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与儒道释三教有何关联 陶弘景有什么之称

新闻阁历史事件栏目为您提供中国历史、历史故事、世界历史、历史人物、历史图片、考古发现、野史趣闻等一系列的历史相关内容。

陶弘景与儒道释三教

陶弘景是南朝时期著名的道士,精通养生、炼丹,还有不少有关他占卜道法方面的传说。不过他的一生,其实不只有道教,他的思想其实是融合了儒道释三教。

陶弘景画像

陶弘景的前半生其实是个儒士,出生士族,从小学习的也大多是儒家学说。他九岁就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等经典,而且能属文达意。之后,成年后在朝为官十几载,巴陵王、安成王等诸王的侍读兼书记,后来任奉朝请。他曾经在书中写到,他以前希望四十岁左右做到尚书郎,然后到浙东做一方好县令。可见他也曾希望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这是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

陶弘景的后半生大多和道教在打交道。其实他从小就很迷道教,据说十岁的时候就因为看葛洪的《神仙传》而有养生的志向。而他的性情也偏向自由清净,喜好山水。等到辞官,他就开始正式学习道教,拜过道士为师学习符箓、图谶、道法等。而陶弘景在道教方面,著作繁多,茅山上清派实际上就是他开创的,此外他也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提出神仙体系的人。

南北朝时期佛教非常盛行,陶弘景也不可避免地与他们有所交集。他早年就与当时的一些高僧有来往。晚年陶弘景曾经梦到有佛陀给他传法,于是他自称是“胜力菩萨”转世,还曾经到宁波阿育王寺接受五大戒。据说,他的遗嘱就要求弟子给他尸体披上袈裟,而里面是道服,由此来表示自己是佛道双修。

陶弘景是哪个朝代的

陶弘景是南朝时期著名的隐士,是道教茅山一派的真正创始人。他寿命很长,在世八十几年,历经了宋、齐、梁三朝,后世一般认为他是南梁时期的。

陶弘景画像

陶弘景生于公元456,当时是宋朝,出身士族家庭,祖上是王府的参军,父亲当过孝昌的县令,可见世代为官。而他也从小熟读经书,九岁就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等经典。

之后,萧道成发动兵变把持了朝政,不久就建立齐朝以代替宋。而当时,陶弘景也已经二十几岁,开始出仕。之后十几年,他就一直在齐朝为官,先后成为巴陵王、安成王等诸王的侍读,还兼任着他们的书记。等到他三十六岁,也不过是一个奉朝请,一个十分闲散的六品文官,可以说是仕途失意,怀才不遇。不过这也与他的性情有关,陶弘景从小喜欢道教养生之类的东西,为官后也时常把自己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面,不和外面来往。于是,他就不愿自取其辱,辞官归隐。

辞官后的陶弘景,拜师道士修行,学习符箓炼丹养生等等。他时常游历名山大川,寻访仙药,不过后来主要是隐居在茅山,撰写道教著作。而期间,502年的时候,齐朝也步了宋朝的后尘,梁朝建立,当时皇帝几次请陶弘景出山为官都被他拒绝了。不过皇帝还是深念他以前的功劳,派人给他送炼丹的材料,给他在茅山建道观等,时常写信向他请教国家大事。

等到陶弘景去世,南梁的皇帝还下诏封他为中散大夫,谥号贞白先生。

陶弘景有什么之称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隐士,字通明,所以后世称其为陶通明。所谓“通明”,可以两种解读,一是开通而贤明,语出《荀子》的“求仁厚通明之君而托王焉”,二是通晓明了。

陶弘景画像

如果是第一种意思,那么陶弘景取这个字,其实就是抱着一种得遇明君的希望。这就是积极出仕为官的心态,也很符合他是士族家庭的出身,以及他早期的人生经历。据说,陶弘景在书中自己写到,他以前希望四十岁左右做到尚书郎,然后到浙东做一方好县令。可见他也曾希望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如果是第二种意思,那就是对自己智力的一种肯定。据说,陶弘景四五岁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九岁就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等经典,而且能属文达意。可见他从小聪慧,理解能力不凡。但相对而言,还是第一种的可能性比较大。

