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历史的瞳孔可以看到历史长河波澜壮阔,同时也蕴含着哲理,让我们一起推开历史的大门,感受古人的智慧吧
在《沁园春·雪》中有一句著名的句子,“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在这之中,包含的几位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再加一位著名的康熙,这几乎涵盖了古代帝王称呼的所有形式。
唐太宗
汉武帝为谥号,完整应称之为“汉孝武皇帝”,
谥号用来评价君主的所作所为,写进史书。在起初,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首个“恶谥”是来自于周厉王,源于其奢侈荒淫,又兼“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故被谥为“厉” 。
汉朝用谥号,源于有庙号的皇帝太少了,西汉一共15个皇帝,有庙号的只有四个: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东汉一共14个皇帝,有庙号的只有三个: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汉显宗孝明皇帝刘庄,汉肃宗孝章皇帝刘炟。
到至唐朝,在最起初,谥号也很简单,如李世民给李渊上的谥号是“武皇帝”,庙号是“高祖”,然后李世民死后,李治一开始给他上的谥号是“文皇帝”,庙号“太宗”。
但在武则天的建议之下,李治开始给祖宗们加谥号,李渊的谥号改成“神尧皇帝”,李世民的改成“文武圣皇帝”,本来应盖棺定论的谥号,却变成了后世皇帝尽孝的戏码,最后李渊的谥号后来被加成“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则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到了清朝,就更离谱了,谥号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即努尔哈赤,长到甚至有凑字数的嫌疑。
汉武帝
唐太宗,太宗为庙号,主要是后代对他进行祭祀,写进家谱。
在最早的时候,庙号是很稀缺的,往往是有大功有大德的祖先才配有庙号。庙号是过世的皇帝们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时期,当时制定庙号时是依据下面四条标准来裁定:
创基立业曰“太”(太祖、太宗);功高者曰“高”(高祖、高宗);世代祭祀曰“世”(世祖、世宗);中兴者曰“中”(中宗)。
随着唐朝谥号的泛滥,相反的庙号,却人均一个,因此后世称呼唐朝皇帝均用唐X宗。
年号指代的明清皇帝
各种各样的皇帝称呼
康熙是年号, 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明清两朝皇帝大多只使用一个年号,因此后世大多用年号来指代。
成吉思汗,是汗号。 汗号即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号制度。在其内部基本是对标汉语中的皇帝的。但在汉文化中,汗是不如皇帝的,有一种“山大王”的味道在里面。
秦始皇,这是国号+皇帝序位的叫法。这是比较特殊的叫法,只在秦朝存在。 所谓“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有点类似西方的拿破仑三世,威廉二世之类。
成吉思汗
皇帝的称呼只是后世为了更好地指代而已,但某些皇帝如,嘉靖、同治等年号中的隐喻却为帝皇们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历史中蕴含的故事总是这么令人着迷,好了,今天小编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下期再与小编一起走进历史长河,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