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长歌献公孙恒首级,被百姓唾弃,这全是杜如晦的“功劳”

在《长歌行》最新的剧情中我们看到突厥人大规模进攻朔州,虽被长歌机智的化解但一直这么消耗下去城中战士根本抵挡不住,而周围州镇不肯借兵逼得公孙恒只能献上自己的项上人头来平息突厥人怒火,却不知这一切都是杜如晦的“功劳”!

长歌行:长歌献公孙恒首级,被百姓唾弃,这全是杜如晦的“功劳”

长歌从小跟着李世民长大,耳濡目染学会了兵法和布阵,这次来到刺史府公孙恒对长歌刮目相看,十几岁的年纪就有这般魄力确实不同寻常。公孙恒常年与突厥人对抗他们早就摸清了公孙恒的路数,这次长歌的计谋打了突厥一个措手不及,雄师营败阵而逃可这只是缓兵之计还是要借兵才能保住朔州。

长歌行:长歌献公孙恒首级,被百姓唾弃,这全是杜如晦的“功劳”

公孙恒去找司马刺史借兵没想到反被扣押了下来,并给公孙恒扣了一个勾结突厥的罪名,后面长歌为了救出公孙恒以“借刀杀人”的办法让突厥人杀死了司马刺史,这样救了公孙恒却更加激怒了突厥人,大战在即长歌却不明白突厥的鹰师为何迟迟不可能进攻,直到他们得知了泾州沦陷的消息,才发现早已中计。

长歌行:长歌献公孙恒首级,被百姓唾弃,这全是杜如晦的“功劳”

这次突厥的目标不仅仅是朔州城,他们的野心已经觊觎长安城了,所有的援兵都在去长安的路上朔州城对于突厥来说完全是不攻自破,就这么长期消耗着也不行,这时候公孙恒嘱托军师秦古让他在公孙恒去世后效忠长歌,他相信自己不会看走眼,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就是公孙恒的信条,他不清楚长歌的来历也不想清楚,他只知道长歌同他一样担心百姓安危,这就够了。

长歌行:长歌献公孙恒首级,被百姓唾弃,这全是杜如晦的“功劳”

长歌也觉得气氛微妙,公孙恒感慨一生为民临了也值得,说完便在屋中自刎,其实大家都知道现在朔州城的情况,只有在突厥大军压过来的时候献上公孙恒的首级才有可能保住全城百姓安危,公孙恒的去世对长歌打击很大,可她这时候只能带着公孙恒的信仰走下去,公孙夫人到的时候公孙恒已经去世,她说想陪公孙恒说说话。

长歌行:长歌献公孙恒首级,被百姓唾弃,这全是杜如晦的“功劳”

长歌等人在屋外等候,秦老发现事情不对劲进屋查看发现公孙夫人在公孙恒怀中离世,可怜媛娘小小年纪就没了父母。从公孙恒去世后长歌就像失了神一样,她甚至怀疑自己心中坚守的“道”对不对,在开城前一晚长歌最后陪公孙恒(首级)看了一夜朔州城。

长歌行:长歌献公孙恒首级,被百姓唾弃,这全是杜如晦的“功劳”

长歌以朔州李都督的身份双手献上公孙恒首级一样阿诗勒隼能网开一面放了城中百姓,阿隼虽然心疼长歌但他知道如果留长歌在朔州城会被百姓唾弃一生,所以他让长歌答应做他的奴隶,长歌咬牙答应。在朔州投降后长歌被百姓丢菜叶砸鸡蛋,但她没躲,她更不想解释,公孙恒为了百姓可以付出生命,她这点屈辱又算得了什么!可谁都没想到这一切都是杜如晦的“功劳”!

长歌行:长歌献公孙恒首级,被百姓唾弃,这全是杜如晦的“功劳”

杜如晦虽然身在长安,但他眼线众多他知道朔州没有援兵会归于突厥,可他第一时间并没有禀命李世民,而是自作主张。杜如晦属于宁可错杀也不放过的类型,从长歌逃跑这件事就能看出,他一直让李世民狠心以除后患,这次朔州也一样!

长歌行:长歌献公孙恒首级,被百姓唾弃,这全是杜如晦的“功劳”

公孙恒是隋朝旧臣本就无心归顺长安,反倒有传言公孙恒要自建城池的说法,那朔州城到底是突厥的还是公孙恒的对于大唐来说都无关,所以朔州成了杜如晦眼中的“弃子”,这次逼得公孙恒献首级也正是杜如晦的“功劳”!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166 字。

转载请注明: 长歌行:长歌献公孙恒首级,被百姓唾弃,这全是杜如晦的“功劳”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