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杰出诗人陈与义简介

陈与义简介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陕西西安人,他的先祖是居住在京兆,后来的曾祖父又搬迁到了洛阳,所以他是河南洛阳人。陈与义出生在宋哲宗元祐年间,在宋高宗绍兴八年的时候去世。陈与义是北宋末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非常善于填词。他的词虽然在如今保存的并不多,但是都很有鉴赏的价值。

陈与义作品

陈与义在北宋的时候在地方府中做过教授和太学博士的职位,后来到了南宋,他是朝廷的一位重臣,也是一位爱国的诗人,他的主要贡献表现了诗歌上,同时给后代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篇。

陈与义从小就非常聪明又十分好学,会写诗和文,被很多同辈所敬重。在《宋史》的史料中,说他天资聪明,在儿时的时候便能做文章,名声也是很大的。在宋徽宗政和三年,他登上了舍甲科,被授予教授的职位,后来又晋升为太学博士,但是不久后又被贬为酒税监。

在二十四岁的时候,陈与义考进了进士,之后便当上了文林郎。这个职位其实是一个很闲的职位,主要是负责文学教育的工作。陈与义在干了三年之后就选择辞职回家,在家中与一帮好友写诗吟诵,日子十分快活。

陈与义的性格比较内敛,不轻易说笑,对待别人也是十分谦虚谨慎。被他所推荐的人很多,但是他并不会向外人流露,同时也不会向别人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朝廷和官员中有比较高的威望。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是南宋一名朝廷的重臣,同时也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的主要成就是表现在诗歌的方面,位后人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篇。《登岳阳楼》一共有两篇,这是其中的一篇,是中学课本中比学的内容。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登岳阳楼其一》是一首七言的律诗,是《登岳阳楼》中的其中一篇诗歌,也是诗人第一次写岳阳楼的作品,所以诗人非常用心地描写,感情深刻。下面就来进行欣赏这篇诗歌。

诗歌第一句主要介绍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同时渲染了寂静的气氛。从“帘旌”到“夕阳”,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描写了一副夕阳西下的场景,面对这种景象,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处境,悲伤之情由此而生,奠定了整首诗歌的基调。

第二句是从历史的角度来介绍岳阳楼的相关信息,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色,诗人却没有半点心情,仅用“徒倚”来描写出他惆怅的心理。

第三句中的“万里”和“三年”是说明了诗人从遥远的地方逃难过来的路途遥远以及经历的时间,从中表现出诗人背井离乡的苦涩之情。

第四句触景生情,“风霜”一词既说明了秋色的浓意,同时也跟自己的“白头”相互对应,并且也暗示中当时政局的混乱与严峻。这样的悲凉遭遇,与杜甫的身世又是如此相似,不由得让杜甫成为了他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也有了杜甫的写诗风格。

陈与义 临江仙

《临江仙》这首诗词是陈与义在隐居的在僧舍的时候所创作的,当时作者应该是四十六、七岁的。陈与义是洛阳人,他写这首诗歌是在追忆自己二十多年前在洛阳时候的旧游,诗中更多是表现感伤和悲愤。

陈与义《临江仙》

二十多年前的洛阳,那时的天下非常太平,人们都过着安定的生活,因此也有游赏的乐趣。但是之后因为金兵的南下,北宋被灭国,诗人为了躲避灾难流离失所,异常艰辛。而如今的南宋的朝廷在南迁之后,也仅仅只能自立,所以回忆起之前的日子和事情,显得百感交集,恍如隔世。对于作者抒发自己悲愤的情感时,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用委婉的手法来表现。

诗歌的上篇主要是追忆在洛阳时候游玩的场景。展现除了一种美好的场景,让人赏心悦目,感觉做任何事都有心情。但是这种景象并不是现在的实景,而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而已。下篇并没有承接上面的意思来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了国家的灭亡和自己悲惨的遭遇,于是讲自己悲愤的心情转化成了旷达的感情。

这首诗歌的节奏比较欢快,浑然天成,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的感觉,是一种感情的自然流露。但是这边的自认并不代表是粗略的意思,这就是要求作者应该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学修养。从这首诗歌中能够看出诗人思乡的情怀以及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情。


 

早行陈与义

《早行》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主要是写在没有天亮之前,诗人孤身一人在路上行走的感觉,在诗中运用很多的感官描写,比如听觉、视觉和感觉登相互融合,从中描写出一副早行的场景,凸显出了诗人意境高远和孤独寂寞的感觉。

陈与义画像

第一句交代了气候的凉意和早行的时间。那时候刚好露水降落,即使诗人穿着不移湿透的毛衣,但还是感觉有一丝寒意,说明了他行走的时间非常久。

在第二句中诗人没有写是月亮而是写了星斗,星斗说明了当时是一个阴历月终的时候。在上一句中所提到的露水是在没有晴朗无风的情况才会产生的。晴朗无风的天气加上没有月亮,因此才会显得星斗格外明亮,这个写景显得特别确切和真实。在黎明之前的夜空,因为地面昏暗的景象才会觉得天上的星斗格外的耀眼和闪亮。

第三句的意思是作者在半梦半醒的状态过了小桥。将梦和寂寞的小桥相互结合在一起,所表现的意象丰满,耐人寻味。

第四句主要是通过听觉的形式来描写当时的情景,主要是写了诗人在行路的时候听见了稻田里深处草虫的鸣叫,这句话使得整个行走时更有意境了,在孤身一人的时候有草虫的陪伴,可以说在行走的路上增添了一丝乐趣。

整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诗人通过不同的感官系统进行交替和融合,描绘了一副早行时候的景象。

陈与义诗

宋代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诗人,因此他的诗歌创作可以以金兵入侵为主要的分界线,分成了两个不同时期的作品。在前期的时候,诗人主要是写了个人生活的相关事情,但了南迁之后,诗风转变,将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陈与义作品

陈与义前期的作品主要是写了自己生活情趣方面的事情,风格明朗,诗风轻快,主要以清新为主。其中的《墨梅》就是典型的作品,受到了徽宗的赏识和赞美。等到南迁之后,因为遭遇到了国家灭亡,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了与杜甫非常相似的遭遇,因此对学杜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诗风也由此进行了改变,转而学习杜甫。他将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了一起,题材十分广泛,感情充沛,写了很多的寄予自己希望的诗篇,主要是取向于悲壮抑郁、慷慨雄伟,成为了在宋代学习杜甫较有成就的人。

陈与义与吕本中也有过交往,但是在吕本中所创作的作品记载中并没有将陈与义的名字列在上面。宋代很多人认为陈与义是崇尚陈师道的诗风,但是又有很多人认为他的诗风跟杜甫比较相近。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的记载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宗”,而把黄庭坚、陈师道以及陈与义为“三宗”。

陈与义的诗作跟杜甫最逼近的应该算是七律了。比如像《登岳阳楼》之一、《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等,表现的感情悲壮雄浑。感慨颇多。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913 字。

转载请注明: 宋朝杰出诗人陈与义简介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