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雨馨
近日,国务院大督查第一督查组在山西太原调研发现,该市部分学校存在“变相推销‘平板+资源’,不交8800元孩子难进‘智慧班’”的问题。目前,太原市委教育工委已开展调查整改工作。
不买平板进不了“智慧班”,类似现象并非孤例。近年来,国内多地都曾因此被点名,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更是重灾区。而种种所谓“智慧班”,教学内容与传统课堂并无二致,平板电脑不过只是辅助工具。再说学习效果,这一工具也顶多是“锦上添花”,捧个平板就“智慧”纯属强行加戏。将此作为分班标准,更是本末倒置。更直白点说,孩子能否进入“智慧班”,就看家长愿不愿意掏钱。用金钱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非但看不出相关学校有多智慧,反而散发着浓浓的铜臭味。
以平板电脑分班属实荒诞,更触及了教育公平的大课题。公平是教育的底线,对义务教育来说更是如此。为了保障所有适龄儿童无差别、无负担接受教育,国家层面不仅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不收学费、杂费”,且三令五申不让搞差别教学,严禁分重点班与普通班。个别学校以开设“智慧班”之名变相卖货,增加了家庭负担,明显违反国家规定。倘若再以此为据分配师资力量,人为设置学生平等接受教育资源的门槛,无疑是对教育公平赤裸裸的损害。
义务教育不能因“财”施教,学生也不是学校牟利的工具。对此类违规行为,必须严查狠打、常抓不懈。除了国务院督查组明察暗访,在日常中也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收费,特别是第三方服务收费的管理监督,让那些违规的学校、企业真切感受到带电的“高压线”。
除此之外,更值得反思的是,教育信息化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才是智慧教育的最佳打开方式?随着社会进步,如今课堂上的技术元素越来越多。PPT上清爽的宋体字让四处飞扬的粉笔灰成为记忆,无处不在的电子屏又省去老师戳点鼠标的麻烦。不可否认,全媒体教学是大势所趋,但在技术进课堂的过程中,一些老师也当起了甩手掌柜,课程讲授过度依赖视频,批改作业全部“键对键”,这显然也是一种角色错位。
不管技术怎样改变课堂形式,教书育人的内核始终如一,教师都要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说白了,智慧教育绝非增加一块平板的事,而要顺应教育规律、保持人对技术的主动理性、兼顾学生身心健康,如此方能有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