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迷信

很多人相信教育是万能的,能教出很多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但事实上,教育并非万能的,对于教育的迷信也需要不断破除,以正视听。

关于教育的迷信
国内教育只是让孩子获得知识,并具备参加考试的解题能力,而非掌握一门技术并以此谋生。即便到了大学,很多学生学的专业也只是皮毛,并非能够实用的东西,以至于到了社会上找不到工作,即便真的找到了对口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也是要不断学习的,不然真的没法应付新岗位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从来都是为了考试而存在的。老师们更是精明,只要考试考的就要讲,只要是不考的,哪怕再精彩,也一定不讲,免得学生分心,自己还费力不讨好。因为教育的恒定指标是成绩,是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看升学率,而不是创新水平和综合评定指标。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陷入了无尽的题海里面,把学习变成了终生难忘的吞咽苦果的过程,当然还要被无数的励志故事所激励,到头来经历一番“头悬梁,锥刺股。”的努力之后,还找不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很悲哀?而有些单位招聘的时候非得要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毕业生,弄得很多家长对海外留学趋之若鹜,也更加相信海外教育一定优于国内教育,不出国留学就算等而下之了。

关于教育的迷信
即便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一些大学生到了国内,还是找不到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只能在家啃老。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对于教育的迷信还可靠吗?当然不可靠了。人才也是一种资源,当然这种资源被市场化之后,人们更多地看到了人才并不缺乏的事实。而所谓的人才就是通过种种考试大学毕业的人,而并非什么真正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况且,大学扩招之后,社会上这种所谓的人才一抓一大把,根本就是极端过剩的,而非稀缺。稀缺的是那些真正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但我们的教育培养这样的人才并不在行,而是培养了大量没用的所谓解题高手一类的人才,这类所谓人才即便到了工作岗位,也会迅速蜕变为“团结协作”的主儿,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非有伟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高精尖人才。

有识之士说,肯定是土壤出了问题。培养人才的土壤出了问题,也就没有什么真正的人才了。那么,教育生长在这块出了问题的土壤之上,还能结出什么丰硕之果吗?当然不能,但还不能说,要不但宣传那些所谓的人才,让家长们心甘情愿掏钱供自己孩子读书,也因此催生了很多教育产业,当然包括名校资本运作,包括辅导资料、校服、书、本、笔等产业,甚至能拉动楼市,为国家创收,也让学生以及整个家庭一代一代前仆后继起来。

关于教育的迷信
产业巨大,可持续发展,又成代际承续,还有什么理由不维护教育的神话呢?还有什么理由不让家长们迷信教育呢?虽然孩子大学毕业后把家长捆绑上也不能买得起城市楼房,但家长们还是要让孩子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在城市定居,因为他们自始至终是迷信教育的。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116 字。

转载请注明: 关于教育的迷信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