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清初,中原朝廷出现了不少降臣,他们纷纷倒向清朝,直接导致改朝换代。然而,并非每一个人都全无气节,其中有一位书生,自始至终都是坚定的抵抗派,最终也以行动诠释了不屈服的精神。他临死之前,只提出一个要求,令人感动。百年后,他更是受到曾经敌人的盛赞。
这个人叫做黄道周,从小就是神童,14岁就有“闽海才子”的美誉。他纵横天下,学问为人敬仰,一直却不愿意做官,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而是隐居于漳浦县城教书。
直到三十八岁的时候,他终于出山应考,一举得中。因为学问太大,先后在天启、崇祯两朝担任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关于他涉及领域之宽,学问研究之深,此处实在难以一一说遍,只能引用《明史》中的一句评价: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
然而,黄道周更令人称道的不是他的学问,而是他铮铮铁骨的气节。在崇祯朝,因为袁崇焕的关系,原大学士钱龙锡被牵连而定为死罪。朝中大臣没有一个敢出来求情,生怕惹怒了崇祯。
只有黄道周敢站出来,为钱龙锡伸冤。不仅如此,他还直接指出崇祯“今杀累辅,徒有损于国”。崇祯自然暴怒,让他解释。黄道周将事情原委曲直一一说来,并强调自己是凭良心直言,是为了国家、人心、社稷着想。(为国体、边计、士气、人心留此一段实话)
崇祯视大臣如草芥,自然不肯轻易罢手,他将黄道周连贬三级。可是黄道周毫不退步,他以当年袁可立向万历进言而屡次贬谪为榜样,再三上疏。黄道周说的很有根据,他替钱龙锡开脱,并不为袁崇焕辩护,要将两人区分对待。
也就是因为他的据理力争,钱龙锡终于获释,但黄道周也因为得罪了崇祯而被罢官。四年之后,因朝中正直大臣日渐稀少,才又官复原职,再次启用。
不过,这一次为官,黄道周却闹出了更大的动静。当时,明朝外有女真,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实在疲于应付。兵部尚书杨嗣昌等人建议与清廷议和,先解决内忧,再平外患。
黄道周却坚决不同意,他指责杨嗣昌丧权辱国,表示应该励精图治,将内忧和外患同时平灭。
崇祯也心力交瘁,只是碍于祖训和大明的脸面,不敢答应和谈,但内心是偏袒杨嗣昌的。他见黄道周将杨嗣昌骂得体无完肤,哑口无言,不由大怒说:“你一生的学问,就只靠这张奸佞的嘴!”(一生学问只办得一张佞口)
黄道周听闻这句话,也顾不得君臣体统,直接说崇祯忠邪不分,拿什么治理天下?最后,黄道周说出了一句崇祯无法反驳的话:
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辩。臣在君父之前独独敢言为佞,岂在君父之前谗诌面谀者为忠乎?
这场辩论之后,明朝无人敢谈议和的事,也许错过了一次挽救大明的机会。黄道周被崇祯恨死了,被连贬六级,调任江西按察司照磨。以后有人曾经举荐他,崇祯将举荐的人直接发配充军。
明朝灭亡之后,黄道周效力过弘光政权,弘光灭亡后,他又回到福建,进入隆武帝内阁。隆武帝是南明中比较奋发的帝王,任命黄道周为吏部和兵部尚书。
但是,隆武帝内有郑芝龙的操控,外有鲁王政权的桎梏,很难施展抱负。为了打开局面,无兵又无权的黄道周毅然变卖了所有家产,组织了乡团,北上抗清。他出发之前,夫人蔡氏感叹道:“道周死得其所了!”
在那个时候,明朝的正规军尚且节节败退,不堪一击,黄道周组织的散兵游勇又怎么能阻挡如狼似虎的八旗军?他很快被打败,而且被俘虏了。
清军派出洪承畴劝他投降,他自比史可法,坚定拒绝。他在狱中,不食清朝的食物,绝食十二天,最后等来了清廷处决的命令。
得知这个消息,他的老仆人痛哭流涕,然而黄道周却安慰他说:“我为正义而死,这是尽忠,你有什么好哀痛的?”
在刑场的路上,他走到东华门时停住了脚步,说道:“这里离高皇帝的陵墓比较近,我就在这里死,不用到别的地方了。”临行之时,他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
据说,他被砍头后,身体仍然久久不愿意倒下。也许,他没有更开阔的视野,也许他没有能力力挽狂澜,但他燃烧了自己的身体,演绎了中华民族最强大的气节。
差不多百年后,乾隆在位时,那些为清朝入主中原而尽心尽力的降臣们,纷纷被写进《贰臣录》,遗臭万年。而黄道周,却被乾隆赞不绝口,谥“忠端”,并夸他“不愧一代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