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好友,野心勃勃想称帝,却惯打爱国牌,斩首后被做成标本
一
五代时期的军阀安重荣也算是乱世雄杰。此人出生于武将世家,从小精通骑射,因为父亲的提拔,安重荣很早就在振武军(今属内蒙古呼和浩特)担任巡边指挥使。数年征战,剽悍勇武的安重荣崭露头角,成为振武军风头最健的青年将领。
后唐末年,石敬瑭起兵,派人召唤安重荣加入。安重荣的母亲和兄长都不看好石敬瑭。在他们眼中,官军势大,风险也大。安重荣不甘心一辈子做低级军官,渴望有机会出人头地。追随石敬瑭虽然风险很大,但若成功,回报也极大。他为了安抚母亲,在百步之外设下一个箭靶,说:“石敬瑭若是能够成为天子,那么我这一箭必然射中。”一箭射去,果然射中靶心。安重荣又拿出第二支箭,说:“若我安重荣有命成为节度使,那么这一箭也当射中。”结果,他一箭再中。母亲和兄长看到他心意已定,也不好再反对。安重荣就带手下1000人叛逃,离开了振武军。
怀揣梦想的安重荣奋勇厮杀,冲锋在前,让石敬瑭很满意。936年,石敬瑭称帝之后,任命安重荣为成德军(今属河北石家庄)节度使。
当上节度使已是那个时代武将的巅峰,安重荣很是兴奋了一段时间。可是,当他走出山野,来到朝堂,目睹了后唐末帝和晋高祖石敬瑭的发家史,安重荣的内心激动不已。他说出了五代以来节度使们共同的心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一句话道破五代时期各路人马称王称帝的本质:哪里有什么天命所归,哪里有什么仁义道德,有的就是强权而已!
五代就是这样一个武力称雄的时代,不仅仅是后唐末帝和石敬瑭,就连朱温、唐庄宗、唐明宗莫不是如此。安重荣为什么不行?
二
不过,安重荣手上有兵马,朝廷则有着更多的兵马。如何能以小投入获得大收益呢?安重荣思前想后,决定发动舆论,积极造势,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反对契丹的爱国浪潮。如此一来,天下纷乱,朝廷自顾不暇,安重荣就可以浑水摸鱼,实现上位梦想了。
有了想法,他立刻就行动起来。
石敬瑭
当时,石敬瑭尊奉契丹皇帝为父,契丹骄横,欺凌中原,天下藩镇多有不满。安重荣于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多次宣称:“后晋贬低中原王朝、尊奉夷狄(契丹),以此来填充那丝毫不知道满足的契丹的贪欲,让本已疲惫的百姓更加穷困。如此朝廷可以说是万世之耻辱!”通过抨击后晋尊奉契丹的国策,安重荣从根本上打击了石敬瑭帝位的正统性。石敬瑭听了很不高兴,百姓却拍手叫好。
同时,契丹使者通过成德军前往汴京,安重荣接待使者时叉开腿坐着,很是傲慢。若是契丹使者胆敢发作,安重荣立刻将他们抓捕入狱,甚至直接杀掉。契丹对安重荣很是痛恨,又拿这个说一不二的军阀没有办法,不得不绕道前往汴京。面对契丹使者的训斥,石敬瑭卑躬屈膝,好言安抚,但又不敢派人训斥安重荣。毕竟,天下藩镇对他多有不满,即位之后,他不得不四处征战,只要安重荣不是太过火,石敬瑭也不想先挑起事端。
石敬瑭的软弱让安重荣的野心更加膨胀。当时,吐谷浑的白氏部落不堪忍受契丹的奴役,逃出草原。安重荣将这些人全部安置在了自己军区,还以共同对付契丹为名,四处招揽周边的少数民族。各地的亡命之徒来到成德军,只要是参军,安重荣也一律赦免他们原先身负的罪责。数年后,安重荣手下有大军数万,单单精锐骑兵就有万人。
为了建立大业,安重荣利用反击契丹的民心,把“爱国自强”这张牌用得得心应手。天福六年(941年),一队契丹使者团经过成德军,安重荣故意挑衅,侮辱契丹使者。契丹使者高傲惯了,自然不服。安重荣立刻愤怒地下令,将契丹使者倒拖在马屁股后面,绕城一周。看到此景的百姓无不赞颂安重荣爱国,痛骂契丹使者活该。
安重荣又上表朝廷,一一列举周边各部落对契丹的仇恨,并且宣扬,愿意和自己一起反抗契丹的部落就有十万军队,还说,如今无论是中原百姓还是外族部落都同心反对契丹,对契丹用兵、将其逐出幽云十六州的时机已经到来,这不仅是民心,更是天意。
与此同时,安重荣把这份表章遍送朝廷大臣和天下藩镇,以占据舆论的制高点。于是,朝廷上下掀起了一股反对契丹的浪潮。
三
从一开始,中原王朝的官员和百姓对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的卖国行径就非常不满,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如今,安重荣等藩镇联合上书,朝廷舆论顿时倒向了安重荣。石敬瑭大惊。他本是契丹扶持的皇帝,一旦与契丹撕破脸,在内忧外患之下,后晋必然灭亡。石敬瑭即刻从汴京出发,前往邺都(今属河北邯郸),弹压边境,又亲笔写下诏书,告诉安重荣,让他自重。
历朝以来,借助外力夺取政权者比比皆是。昔日李渊从太原起兵,不也是对突厥称臣,以换取军事援助吗?后来大唐强大,立国数百年,人们不但不说李渊、李世民卖国,反倒说他们懂得审时度势,借力打力呢。
所以,石敬瑭认为,昔日汉与匈奴,唐与突厥、吐蕃和亲,是为了天下安定;自己向契丹称臣,同样是“所以为天下计”。在对安重荣说明苦衷之后,石敬瑭也不无威胁:安重荣若是坚持己见,无异于以个人之力对抗天下。即便安重荣兵强马壮,也不是他晋高祖的对手!
