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原创 鲸鱼队长 壹心理 今天

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我们的教育,底要把人逼成什么样子?

前段时间有个视频上热门。

10岁女孩正在发高烧,爸爸举着她的吊针瓶,带她去衡水中学参观。

采访时,他捏着女儿脖子,问她:“考得上吗?”

女儿说:“希望能考上。”

爸爸让她大声点。

女儿:”希望能考上!!!“

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爸爸又问:“你想来衡中吗?”

女儿:“想来。”

爸爸又说:“大点动静!”

女儿:“想来!!!”

话音刚落,爸爸又加了句:“不是想来,一定来,不能辜负爸爸对你的期望!”

而此时,女儿已经连续四天高烧到39℃了。

但爸爸说,开放日机会难得,叫她来感受一下:“我们没文化,但是希望孩子有文化,一定要考上!”

女孩呢?目光呆滞,有气无力。

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这样的现象,不是个例。

8.4分的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一位戴眼镜的小男孩,参加才艺比赛,不小心失手。

他低头走回座位,旁边的妈妈给了他一个白眼,不屑地抿嘴,摇头,似乎无法忍受孩子的失败。

孩子很受伤,妈妈很失望。

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其实,我真的很能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

就像龙应台说:“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但是,这种教育,渐渐变味。

从努力学习,到你要牺牲你的自由和快乐,以后才能出人头地。

从力争上游,到你如果拼不过别人,就不够成功。

都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可是我们的教育,到底要把人逼成什么样?

唯成功论让他们一直活在被评判、被比较的环境;达不到标准,“我不够成功”的恐惧就会吞噬他们。

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必须要走上父母预设的“正确”轨道,是这种教育最失败的地方。

在这种“成功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无法真正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高兴。

弗洛伊德曾说:“人生有三件事不能打经济算盘,那就是健康,旅行,教育。”

可为了上名校,让孩子“成功”,父母们在教育上的算盘打得非常响。

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把孩子推上“正轨”,孩子的所有努力,都只是为了换取被爱的资格。

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赢在教育,输在没教会孩子如何失败

这些父母事事都想做到100分,想把孩子推上他们设定好的完美轨迹。

他们不相信,孩子能靠自己的努力,获取属于自己的成功。

其实,我也十分赞同让孩子多学点东西。

只有掌握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适应生活。

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教人考100分,学100门技能。

心理健康和生存技能同等重要。

正当父母都在研究“如何催熟孩子”,就没精力去关注孩子需要的信任、支持和鼓励,更忘了告诉他们:

你可以和失败做朋友。

你做得不好没关系,我仍然爱你。

《没有起跑线》的纪录片里,Irena是一个着急的二胎妈妈,女儿还在子宫里,已经开始拼命胎教,“操练”女儿的英文。

她说,妈妈们之间有句很精辟的话,叫“赢在射精前”

这,曾是现实带给她的深刻教训。

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Irena的大儿子8月出生,其他妈妈说,生得太迟了。

因为很多学校,只收1月生的宝宝。

理由是:他们会比那些年中、年底生的孩子,发育得更成熟。

如果你的孩子不是1月出生的,被好学校录取的几率就比别人低。

怀孕需要约9个月,所以,射精都要算好月份,什么时候射,宝宝才能正好1月出生。竞争,从精子起跑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其实,她也曾下过决心不做“怪兽家长”,让孩子自由成长。

但是,大儿子放养到1岁半时,她发现,别人家的孩子,6个月大就开始上培训班,又会表现,又会答题,怎么拼得过别人?

她很不甘心地说,大儿子成了蠢材。

她不信,一个输在起跑线,连幼儿园学前班都考不上的孩子,以后还能有什么未来?

所以,二胎绝对不能再输了。

而她,只是无数“推娃”妈妈中的一员。

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另一位妈妈Sharoni,毫不留情地说:这不过是为了妈妈的面子罢了。

如果谁说现在大家一起停下攀比,她第一个支持。

可是,无法停下。她只能一边感叹压力巨大,一边给5岁的儿子报普通话、英语、各种培训班, 周末还要带他去上课。

内卷正在蔓延。

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平时一群妈妈聊天,聊谁家的孩子学了赛马,去了哪个培训班,特别厉害。只要你不跟着一起推娃,你就是个不称职的妈妈。

现在竞争压力那么大,万一孩子这辈子都比不上别人,怎么办?

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妈妈们急急忙忙给孩子规划完美人生,报2家幼儿园,5家培训班,孩子二年级就要学物理电路......

他们觉得,父母最好的“爱”,是让孩子掌握成功的能力。

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没有起跑线》里,教育心理学家吕畇侠对输和赢的解释

到最后,衡量一个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只有成绩。

考了100分,父母喜笑颜开。

学习成绩不好,父母恨铁不成钢:“你怎么这么蠢?”,“你永远要记得我生你养你多么辛苦,你还敢不学习?”

这样的教育模式,无形中给孩子传达了一种信息:

我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

你考100分,我就爱你100分。

你只考了50分,我就只爱你50分。

只有你考了100分,我才是100分的家长,才能得到100分的面子。

你做不好,就不配得到爱。

他们一直在用成年人的评价标准,来要求孩子思维成熟,独立自理,理解父母苦心。

然而,“我必须成绩很好,人生才能成功”的这种绝对化非理性信念,不知坑惨了多少人。

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没被充分信任的孩子,过得怎么样?

没有被充分信任的孩子,很难对自己有信心。

一位著名主持人曾在采访中说:“我到现在还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

不少人很不理解,事业成功的人为什么会自卑?

但在她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对她非常严苛。

不仅要抄写古文,还要每天跑1000米。

文体活动不能参加,放寒暑假必须打苦工挣钱。

不许她照镜子,不让买新衣服。

最让她难过的,是爸爸永远对自己不满意,永远都在挑错。

为什么呢?

