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家长向媒体爆料,称广东深圳市东湖中学初中一年级的英语老师,会使用一款软件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该家长说,这款软件前15天免费,免费期之后一年收费395元/人。该家长希望学校停止这种网上软件完成作业的程序,或者换一种免费软件。12月7日,东湖中学一位工作人员回应称,英语老师推荐使用这款软件进行训练,属于选做作业,非必做项目,学校不参与收费。
老师推荐收费软件虽为“自愿”,但收费和不收费的孩子的口语作业是不一样的,有些作业交费才能完成……这样的做法算不算违规之举?推荐收费软件背后有无利益纠葛?收费和不收费的学生有不同的作业算不算人为制造教育不公?关于此事的争议,立马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
事关教育公平大事,舆论热议之下,学校回应称“该作业属于选做作业”“学校不参与收费”。回应一方面指出老师没有强制,只是推荐一些“选做项目”,让有条件购买作业的孩子可以更好地学习;另一方面指出学校没有参与收费。老师没有问题,学校也没有问题,这样的回应看似严丝合缝,看似“都没有问题”的回应,却只是在和稀泥。
此次事情的核心问题是“合理不合理”,这样的合理性不是从道德上来说的,而是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规为准绳。关于收费软件,教育部是有明确规定的。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教师不得随意向学生推荐使用任何App,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加强监管,坚决杜绝有害App侵蚀校园。这明确了底线:老师不能随意推荐App。因此,不管是“必做项目”还是“选做项目”都不影响此事的定论,老师推荐收费软件,在程序上就是有问题的。
对此事的审视,学校不能点到为止。让老师认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合适,让他们知道教育的边界,这样的底线必须树立起来,也必须被遵循。而对学校来说,也应该让其知道相关的制度规定,不能任由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唯此,才能避免类似事情再次发生,更好地纾解大众的教育焦虑,营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环境。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