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朱熹的诗句中名句介绍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

由 钟离黎明 发布于 经典

新闻阁历史事件栏目为您提供中国历史、历史故事、世界历史、历史人物、历史图片、考古发现、野史趣闻等一系列的历史相关内容。

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一个诗人,曾经做过南宋朝廷的知府,巡按,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文人仕官,政绩蜚然,在治理百姓,救灾赈灾上很受百姓的爱戴,他一生写过很多诗句,诗词歌赋都有涉历,是一个全面型人才。

朱熹 像

朱熹的诗句有很多,随便都能说出几句,比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朱熹的《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还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自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流传度最高的当属这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朱熹的《春日》。这句诗字面意思,感觉是朱熹春游有感而发,但是实质是内涵多多,诗句春游寻芳的地点是在泗水之滨,这里早已被金人占领,而这里朱熹是代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此讲学授课,寻芳就是追求圣人之道,这平白无奇的诗句竟然暗含着朱熹的人生追求,后世多有人借用这首寓理于趣的哲理诗。

其它的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等等,作为一个哲学家诗人,朱熹的诗句存世量还是很多的,而且他还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理学家才是他的本职职业,诗人是他作为一个文人饱腹诗书,顺便抒发才情的副业,这就不难看出,朱熹的诗句都蕴含着哲学思想在内,并不追求辞藻的华丽,反而大多诗句显得平白淡泊,这也是朱熹的诗句的特点。

朱熹的诗词

朱熹博学多才,在诗词方面留下不少名言佳句,为中国古诗词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客观的素材。朱熹现存作品种类还是很丰富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这本书及四书五经于一体,是理学的名著,为朱熹儒学体系的的基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雕像

朱熹的诗都富有生机、字字珠玉,有《春色》、《观书有感》、《泛舟》、《九曲棹歌》、《题榴花》、《偶题》、《水口行舟》、《西江月》等。其中《观书有感》和《春色》是最脍炙人口的佳作,《观书有感》的原文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后两句是点睛之笔,不仅是人们所熟知的,也是非常具有哲理的名句。这首诗是作者借景喻理,像明镜一样的池塘水,清澈见底,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地注入。它的寓意是人们只有不断的学习和获取新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

朱熹的词有《浣溪沙》、《好事近》、《满江红》、《南乡子》、《念奴娇》、《菩萨蛮》、《水调歌头》、《忆秦娥》、《鹧鸪天》等,他的词不仅酣畅淋漓,而且构思精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菩萨蛮》,原文是: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这首词两两互相颠倒,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自然,可以看出朱熹用词技巧颇高。

朱熹图片

南宋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理学基础源于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程颐、程颢,后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还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哲学家。朱熹一生都在刻苦研究学问,研究领域广,留下不少理论成果,是继孔、孟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但年老时不幸被卷入政治斗争,其学问也被称之为“伪学”,使得朱熹含恨而终。

朱子像

朱熹用心研究儒学,将儒学达到一个新高度,完成了儒学的复兴,后人称之为新儒学或理学。他开办书院,重视教育,坚持四十年在福建武夷山讲学,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他重视礼教,将儒学中关于个人修养等规定演变成一种社会规范,用来约束人的行为。这些规范在现代人看来过于保守、苛刻,但我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有些基本礼仪是有利于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

关于朱熹的图片有很多,有朱熹本人图片、朱熹故里图、朱熹墓图、朱熹简笔画、朱熹书画作品图、朱熹影视剧图等,人们根据朱熹的故事和作品,制作成关于朱熹的各种图。儒学大师朱熹到底长什么样呢?由于古时候科技的不发达,使得很多名人的真实面貌不为人知。有关朱熹像的也有很多,上图就是明代画家郭诩的《朱子像》是最常见到的朱熹像,五官画的非常真实,穿着方面也符合当时的着衣文化。朱熹故里图片有建阳考亭、朱子讲学地武夷山、文公山风景区等。


朱熹关于读书的名言

朱熹,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他创办书院,持续四十年的授课,都体现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提出二十四字读书方法,即循序渐进、虚心涵泳、熟读精思、切己体察、居敬持志、着紧用力,成为古代最有影响力的读书方法。他在《观书有感》中写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名句,告诉人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

朱熹像

朱熹关于读书的名句还有很多,比如“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来自《读书之要》;“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来自《观书感》;“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精思”来自《性理精义》等,除了这些还有“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点对于现代人很需要。处于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心情变得格外浮躁,很难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传统读书中的三到,此刻就显得极其重要:心要思考,才能悟出书中的精髓;眼要看到,才能不断拓展知识面;嘴要读出来,才能加深印象。除了这三句,还有“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告诫人们读书一定要反反复复,仔细品味,才能从书中获益,反之读了也是白度。还有“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等。

朱熹将读书概括的很到位,在他看来,读书是门大学问,不仅眼要看,嘴要读,还要用心思考。用这些方法告诉人们,既要爱读书又要会读书,才能领略书中的大智慧。

朱熹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四字源自《礼记•大学》,原句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初次在《大学》里提到这几字,却没有任何解释,所以这个词自产生就成为儒家理论中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谜。直到今天,这个词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这个词的意思也只是运用南宋朱熹的解释,至于词的原始含义,我们还不得而知。

朱熹授课壁雕

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理解继承于程颢和程颐,二程的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大致是”格、至也。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由曰穷齐理而已也”,“物,犹事也。凡事上穷其理,则无不通”。朱熹根据二程的说法,系统的解释了格物致知,并提出自己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即“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意思是完全做到仁、义、礼、智,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遵循圣人的言行,通晓人情世故。总之格物致知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格,就是灭,杀死;物,就是物欲,朱熹认为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如此,凡人很难到达那个领域。朱熹根据自己对理学的认识,进一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消除对外界的一切欲望,遵循天理,才能够致知,才能豁然通畅。根据这些解释,朱熹还提出“物而穷其理,穷理以故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的观点,用来加强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

