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一线城市之间各种形式的牵手非常频繁,尤其是那些深受地区影响的顶尖大学而言。
如果他们不能及时在一线城市抢占一席之地,寻找出路,焦虑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在异地办新校区是一件好事
在20世纪80年代,山东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早期的从自己的家中走出来尝试的大学。他们先后从济南和哈尔滨来到了威海。
到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面临着扩招的浪潮。当时,大学的扩招与新兴城市发展的需要相互补充,导致了到异地办学的浪潮。中山大学的珠海校区和中国科技大学的苏州研究生院就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学和一线城市聚集在一起,一线城市相对是更欢迎的。毕竟,前者能给它带来明显的好处:
如果历史文化不够悠久,
有了顶尖大学甚至顶尖大学城,整个城市的文化形象也会跟着提升。
有了大学也就有更多的机会留住这些大学培养的人才。
这种行动比向年轻人发放户口和补贴来更能保持主动。
例如,大约在2000年,深圳向北大,清华,哈工大和南开,等著名高校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够南下。
如果深圳在20年前没有采取主动,它今天可能不会有现在拥有多所985大学的高等教育。
哈工大是杰出代表,而且一年比一年好
放眼全国,尤其是偏远地区,你会发现一些大学,甚至是985级的,也不得不屈服于地理劣势,流失越来越多的高分学生。
在去年河北省的理工类成绩录取中。兰州大学的最低分数线为615分,
这个分数低于南京邮电大学的617分,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614分相似。
后两者都不是211大学。然而,兰大的低分现象不仅仅只存在于河北省。
同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和东北大学等,已经加入了心碎精英高校的互爱团体。
其他人认为哈工大深圳校区的发展如此之快,以至于它似乎已经盖过了总部。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占据最佳地理优势的分校将耗尽总部的资源。
哈工大说,
为什么不能在发达城市建立新校区来回馈本部,做大蛋糕呢?
著名的大学去北上广深?真的好吗
一个成功案例的诞生给城市和大学的其他参与者带来了巨大的鼓舞。
除了深圳,青岛,苏州,珠海和其他经济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不是省会城市,也没有大学和学院,它们也渴望与顶尖大学合作。
例如,截至2018年年底,青岛共签署了32所大学,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其中一半已经投入运行,另一半正在推进。
去年3月,苏州和南京大学签署了一项关于建设南大苏州校区的协议。2021年,南大部分校区将迁至苏州。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也将竣工并投入运营。
吃了地域亏的老牌名校,希望进入一线城市能复制哈工大的成功模式;缺少名牌大学和不缺钱的城市也渴望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学。
那么新的伤害也会随之而来。由于教学资源的短缺,适度扩大原有校园的教学资源也没有错。然而,如果我们一味追求扩大,我们只会浪费资源。
2014年,兰大去南通,建立了一个教学基地,并在第二年开始接收专业学生。南方之行确实显示了老牌985尝试改革的决心,但这一行动中的漏洞有点难以隐藏。
南通,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前列的地级市,是发展高等教育的风水宝地。
然而,从新校区到南通市的距离只比从榆中到兰州的50-60公里短几里而已。
不可忽视的是,各种顶尖大学正涌向一线沿海城市,
这可能会使被原本被排除在外的偏远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更加糟糕。这也是收紧异地办学所考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