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颖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经公布,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其中明确要求“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教育生态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解决当前义务教育负担过重的问题,就需要正本清源,让义务教育生态回归本真。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义务教育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负担太重了。孩子们总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上不完的培训班,别说“不能愉快地玩耍了”,连睡觉的时间都被挤占了。“给中小学生减负”的口号喊了很多年,各地的“减负令”不断推出,可“减负”就像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手上的巨石,每天被推上山,然后又滚下来,如此周而复始。过重的负担,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义务教育之弊。
为什么本该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阶段,会产生如此严重的负担?全社会的教育焦虑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中华文化历来重视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从未改变过。教育是刚需,只要高考这根指挥棒在,竞争的重心就会不断下移,尤其是现在普通高中和职高要50∶50招生分流,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很多家长把目光提前到中考、小升初,甚至幼儿园。这种焦虑还来自盲目的攀比,“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裹挟着家长层层加压,而没有认真考虑拿来比较的东西是否对孩子成长有益。很多培训机构为了一己私利在不断制造、贩卖焦虑,“你的购物车里有孩子的未来吗?”“你来,我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危言耸听的广告词让教育焦虑在全社会蔓延。
教育的焦虑带来的是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很多家长不由感叹:“明明是义务教育不花钱,怎么比读个大学还贵。”其实,国家每年在义务教育阶段提供了大量补贴,但过度追求校外培训,导致额外的教育费用越来越高,不堪重负。泛滥的校外培训,还严重破坏了义务教育的基本价值,违背了公益性的原则。由此衍生了“读不起书”“不敢生”“养不起”等情绪,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国之大计产生负面影响。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会考试的机器。少年强则中国强,这个“强”绝不是指分数强,而是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各项素质综合发展的“强”。对校外培训的过度需求和依赖,或许能在“提分”锦标赛中实现短期功利性愿望,却使得不少孩子失去童真、失去自主、失去生成志向的最佳时机,往小里说,可能影响到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长远幸福;往大里说,则可能影响到国家发展、民族前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番“双减”政策的猛药去苛还专门提出打击教育领域过度资本化,给资本划一条底线,公共事业不能沦为资本逐利的暴利行业。这抓住了问题的症结。为烈火烹油的校外培训市场冷却降温,按下的不仅仅是个刹车键,更是个安全键。这样的刹车,短时间内可能会引发一些家长的不理解甚至更大的焦虑,但当绝大多数学生进入均等化的教育环境后,久而久之,社会预期也必然得到改变,被畸形教育市场激发起来的焦虑心态也会得到缓解。当下的政策一定会动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这跟反腐败的道理一样,但不动个别人的利益,就会让14亿人的整体利益受损。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教育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启蒙个体对世界的感知与热爱,是为让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不要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不妨给孩子多一点成长的时间,让我们一起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