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大橙橙聊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长平之战,歪史认为一开始就是意外发生的一场遭遇战,尤其对秦国来说。起因大家都知道,不再赘述。
歪史认为这场战争的结果导致四十万赵军被坑杀的背后祸首不是一个人,所以最后这个锅也不应该是某一个人来背。
参与这次战争,主导这次战争,引起这次战争的所有达官显贵、军事将领都要负责。根据历史记载,这一些人主要有平原君赵胜、背负骂名的赵括、嫁祸于赵的上党郡守冯亭、被后世吹上天的军神廉颇、贪图利益却首鼠两端的赵孝成王都有份。秦国主帅作为最后决定的人也不能不背。
历史的背后,正是赵孝成王、赵胜、冯亭的各怀鬼胎最后将功韩靡久武功的秦军引向赵国。事实上,赵国此前有做过充足的心理准备来应付秦军,但是之后秦军来了之后就逐步调整策略,而赵国一会希望和谈一会又寄希望于秦军断粮后撤。根本没有决一死战的决心与魄力。
反观秦国,与赵国遭遇以后,意志坚定,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吞掉上党,打垮赵军,所以秦昭王进行了全国动员,倾国之力以赴。
这时候的歪史认为赵孝成王相对很差劲,他寄希望于其他五国的干预,但是其他国家却想着趁火打劫,一个个坐山观虎斗。在国内又没有做什么战略思想的准备也没有全力支持前线,只是希望速战速决。他们的自信就是赵武灵王以来胡服骑射以及赵奢几年前大败秦军的旧例的成果。这个锅他要背一部分。
平原君赵胜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一开始赵王问题利弊,是他建议接收上党,虽然料到秦军反应,但是事后一样没有作为,只想分一块肉吃,但是却不去管肉能不能咽掉,会不会噎死人。如果不是太怂恿,赵王肯定不去贪图小利。这个锅他也要背。
那么上党郡守冯亭呢,典型的嫁祸于人的做法,一开始就很明白,自己打不过秦国,于是寄希望与赵国来抵抗,只想让赵国来保护自己,可是降秦和降赵有什么本质区别?或者说抗命不尊的他不愿意降秦,怎么会甘愿降赵?所以,这个锅他甩不了。
号称四大名将的廉颇。这位名气冲天的人,一开始被寄予厚望,但是短兵相接之后损兵折将,然后,他就拿擅长骑射的骑兵和秦军的步兵对垒!名将果然不同凡响,以大无畏的精神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来比斗。
战神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军队有什么优点,秦军有什么优点。既不去思考如何破敌,也不思考自己军队能不能长期对峙。反正老子就是一个方法,死守!死守的结果,秦国缺粮全国动员运输,赵国缺粮找齐国没买到。这个结果下去只有一个,秦国有粮勉强维系,赵军无粮不战自乱。所以他的锅很牢靠。
最后的赵括,这位名将之后军事理论丰富,留下纸上谈兵的成语,在秦国运作,赵国不得已的情况下让他代替廉颇。当然他知道赵军的优点,也清楚赵军的处境,更加有赵王的信任,也有自己的自负义无反顾的帅军出击。
结果长期对峙之后的赵军肯定因为准备不足,而同时期的秦军已完成战备。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军被包围,赵括组织突围,于是一场最大的野外混歼战开打,但是赵括死于乱军,失去三军主帅的赵军在给秦军造成死伤过半的损耗之后剩下的投降。这个战果应该来源于赵国军士的修养比较好。
歪史猜测,根据白起的话,秦军六十万也损耗过半,那么这场战争赵军在没有主帅,也就是没有指挥系统的情况下自身损耗也应该跟秦军接近一比一。也就是说大概率有三十万赵军成为非战斗人员,剩下缴械投降的十五万左右。
如果打对折,死亡对半应该十五万,那么最后剩下的就是有伤的也是十五万,这样被秦国俘虏的赵军还活着的应该在三十万左右。而这个时候的秦军,应该剩余四十五万人,其中还有十五万人属于伤兵。那么监视看守人员还剩三十万,这一些人需要照应总数四十五万人,任务颇为艰巨!
看一下秦国的现状,反间计之前就是缺粮,维持不下去了,现在比以前还多了十五万人来吃饭,这个工作根本不是原来秦军的后勤可以供应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粮草别说赵军会反复,就是秦军也会自乱,所以,这时候如果不处理掉赵军,那么大概率最后的胜利就会化为泡影。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白起借口惧怕赵军反复,然后全数坑杀赵军。最后这个锅白起也不得不背。
本文歪史原创,抄袭必究!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