朱熹非常的有名,他的著学精妙,后人少有能超越他的,被后世人尊为朱子,那么朱熹是哪个朝代的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朱熹是哪个朝代的。

图为朱熹的画像

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一个人物,古人说有两种人可以超过皇帝,一是圣人,一是天人。在世人眼中,他就是个圣人。他留下很多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这些都是世人用之不竭的读书和做人的最高准则。看了他的名言之后,深感做人应当如此。原来不仅孔子教育后人怎么做人,而他也是一个不弱于孔子的圣人之一。

他号晦庵,别号紫阳。他的父亲学问较高,是官场中人,他从小受他父亲的熏陶,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后来他的父亲在就任途中死亡,他听从父亲的遗命搬到五里夫他父亲好友的家中生活。他19岁考中进士,随后出入官场为百姓谋福祉。他任职期间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兴办了许多的学院,发表了许多关于读书的至理名言。同时在做人方面他也深有感触,留下了许多为人处事的法则。

后人也称他为朱文公,他的理学重在以理为中心,认为理才是世界的本质,理的最高境界是太极。他是第一个完整地把四书集聚在一起的人,这成为科举考试中必考点之一。他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不过他在1196年遭到弹劾,他被负于十大罪状,不仅他自己遭殃,他的学生有被流放和坐牢的很多,晚景凄惨。但他还是不停地著书,并于1200年逝世。朱熹的不幸是他那个朝代造就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怨天尤人。


朱熹的读书方法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发明的二十四字朱子读书法是最有影响力的古代读书方法,这内容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二十四字对后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只要照着朱子的这几条方法严格要求自己,就能很快的掌握书中的知识。

朱熹画像

循序渐进是朱熹特别强调的一条,读书一定要从基础开始由浅入深,切不可马马虎虎、急于求成。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符合自己的认知规律,逐字逐句反复研究。只有扎扎实实的掌握了书中的基础知识,才会对书中的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熟读精思,即读书不仅要通读,还要熟练,熟练之后还要会思考,达到眼、脑、心的结合,才会领略书中的要旨,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差不多一个意思。虚心涵泳,即读书要仔细揣摩书中所表达的意思,遇到不懂得问题,不要随波逐流,认真思考后,再得出结论,接着对这些问题和答案认真专研,反复咀嚼。

切己体察,即将读书和自己的经验、阅历相结合,将书中的知识和实际相结合。不能将所学知识放在心中,只有运用到生活中才能体现书本的价值。着紧用力,即读书要刻苦用功,丝毫不能松懈,要有紧迫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庸庸散散。居敬持志,即对读书这件事一定要诚心诚意的去做,态度端正,坚守原则。还要有远大的读书目标,并持之以恒的朝着这个目标前行,不断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

朱熹读音

朱熹,读音zhū xī,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被后世尊称为朱子,因为他是研究孔子经典学说的儒家集大成者,作为唯一的非孔子亲传弟子,配享孔庙,这对于古代的文人是最高的礼遇。

朱熹 像

朱熹生于南宋时期,父亲也是一名文人官员,在朱熹年少时病逝,把朱熹托付给自己的几个好友抚养,朱熹非常有天赋,在几个父亲的文人朋友教导下,聪慧上进,18岁就考中进士,平步青云,做到了给宋宁宗讲学的位置,已经是古代一个文人能在朝廷上做得最高的官位了,非常有前途,不过,朱熹的政治理念和当时的朝廷主流不和,在外交上,朱熹主张抗金,在民生治理上,主张随田征税,在社会风俗上,他主张兴教求真,不要追求仙佛之道,大肆捐佛建庙等,受到了一批顽固保守派的排挤, 只在朝廷做官仅仅46天,便请辞归乡。

朱熹讲究的孔子义理之说,是一个已具完整模型的哲学体系,他主张理气说,动静观,已十分具有后世的辩证论雏形,而且现如今我们所说的四书,就是从朱熹那提出的,他把古代的儒家经典《大学》《中庸》《春秋》《论语》,这四本书统统做了集注说解,这就是著名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本书后来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钦定的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深深影响的中国古代的文人求仕的命运,直至1902年清朝废除科举,《四书章句集注》才退出历史舞台

朱熹是什么家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继孔、孟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也是儒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

朱熹出生在南宋,父亲朱飞是与岳飞同时期的人,因为反对秦桧的政治主张,被逐出朝廷,回到福建家中,朱熹和父亲在福建建阳度过他的童年。朱熹从小博览群书,好钻研。在绍兴十七年秋中的举人,次年春天中进士,先后被授予多种职位。朱熹对各种书籍都有涉猎,关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等都有一定的造诣。在哲学上,发展了程灏和程颐的关于理和气的学说,建立起早期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程朱理学”,简单的把世界的万物归于气,理和气不能相离,还断言“理在先,之后才是气,理是根本”。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对于后世影响颇深。

除过理学家的身份,朱熹还是很好的教育家。他写的《观书有感》中,有一千古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到现在你依然广为传颂,教导人们要灵活应变,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才能有源源不断新鲜的知识,从中可以看出朱熹超乎常人的眼光和见地。朱熹一生留下很多文献典籍,最为有名的要数《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晦庵词》等。朱熹于1200年去世,终年70岁,谥号为“朱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