以北魏“叛臣”的身份在漠北建立政权,又与北魏比邻而居。因此两个政权之间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利益的角逐都在所难免。柔然汗国建立前后,在漠南活动的北魏是其主要的政敌。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北魏,柔然先后与关中的后秦、辽西的北燕和亲。此外,柔然与朔方的大夏、河西的北凉、河南的吐谷浑、辽东的高句丽也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柔然的外交结盟,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对北魏形成了全面的包围之势。在柔然汗国针对北魏展开积极外交的同时,北魏的拓跋理正在完成区域内的平叛和诸部的统一。铁弗匈奴、独孤部、贺兰部、库莫奚以及高车诸部都先后被北魏兼并。在此之前,对于柔然在漠北地区的行动,北魏暂时鞭长莫及,无暇顾及。当北魏初步完成区域内的统一之后,相邻的各割据政权成为北魏统一北方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同一时期的柔然也基本达成了与三边政权的友好关系,形成了共同牵制北魏的局面。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柔然汗国初期在与北魏的战争中多采取主动,并占有优势。而在这段时期内,北魏方面制定的外交策略和军事行动都受到柔然的影响,或者说要考虑到柔然可能造成的危险。

天兴五年(402),北魏与后秦发生战事,柔然乘机出兵侵扰北魏,并救助后秦属部素古延等部。同年,北魏群臣建议进一步攻打后秦军镇蒲板,拓跋珪担心柔然寇后方,不敢贸然出兵。之后,拓跋珪西征时,柔然果然犯塞。永兴二年(410),北魏太宗出兵北伐柔然,此次出兵之前,北魏先集兵镇平阳以防后秦突袭,之后才派兵北上。这次北伐的结果虽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北魏大军返回时,被柔然追围于牛川,援兵赶到时北魏方才解围。以这个情形来看,北魏北伐恐是草草收场、狼狈而返。除此之外更加令北魏担心的是

“屈丐、蠕蠕必提挈而来,云中、平城则有危殆之虑",

屈丐即大夏国主赫连勃勃,因此崔浩曾经向道武帝进言,

“西北二寇(大夏、柔然)未殄,陛下不可亲御六师”。

以上情形,足见柔然与后秦、大夏之间的结盟确实发挥了牵制北魏兵力的作用,北魏在战争中疲于应付,很难兼顾,这使得他们在其他区域的军事行动也瞻前顾后,审慎用兵。

永兴二年(410)讨伐柔然的战争之后,北魏对于柔然的政策似有调整。此时柔然国内社仑的弟弟斛律继承汗位。斛律继位后,发动了向北和向东的两次战争,并与北燕通婚。步鹿真在不久之后,驱逐了斛律,立为可汗。步鹿真在位不及一年就被大檀取代。神瑞元年(414),北魏欲以柔然新汗继位之机改善与柔然的关系,派出谒者悦力延抚慰柔然。这是有记载的北魏与柔然汗国之间的首次友好外交,与此同时北魏也对与柔然有结盟关系的后秦、北燕都派出了友好使团。然柔然方面不仅未予以积极的回应,更是于同年即再次犯塞。北魏不得已出兵抗敌,无功而还。这是有记录的太宗朝对柔然犯塞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应。时北魏境内疫情严重,饥民问题也亟待解决,太宗无意发动对外战争。这种情况下,北魏实行了收敛的外交政策。泰常八年(423) ,北魏开始修筑长城、备置戍卫,建立以长城和六镇为依托的北方防务体系。此举反映了北魏太宗在柔然问题上以防御为主的态度。而此时柔然势力正处于上升势头,借机不断南下掠夺,北魏边地民众深受其害。对于柔然随后的数次内寇,北魏

魏收撰:《魏书》卷 35《崔浩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808页。

《魏书》卷35《崔浩传》,第811页。

也只能是“每岁率诸军屯于漠南,以备蠕蠕",面对柔然的犯塞“来既莫逆,去又不追"。

另外,太宗在神瑞元年伸出的“橄榄枝”虽没有改变与柔然的关系,但也并非毫无作用。北魏这次四方遣使,得到了后秦的积极回应。同年,后秦姚兴遣使来聘。后秦对于北魏态度的变化,与其自身面临的困境有关。天赐四年(407),铁弗匈奴人建立的大夏政权发动了对后秦的战争,此后秦夏在关中和岭北地区争霸长达十三年。从永兴四年(412)开始,后秦在与大夏的战争中力不从心,由强势转为弱势。同时后秦在南面也受到东晋的威胁,面临“晋、夏交侵”的局面。此时,后秦急需要改善与北魏的关系而获取帮助。由此北方的格局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方面后秦已经危在旦夕,与柔然共抗北魏的结盟关系将自动解除;另一方面,北魏的宿敌大夏的兵力也深陷关中与后秦纠缠,暂时不会对北魏发动战争。这意味着,柔然与北魏之间的关系也将会有新的变化发生。