陶弘景辞官后,去了句容之句曲山,并称这座山是叫茅山,然后在山腰建了座房子就开始隐居修道。于是,他自号华阳隐居。

此外,陶弘景还有一个“山中宰相”的称号。他后半生一直隐居,即使梁朝皇帝三番两次地来请他出山,他都坚决地推辞了。虽然如此,皇帝还是深知他的才华,又是派人给他送炼丹的材料,又是给他在茅山建道观。而且国家每次遇到吉凶和出兵有关的大事,皇帝都会写信向他请教,一个月会有好几封信。可见陶弘景虽然隐居山中,但是在朝廷的地位仿佛宰相一般。


陶弘景的诗

陶弘景是道士,擅长医学养生,但此外,他也是个文学家。因为他隐居山林,时常游山玩水,喜松涛,观山涧,得见美景自然要吟诗作赋,他的诗歌虽然大部分已经亡佚,但还有部分保留下来。

《诏问山中何所有诗以答》

陶弘景有一首《诏问山中何所有诗以答》,从诗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他用来回答皇帝关于山中有什么的问题。“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前两句一问一答,你问山中有什么,我答山上多白云。而后两句是说,山中美好只能自己来愉悦地享受,没法给您寄送过去。全诗语言非常简朴,无华美的辞藻,但因此显得自然而又清逸,和思想境界很符合,这也是诗人自己的状态。

除了写山中景色,抒发隐逸之情,他也写过比较凄凉幽怨的诗歌,比如《寒夜怨》。“夜云生,夜鸿惊,凄切嘹唳伤夜情。空山霜满高烟平,铅华沉照帐孤明。寒日微,寒风紧,愁心绝,愁泪尽,情人不胜怨,思来谁能忍?”

夜里乌云出现,飞鸟因为受到惊吓而发出凄切的叫声,让人听了十分伤心。这前三句写夜景,每一句都有一个“夜”字,之后还有连着两句都有“寒”字的,和都有“愁”字的。这样的语言使得整首诗的感情基调非常的哀怨,与诗名相符。而诗人哀怨的原因在最后一句点明,原来是一个“思”字。诗人抒发感情从来都是有所寄托,而非无缘无故,据说这首诗是陶弘景写于齐朝灭亡的时候,所以大概是在思念故国。

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他的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谢中书,原名谢徵,南朝梁人,从小好学善文,才华横溢,因为担任过中书郎一职,所以被人们称为谢中书。

《答谢中书书》

这封信共68个字,却语言精练文采飞扬,不似散文更像是一首诗歌。陶弘景上来就发出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名山大川壮美景色,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都在谈论的。开头这平实的一句,立意高远,也奠定了全篇道尽山川自然美景之意。

之后,陶弘景具体了描写了山川之美。高峰直插云端,溪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光十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是如此。清晨,薄雾将消时,猿猴、飞鸟肆意地啼叫,此起彼伏。傍晚,夕阳快要下山时,深潜水底的鱼儿竞相跃出水面。有山水,有草木,有鸟兽,有游鱼,美景通过这简单的几句已经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令人无不憧憬向往。

最后,陶弘景前后呼应,再次感慨: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这样的奇异的美景了。谢灵运是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他在诗中时常描绘出山水的自然美景。

陶弘景的这篇《答谢中书书》,给为官的好友写信,着力地描写山中美景,一字不谈尘世官场,一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隐逸山水的乐事,也算是一种交代现状,二是有劝其和自己一样辞官归隐之意。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100 字。

转载请注明: 陶弘景与儒道释三教有何关联 陶弘景有什么之称 - 楠木轩