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 《行动方案》正式发布

为促进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 《行动方案》正式发布

首届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昨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成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 璇 王烨捷)首届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12月12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发布《新时代体育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点)》的同时,着重推出《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2030)》(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为全国的学校、家庭、社区以及有关部门提供了一套系统完整且兼具操作性的体育健康促进实施策略。

在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体质问题愈发严重,体育与教育分离使得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多地沦为纸上谈兵,逐年攀升的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正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我国先后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

为将国家政策引导落实为可规划、可实施、易操作的具体举措,促成体育与健康、体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华东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研究团队牵头研制《行动方案》,据学院党委书记汪晓赞介绍,研究团队近10年来始终扎根于中小学体育教学一线,在全国各地建立体育健康促进系列研究的课题实验基地近30个、实验学校400余所,遍布上海、重庆、山东、河南、安徽、湖南、广东、辽宁、黑龙江等全国多个省(区、市),为方案的构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据首届全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介绍,《行动方案》提出了兴体育、融体育、亲体育、常体育、智体育的“5+体育”行动愿景,即“民族+体育”“素养+体育”“家庭+体育”“生活+体育”“科技+体育”五大概念、内涵和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指南。

实施优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每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要达到75%以上,运动强度达到心率140~160次/分钟,每节课的运动技能练习时间为20分钟左右,体能练习时间为10分钟左右,彻底改变“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与健康课。

营造浓郁的“活力校园”氛围。每班每天至少开展两次文化课堂中的微运动,学生每天在校内参与不少于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师生共同参与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教职工每周累计参与不少于18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等等。

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多元联动机制。家长每学年组织或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不少于3次,家长每学年陪伴孩子参与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不少于3次,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两次联合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大型体育健康促进活动。

推行科学的“赛事挑战”奖励计划。设计应详细明确,积分合理,项目内容设置应适宜家长和师生参与,且具备挑战性、科学性和多样性、融合性。

建立动态持续的运动智能监控体系。重点关注体育课堂教学指标、体育考试指标、健康生活指标、主动健康指标等4个方面问题,例如,健康生活指标包括身体活动水平、久坐行为、身体形态、视力水平、睡眠情况、心率变化、生活质量指数等。

“方案呈现了如何在全方位理解体育和健康价值、含义的基础上,把学校体育、家庭教育、社会活动和师生互动、家校互动,如何更加有机地融合成一个全社会参与的、共同促进孩子体育运动和健康成长的体系,庞大复杂却非常可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会上表示,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及《指导纲要》《行动方案》的发布是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行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472 字。

转载请注明: 为促进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 《行动方案》正式发布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