花木兰的历史背景,柔然与北魏在漠南地区的角逐

二、从425年至486年——北魏强势反击与柔然朝贡

始光元年(424) ,北魏世祖继位。柔然可汗大檀以北魏新君初立,发动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侵魏行动,六万大军进入云中,直逼盛乐宫。北魏世祖亲自率军赶往云中反击,被柔然包围,后柔然因别帅被杀撤退。此次战役给北魏政权带来了不小的震荡。刚刚即位的拓跋焘血气方刚,面对柔然的频繁入寇,拓跋焘决心采取坚决的手段予以打击,北魏对柔然的态度也由之前的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出击。同年,世祖首次派兵攻打柔然,大胜而还。始光二年(425)北魏五路大

《魏书》卷16《河南王传》,第396页。

《魏书》卷24《张衮传》,第618页。

军北伐柔然,深人漠北,大檀率领部众惊骇北走。与此同时,北魏制定了合理的策略,对周边政权也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始光三年(426)开始,北魏乘大夏政权诸子夺位的混战时机,发动了全面的攻夏战争,并于始光四年(427)占领了大夏国都统万城。同年,柔然寇云中之时,听闻统万城破的消息,惧而退走。此事说明即后秦之后,大夏对北魏兵力的牵制也正在减弱和消失。

神嘉元年(428),大檀遣子将万余骑兵入塞。次年,世祖决心强回击柔然。当时,受太宗朝收缩政策以及柔然前昔威势的影响,北魏上层文臣武将不愿意主动对柔然开战,多主张“广农积谷,以待其来”,朝廷内外一片反对之声,后宫太后亦极力劝阻。时崔浩力排众议认为:北魏已经解除了西面大夏之危,在南方初建的刘宋与柔然之间,考虑到刘裕在与大夏关中之战后,遭受了严重的挫败,其短时间内北伐的可能性很小,而

“蠕蠕往数人国,民吏震惊。今夏不乘虚掩进,破灭其国,至秋复来,不得安卧”,

因此崔浩主张应该集中攻伐柔然,

“一举而灭。暂劳永逸,长久之利,时不可失也"。

这一番辩论虽出自崔浩之言,同时也反映了北魏最高统治者拓跋焘讨伐柔然的决心。神嘉二年(429),北魏大规模北伐。柔然方面习惯了经常性的侵扰和对魏军的追击,对于北魏这次主动的军事行为并没有准备。当北魏大军进入柔然境内时,柔然猝不及防,北魏军四出搜讨,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凡所俘虏及获畜产车庐,弥漫山泽,盖数百万。与此同时,柔然内部又发生了雪上加霜的事情:隶属于柔然的高车,乘势而起攻杀柔然部众,一时之间,柔然震怖,民众散乱,烧毁穹庐,绝迹西走。这次战役是北魏对柔然的一次绝佳的战机,然北魏方面放弃了对柔然的继续进攻和追击,由此也为柔然提供了喘息的机会。后来从凉州来的商人向北魏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提到,如果北魏当时能继续追击柔然,柔然就会被北魏灭亡了,拓跋焘因此颇为遗

《魏书》卷28《刘洁传》,第688页。

《魏书》卷35《崔浩传》,第818页。

憾。崔浩评价此次战役使南方的刘宋政权亦感到惊惧,“卧不安席”“非敢先发",而诸位镇守南镇的将军们对从征柔然的将士们所获物质利益艳羡不已。由此也可以反映出北魏的这次用兵对柔然打击非常沉重。经此一役,柔然对北魏的策略也当会做出调整。接下来的事情足可以印证这一点。

神嘉四年(431 )柔然遣使朝献。这是见于文献记载的柔然汗国建立后首次朝贡北魏,这也说明了柔然在上次战争的打击之后,试图改变与北魏的关系。延和三年(434),柔然可汗吴提送妹于北魏,请求和亲,世祖封为左昭仪,又以西海公主嫁吴提。吴提遣使百人来朝朝贡。太延元年(435),柔然再次遣使朝贡。此事之后,北魏世祖曾经下诏:往昔“蠕蠕陆梁于漠北,铁弗肆虐于三秦”,而今“四方顺轨”“兵戈渐宁”。可见其间柔然与北魏暂时罢兵息戈,无战事发生。