爸爸小时候过得很苦,是在苦日子里拼出一条路的。

他坚信现在过苦日子,以后才有好日子过。所以,他不敢让女儿过得“不苦”。

现在的她,没有安全感。

她必须要做得很好很好,才能稍微安心。如果和别人差不多,或者只比别人好一点,那不行,她觉得不踏实。

一直和别人比较,和自己比较,从来没有办法认可自己。因为一旦做得不够别人好,就输了。

这种“成功”教育,就像种盆栽。

把多余的枝干,根系全都剪掉,让植物适应花盆的形状。盆栽尽管长得漂亮,但是很难把根扎深,被风吹倒还会被骂脆弱、矫情。

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真正的成功教育

是教会孩子面对失败的能力

但真正的教育,是种树。

随便这棵树怎么生根发芽,向上伸展。

我想起一个很震撼的泰国广告《豆芽引发的梦想》。

贫困妈妈小学都没毕业,平时在菜市场摆摊为生。

有天,女儿问妈妈:“为什么别人的豆芽卖得这么好?”

妈妈说,因为只有一个摊位在卖豆芽。女儿想,为什么我们不种一点来卖呢?妈妈迟疑了。

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可能,她会想:我要是会种豆芽,还等到现在吗?你怎么不好好读书,净是想这种没用的东西?

但她还是跟女儿说:“我们试试。”

两个人铺好土,放种子,满心期待,但没能如愿,豆芽都枯了。

要放弃了吗?妈妈说,“我们可以再试试。”

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两个人找来农业教材,妈妈不认识字,女儿就给妈妈念。

她们看了很久的书,觉得这次一定没问题。

结果还是失败。

妈妈很担心,家里的存折没钱了,怎么办?她忍不住哭了。

但看到女儿对豆芽那么有热情,她还是说:“我们可以试试。”

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她们一起研究科学种豆芽的方法,一起动手用塑料瓶做自动浇水装置,就连四处漏水的屋顶,都可以利用起来。

失败两次后,终于成功。

妈妈欣慰地看着女儿,问:“还要不要种点别的?”女儿很开心,坚定地说:“我们试试!”

现实中的女儿,家徒四壁,妈妈也没文化,更没钱给她上培训班。

可她却靠着“我们试试”的念头,一路读到了博士,最后成为了一名科学家,去了瑞士工作。

这个系列广告的主题是:家庭教育激发无限潜能。

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这也是心理咨询师曾奇峰所说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他做什么,更重要。

温尼科特曾提到一个重要概念:抱持性环境。

抱持性环境,是指父母张开双臂,但并不评判孩子的行为。

妈妈从来不评判女儿的奇思妙想,而是坚定地对她说,可以试试。

她允许孩子自由探索,调皮玩耍,除非孩子真的搞不定时,再上去帮忙。

而很多的父母是怎样呢?

因为内卷带来的焦虑,提前规划好所谓的完美人生,疯狂地,猛烈地,用力地把孩子连拖带推,扔进一条生产流水线里。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想方设法制造障碍,批评,打压,欺负,以为这样就能培育出完美孩子。

但是,那些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人,会更有安全感。

他知道,遇到困难,自己背后还有人拥抱他、接住他,而不是在深渊面前一旦后退,背后还得承受父母“为你好”的“猛烈一推”。

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无论你怎样长大,

都有机会成为你自己

有人可能会说,你站着说话不腰疼。

不能赢在起跑线,就考不上好学校,考不上好学校,就赚不了很多钱,没有钱,怎么可能活得幸福?

我并不是说,不要让孩子去学东西、上培训班。现在的父母,无论多么委屈自己,从来都不会在孩子读书学习上面吝啬一分钱。我真的很佩服这一点。

但是,他们却很容易忽略,对孩子而言,一分信任也很重要。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必须努力学习、成倍加班,才能得到好的生活。

可是,真的吗?

哈佛大学花了76年,追踪268人,就为了解答这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可能成为人生赢家?

但研究者George Vaillant发现,决定人生能不能成功的,从来都不是智商,体型,父母收入,自己受教育程度。

真正的答案是:爱。

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爱如何治愈一个人

一个在温暖,充满支持、有信任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在面对失败和风浪时,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勇气扛过去。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的童年不幸福,人生就会不幸福。

你还是可以在朋友,恋爱,婚姻,工作中,找到属于你的支持和认同,被爱疗愈。

综艺《极限挑战》里有一期,导演给一群高中生,提出了这样的六个问题:

第一,你的父母都接受过大学以上教育吗?

第二,你的父母是否为你请过一对一家教?

第三,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学习功课外的一门特长且目前还保持一定水准?

第四,你的父母是否让你拥有过一次出国旅行?

第五,你的父母是否承诺过你出国留学?

第六,从小到大你是不是父母心中的骄傲,他们是否会在别人面前夸奖你?

我们大多数人,能往前走四五六步,也有一些人,只能走出最后一步,甚至有人一直留在原地。

可一旦发令声过后,所有人都在用力奔跑,本来输在起跑线的人,也有机会跑得比前面的人快。

父母的情感支撑,是大部分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把伞。

导演严敏说,没有伞的孩子,必须用力奔跑。

如果你已经是个成年人,或者在原生家庭里受过伤,别害怕。

用力奔跑,你就不会输在起跑线。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考试,工作真的非常重要,

但别因此就让一个能提供情感支撑的家庭,成为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因为,没有爱的环境里,很难生出长久的生命力。

世界和我爱着你。

本文来源:壹心理公众号(ID:yixinligongkaike)  作者:曜珏

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436 字。

转载请注明: 这部冷门TVB纪录片,看哭多少年轻人:有情感支撑的原生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