可惜,安重荣反意已决,根本不在乎石敬瑭如何解释。他早就给自己准备了后路:他在竖起反对契丹大旗、召集各部人马的同时,也派人和契丹辖区下的幽州节度使联络,希望契丹保持中立。幽州节度使把事情告诉契丹皇帝,契丹皇帝果然吩咐静观其变,暂时不要对安重荣用兵,等石敬瑭和安重荣打起来再说。
中原越是混乱,契丹越是可以浑水摸鱼。
这时,安重荣的母亲还健在。她很担心儿子这样折腾会白白丢掉性命,再次劝说儿子偃旗息鼓。安重荣又玩起了当初的把戏,说:“为母卜之。”他指着大厅外面悬挂的龙旗的龙口处说:“吾有天下则中之。”安重荣本就是神射手,一箭射去,果然从龙口中穿过。母亲看到儿子不听劝,只好叹息着走开。
四
起兵在即,安重荣也加紧了宣传造势的步伐。他辖区内的饶阳(今属河北衡水)县令知道他的心思,主动献上一只五色水鸟。安重荣大喜,四处宣扬“天降凤凰”,是保佑自己的祥瑞。一位军士也献上一条大铁鞭,宣称鞭中有神,鞭头所向,随便一指,人就会死去。从此安重荣有了一个外号,叫做“铁鞭郎君”。每次他进出府门,都让人抱着铁鞭走在最前。他还在阅兵时公开表演“鞭头杀人”,数万军士对其铁鞭的威力无不惊骇。
941年,正值当地大旱,大旱之后蝗灾四起。安重荣一面拿出粮食,招揽饥民数万为兵,一面驱赶饥民前往邺都,将大军混在饥民当中,掩人耳目。石敬瑭听到消息,命令大将杜重威前往平叛。
安重荣颇能用兵,摆下偃月阵迎战官军。官军虽然数倍于安重荣,一战之后却丝毫占不到便宜。杜重威连续多次进攻无效,很是担忧,想要撤退。部下劝说道:大军一旦撤退,安重荣必然追击,如此一来,大势去矣;如今安重荣的精兵全部放在中部,我方不如从两翼猛攻,或许可以获胜……杜重威听从了建议,果然撼动了安重荣的大阵。就在两军势均力敌时,安重荣的好友兼部下赵彦之忽然在阵前倒戈,这下彻底断送了安重荣的皇帝梦。
原来,赵彦之早年和安重荣同样在振武军担任指挥使,彼此关系还算不错。安重荣依附石敬瑭,一跃而成节度使,让赵彦之看得眼红心跳,他便从振武军来到安重荣帐下。安重荣很高兴,任命他为排阵使。可赵彦之不但不感激,反倒认为安重荣昔日和自己一样,不过是靠着站队正确得到高位,在才能方面不比自己高明。如今安重荣想要叛变自立,无异于自取灭亡。赵彦之临阵倒戈,就是想以此谋取一个投效石敬瑭的机会。
安重荣没想到旧友会背叛自己,大惊之下,急忙退入辎重队伍,其两万多军队则成了溃兵。官军乘势追击,安重荣主力尽丧,只能带领十多人逃回成德军。当时天寒地冻,成德军战死的、冷死的士兵有数万人。十来天之后,安重荣的裨将(副将)打开城门,将官军引入。
为斩草除根,杜重威一声令下,将守城的官员百姓两万多人全部杀害,那个做向导的裨将也被诛杀。安重荣则被押送到邺都,石敬瑭下令将其斩首,还将他的头颅用油漆涂抹,做成标本,送给契丹,以示对契丹的忠诚。惯打爱国牌的安重荣不但没有当成爱国英雄,而且还死在了自己的野心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