太延二年(436),文献中出现了柔然再次犯塞的记载。上文提到双方和亲以来“兵戈渐宁”,为什么在太延二年柔然打破缓和局面,先向北魏发难呢?我们注意到,这一年北魏出兵攻打北燕,并最终灭亡北燕。柔然曾先后于411年、414年与北燕联姻,417年又遣使朝贡北燕。北魏在延和元年(432)进攻北燕时,就曾经屯于漠南,以备蠕蠕。这些事实表明柔然与北燕的结盟关系一直存在。此当为柔然在436年突然犯塞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太延中,西域各国皆向北魏遣使朝贡;太延五年(439) ,北魏又发动了灭亡北凉的战争。而在此之前,西域诸国数为柔然所侵,多受柔然羁縻,随着北魏在西域影响力的扩大,柔然在西域的利益受到威胁,这也使柔然与北魏寻求和平相处的方式变得行不通。所以,柔然在436年之后,暂时中断了与北魏的贡使关系。其间柔然集中稳定其在西域的统治,对北魏北方边境的寇扰明显减少。从436年到450年,柔然仅两次小规模入寇北魏,但是北魏则在太延年间至真君年间,先后七次北伐柔然,致使柔然“种落畜牧所亡大半",可汗吐贺真恐惧远遁。北魏文成皇

《魏书》卷4《世祖纪》,第83页。

帝拓跋溶至孝文帝拓跋宏中期,柔然复开始频繁地遣使朝贡。据不完全统计,柔然从兴安元年(452 )到太和十年(486) ,遣使朝贡近二十次,史称“岁贡不绝”。其间虽也偶有犯塞的记载,但并没有对北魏构成大的威胁。

总而言之,柔然经神嘉二年的战役,又历世祖一朝的连续打击,“怖威北窜,不敢复南",柔然汗国初期对北魏造成的“无岁不警”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之后在与北魏的关系上,柔然开始积极地寻求由简单的对抗到朝贡、和亲等缓和的交往方式,对北魏边境的威胁已大大减弱。

花木兰的历史背景,柔然与北魏在漠南地区的角逐

三、从487年至534年——北魏在高车与柔然之间的权衡

从太和十一年(487)开始,柔然与北魏的关系又发生了重要的转折。这种转折最初是由柔然内部发生的事件引发的。柔然在予成可汗去世后,其子豆仑继位。豆仑上台后,改变了与魏“敦崇和亲"之策,史称其“不遵父志”,决议伐魏。时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其从弟穷奇各统领高车之众十余万落依附柔然。487 年豆仑准备出兵犯北魏边塞之前,阿伏至罗认为伐魏时机不成熟,力劝豆仑放弃北伐的主张。然豆仑不听阿伏至罗等人的建议,执意发动了对北魏的战争,战争中柔然军队遭到重创。于是本来就存在反战情绪的高车部众在阿伏至罗和穷奇的率领下向西迁徙,他们到达车师前部(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一带)西北后,自立为王,建立了高车政权。这一事件对柔然与北魏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就柔然而言,从此将大部分兵力、国力消耗在了对高车的战争

《魏书》卷103

中,经济上日陷困境,史称“高车、蠕蠕,连兵积年,饥馑相仍”。柔然汗国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日益恶化,陷人了“自救靡暇”的境地@。在这种内外窘困的状况下,柔然基本上放弃了对北魏本土的战争,开始寻求双方经常性的通和关系。据《魏书●蠕蠕传》记载,从487年到北魏灭亡,柔然只有3次犯边,且都是由于柔然境内遭受严重旱灾才导致“其人大饥,相率入塞”。另一方面,高车政权建立后,遣使北魏称臣,云:

“蠕蠕为天子之贼,臣谏之不从,遂叛来此,而自竖立,当为天子讨除蠕蠕。”

此时,北魏政权正有意减少在西域用兵,高车正可作为北魏在西域的前驱与柔然相抗衡。因此高车的请求得到了北魏的支持。此后,高车国不断向北魏遣使,两国长期保持友好关系。在北魏的支持下,高车与柔然在西域展开了长达五十余年的拉锯战,大大削弱了柔然的国力。同时北魏对高车也有防范之心——

“犹有内顾之忧,未暇窥窬上国。若蠕蠕无复竖立,令高车独擅北垂,则西顾之忧,匪旦伊夕",

因此北魏对柔然也采取了“纳亡兴衰"的政策。神龟末年,袁翻在奏表中分析了当时高车和柔然的局势:

“高车、蠕蠕迭相吞噬。始则蠕蠕衰微,高车强盛,蠕蠕则自救靡暇,高车则僻远西北。及蠕蠕复振,反破高车,王丧民离,不绝如线。而高车今能终雪其耻,复摧蠕蠕者,正由种类繁多,不可顿灭故也。然斗此两敌,即卞庄之算,得使境上无尘数十年中者,抑此之由也。”

这段记载正是北魏后期对柔然政策的一次很好的总结,即利用高车打击柔然,又以柔然牵制高车。

北魏的卞庄之算,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正光初年(520),柔然受到高车攻击,阿那瓌(guī)和婆罗门先后投奔、请服北魏。时柔然内乱加剧,势力衰微。根据《袁翻传》的记载,柔然可汗的这两次内附,引

