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的存在以及以学区房名义炒作房价的行为在各地屡见不鲜,根源在于教育资源不均衡。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需要多措并举,久久为功。
眼下楼市热词,非“学区房”莫属。
学区房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异常火爆,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经营贷违规入楼市;二是海外疫情使得本想送孩子出国读书的家长打消念头,在国内选好学校。随之出现了一些地区炒作学区房的现象。据报道,个别城市的房屋中介机构利用经营贷等资金手握多套学区房,企图控制价格,扰乱了市场交易秩序,加重了学生家长的困惑和恐慌。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人们强烈感到,新一轮针对学区房的调控政策已在路上。
学区房的存在以及以学区房名义炒作房价的行为在各地屡见不鲜,根源在于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向更大城市集中,或在同一城市里集中于个别区域或个别学校的情况,短期之内恐难改变。只有不断弥合教育资源差异,缩小同一地区“牛校”与“普校”间的差距,教育资源日趋均衡,学区房的概念才会日渐弱化。
推进教育资源均衡,不少城市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教育集团化,以一个优质学校为中心把周边或郊区普通学校纳入进来形成教育集团,优质带普通,中心带偏远。但从现实情况看,很多教育集团也只是派一名校长到集团内的普通学校加强管理,普校的师资力量并无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提升也相对缓慢,导致“牛校恒牛,普校恒普”。
师资力量是造成学校差异的关键因素,以教师轮岗促师资平衡不失为一个办法。既然走集团化路线,可让“牛校”的教师在集团内学校轮岗,优秀教师真正深入普校,发挥带动作用。这种做法国外也有。其实,教师轮岗不仅可在教育集团内部施行,还可以打破学校之间的界限,以一定行政区划为范围,让师资轮换成为常态。
优质教育的核心是优质的教师,加大对普通学校师资的培养需要不断努力。针对普通学校的教师,可在选拔任用、职务职称晋升、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出台相应优惠措施和激励机制,这样就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普通学校任教,鼓励他们下大力气提高教学水平,从而达到提升普校教学水平的目的。
此外,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举措。比如上海今年出台的高中招生办法中,要求重点高中拿出相当数量名额,留给高中所在区之外其他区的优秀学生。“牛校”大门的敞开值得点赞。
实际上,不少城市早已实施了类似上海这样的“校额到区”“校额到校”政策。只不过有很多家长在衡量,到底是从传统优质教育片区升入好学校的几率大,还是从外片区读普通学校取得好名次升入好学校的几率大?思来想去,很多家长还是认为前者更稳妥,哪怕只是认为几率略高一点,也愿意勒紧腰带为孩子一掷千金。于是在不少城市,学区房并没有因此明显降温。
还比如多校划片,买了学区房,进入本片区或者邻近片区的哪一所学校尚不确定,会对一些炙手可热的小区起到降温作用。但多校划片往往又和就近原则相矛盾。如果通过电脑派位进入了更远的小学,对家长和学生而言,无疑将增加往返学校的时间成本和交通安全风险。对于那些普校数量不多,整体资源不差又相对均衡的片区,学区房热度可能不降反升,甚至整个片区都成了学区房。
还有不少城市出台了“六年一个学位”,甚至“九年一个学位”的政策,目的在于降低学区房的流动性,通过拉长交易周期、减少交易来降低热度。尽管能够避免学区房炒作,也很可能加重学区房的稀缺性。
由此可见,尽管这些政策在推进教育资源均衡方面纷纷迈出步伐,却也面临不少问题。
需要提醒的是,购买学区房存在风险,出手需谨慎。
买学区房像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上一户用完了,过几年卖给下一户。这些年个别城市学区房价格一路上涨,买学区房不仅能让孩子上好学校,等出售的时候还能赚上一大笔。
然而,学区房价格受到教育政策变化影响大,近些年各地都在出台各种各样淡化学区房概念、促进教育均衡政策。地方入学政策或其他教育政策一旦有变,手中的“花”就可能传不下去了。况且,在一些大城市,学区房价格高企,不少家庭需要贷款购买,而一些“老破小”学区房年代久远,这些房屋寿命到达一定年限后,利用银行贷款购买将受限,上一户只能寻找有实力全款接盘的下一户买家,出售难度增大。
推进教育资源均衡是给学区房降温的重要途径。然而实现均衡绝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资源均衡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需要多措并举,久久为功。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