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内家拳——武禹襄——张三丰,都是怎样融合到一起的?
这个问题,不但能解决太极拳与内家拳的关系,也能回答张三丰是怎么样与太极拳扯上关系的。
太极拳是武禹襄创立的,这是没有疑问的
世界上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都不会是一下子凭空产生出来。太极拳也是一样。
武禹襄首先通过杨露禅,学习了陈家沟的长拳、绵拳,后又学习了赵堡陈清平的赵堡架,得其精妙。经过自身的实践与提炼,创拳名“十三势”,并著写拳论若干篇。
武禹襄的学生李亦畬著《五字诀》,记述其练拳的过程与心得,其练法纯是平易近人,平常的很,既无引经据典,也无道家理论,更无站桩之论,只有二人打手和个人精益求精的走架习练。后著书定名“太极拳”。
太极拳还原了《内家拳法》的“以静御动”的秘术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这就是《内家拳法》的秘密技术。太极拳恰好还原了这个秘术,可谓是殊途同归。
那么,什么是以静制动的秘术?
太极拳的“撒放密诀”——擎、引、松、放
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外家拳、拳击,都是主于搏人,都是向外发力打人,都是“动”。
唯有太极拳、内家拳,是先向身内收敛,顺应对方的力,然后才还击。这就是以静制动、以慢打快、借力打力、后发制人的秘术,正是“擎、引、松、放”四字心传密诀。
太极拳与张三丰挂钩,始于武禹襄的一句话
史载:“《内家拳法》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招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徽宗招之”,就是北宋那个被金国俘虏的皇帝宋徽宗,也是《水浒》中那个朝代的皇帝,爱好道术,给自己取的道号——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
到了元朝末、明朝初期之时,武当山又出了一个“张三丰”,此公只有修道炼丹养生术、歌赋诗词的文集传世,未有拳法武功的记载。
武禹襄赠送给杨露禅、杨班侯父子的《太极拳论》篇首题曰:“武当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养生,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如果说太极拳与古内家拳的“以静制动,以慢打快、后发制人”的秘技殊途同归的话,则应是“宋之张三峰”遗论,而元明之际的“武当张三丰”只会炼丹养生,长生不老。
如此一句武禹襄自谦自抑的、平易谦和、敬重平辈朋友的私人书信口语,被后世放大成正史、公开的学术来看待,是不是有些滑稽可笑啊。
用历史的眼光看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及太极拳术,完全就是划时代的创造,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拳学理论与方法、风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还不算是创造么?
太极拳绝不是古代的《内家拳法》
太极拳是一种全新的拳法形式,与王征南、黄百家的《内家拳法》无关,只是二者得到的结果相同,都发现了人身本有的一种功能并利用之。
在后世发明出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之后,再看《内家拳法》,其练习的方法、理论很简朴单薄,远不及形意、太极、八卦的成熟高效,《内家拳法》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超越凡俗常识的“内劲”,只不过他的练习方法还不是很成熟、很高效,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为后世指出了一个方向。
所以,后世的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各自独立发展,也都达到了同一个内劲的结果,达到了传武技艺的巅峰。
太极拳——内家拳——武禹襄——张三丰,在今天看来,他们的内在关联全都起于武禹襄之手。
有了武禹襄舅甥二人的《太极拳谱》,太极拳可以传至永远。如果武禹襄舅甥收回《太极拳谱》,没有了这个拳谱的导航指引,往后的太极拳会是个什么样子?还能走多远呢?大家也是可想而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