《魏书》卷69《袁翻传》,第1541页。

《魏书》卷103

《魏书》卷69《袁翻传》,第1542页。

《魏书》卷69《袁翻传》,第1541页。

起了北魏对高车势力的顾虑。于是北魏安置婆罗门于西海郡,

“虽外为置蠕蠕之举,内实防高车之策",

又安置阿那壞于吐若奚泉(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以北)。后婆罗门因叛魏转投噘哒,被北魏俘虏。阿那壞则在北魏的扶持下,势力逐渐得到恢复,柔然也正式向北魏称臣。正光四年(523)北魏六镇起义爆发,北魏在镇压六镇起义的过程中力不从心,不得不向柔然阿那瓌借兵。孝昌元年(525 )阿那瓌勒兵十万,由武川西向沃野助北魏镇压起义。之后北魏经六镇起义的打击,国势日益衰微,柔然国势则迅速恢复。尽管如此,阿那瓌有感于北魏的抚慰之恩,频使朝贡。直到534年北魏分裂之前,柔然与北魏之间“阴山息警,弱水无尘”。

北魏分裂后,高欢挟孝静帝(元善见)踞邺城;宇文泰拥文帝(元宝炬)占长安,彼此对峙,史称东、西魏。这时两魏竞相与阿那瓌结好,以争取柔然的势力对抗彼此。柔然借此机会,左右逢源,先后与东、西魏建立了通婚关系,并一度占据了长城以北的漠南地区。

但是不久之后,突厥部落在阿史那土门的领导下,脱离柔然统治,逐渐强大起来,最终在555年击败了柔然最后一个可汗邓叔子,柔然汗国灭.亡。柔然与北魏的关系宣告结束。

小结

柔然与北魏的关系,在北方民族与中原交往的关系中具有特殊性。首先,拓跋鲜卑以游牧民族的身份阻挡了柔然的南下,在客观上限制了柔然与中原地区以汉民族为多数的各民族的大规模融合。柔然与北魏对峙初期,两者之间在生产方式、文化习俗等领域有许多共性,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正如崔浩所言

《魏书》卷69《袁翻传》,第1543页。

《魏书》卷103《蠕蠕传》,第2303页。

“彼能远走,我亦能远逐,与之进退,非难治也"。

因此北魏较之柔然并没有形成传统中原和边疆对峙中的向心和凝聚的吸引,这是双方关系的一个基础。与此同时,柔然南下还另有渠道。柔然借道吐谷浑实现了与南朝110多年的通使往来。这其中当然首先是出于军事的考量。然在这个过程中,双方还有经济、文化交流的需求。随着与南朝交往的加深,柔然对有异于北方游牧文明的农耕文化产生好奇和慕化,双方关系实现了传统形势上的南北交流。柔然在给南齐的国书中表达了享有皇祚,接续正统中原政权而来的政治定位。他们承认南齐代宋顺应了天命,应顺理成章的统治吴地,而占据中原的北魏则是不合时运的“凶丑”“元恶”。所以柔然与南齐当

“振霜戈于并、代,鸣和铃于秦、赵”,

驱逐扫平北魏。然后

“皇舆迁幸,光复中华,永敦邻好”。

这份国书反映了柔然并不承认北魏在中原的正统地位,也是对北魏“惟我皇魏之奄有中华”的回应。其次,与汉、唐等中原王朝以经济上支持换取游牧民族政治上的臣属关系不同,北魏前期对于柔然经济上的掠夺远比政治的拉拢要积极得多。北魏在建国初期,畜牧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为了保护或扩大畜产,以获取财富为目的的战争在游牧社会里是经常发生的,“而且这种战争往往与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搅和在一起"。柔然汗国前期“马畜丁肥”,北魏群臣就曾经以“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为理由主张讨伐柔然,可见柔然的畜产对北魏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将对手驱逐,争夺生存资源是北魏与柔然战争的主要任务。正如恩格斯在讨论私有制出现后战争的原因时所提到的

“邻人的财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贪欲,在这些民族那里,获取财物已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以前进行战争,只是为了对侵犯进行报复,或者是为了扩大已经感到不够的领土;现在进行

《魏书》卷35《崔浩传》,第817页。

《魏书》卷62《李彪传》,第1394页。

王育成:《中国父 系氏族时代战争问题探索》,《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3期。

《魏书》卷26《长孙嵩传》,第644页。

战争,则纯粹是为了掠夺,战争成了经常的职业了。”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河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斯选集》卷4,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0页。

满族文化网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7295 字。

转载请注明: 花木兰的历史背景,柔然与北魏在漠南地区的角逐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